人民教育出版社副編審施歌在《課程·教材·教法》第7期上撰文認為,在互聯網時代,數字素養已逐漸成為學生日常生活、學習的一種基本技能,其主要分為6個領域:信息處理素養、溝通交流素養、內容建構素養、問題解決素養、信息安全素養、網絡道德素養。
培養中小學生的數字素養,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關鍵,教師可從以下途徑去探索:一是在現行的義務教育各學科課程標準修訂中,結合不同學科的特點,在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實施建議中分別融入數字素養的相關教學要求和目標導向;
二是打通學校、家庭、社會的界限,創建“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信息化環境,可打造智慧教室和數字化校園,為學生營造數字化生存環境和數字學習資源,可加授數字素養的專業課程,教會學生從海量信息中獲取、甄別有用的信息,利用數字化社交工具正確傳遞自己的思想、交流展示自己的作品、客觀評價別人的成果,家長可通過“校訊通”、微信平臺等與學校教育對接,幫助學生樹立信息安全意識和網絡道德素養;
三是在使用數字教科書時,可依照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融入多媒體資源和學科工具,提高學生的信息處理素養、內容建構素養、問題解決素養等,還可將數字教科書與課堂交互系統、學生學習平臺、電子書包、學習類APP等結合應用,提升學生的數字素養。
五個素養領域分別如下:
1、數字生存能力:
最基本的能力是數字生存能力。包中國的數字化程度越來越高,缺少這些能力,基本上會陷入“寸步難行”的境地。
所以國家提出要提升中國的全民數字素養,要特別關注老年人、殘疾人、貧困人口等特殊群體的基本數字生存能力的獲取。
2、數字安全能力:
數字世界,信息真假難辨,危險也無處不在。每一個人都需要具備數字安全能力,保護自己的數字資產或物理資產不被侵害。
3、數字思維能力:
數字思維能力指能用數字技術(如大數據、人工智能等)解決自己或他人在生活、工作中的問題。
具備數據思維能力,能利用數據發現問題、找到根因,進行精準研判或對未來進行預測。
4、數字生產能力:
數字生產能力指能輸出數字產品、數字內容或其它數字解決方案,幫別人解決問題,提升自己或企業在數字世界的品牌和影響力。
5、數字創新能力:
如果個人或企業在數字經濟中要起到引領帶頭作用,需要具備數字創新能力,提出自己獨特的觀點,或在基礎技術、開放平臺、商業模式等方面具備獨特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