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綱:
一、“賞”字訣——常規管理的奠基石
賞識是有效實施教育的態度,是有效教育的重要途徑之一。在學會傾聽的基礎上,欣賞學生。不僅包含了對學生的理解和寬容,更重要的是把學生當做正常的人一樣;不僅欣賞優秀學生的優秀品質,而且,要學會欣賞學生的缺點和失誤。
1.對班干部的賞識
(1)民主推選
(2)鼓勵指導
(3)樹立威信
2.對差生的賞識
找優—談心—重塑。
二、“嚴”字訣——常規管理的雙刃劍
“嚴”并非苛刻、死板、固執己見,而要從學生的根本利益出發,對學生的不良思想和行為傾向進行正確、嚴格的教育和引導。
1.有理有度,嚴中透情
2.細節入手,嚴而垂范
注意點:
(1)低起點、細要求。
(2)重過程、輕結果。
三、“愛”字訣——常規管理的護身符
生活中不能沒有愛,教育更不能沒有愛,我們的教育對象都渴望得到教師的愛,因此,在我們對學生嚴格要求的同時,要給予他們父母、朋友般的愛。
1.不縱不溺,均衡施愛
2.愛不吝嗇,愛要可感
正文:
一、“賞”字訣——常規管理的奠基石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在內心深處,都有一種渴望別人尊重的愿望。特別是低年級學生,他們往往會把班主任當作最最值得信賴的朋友,每次下課后,總是有許多學生會圍在班主任身邊喋喋不休。作為班主任,要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教育,就必須尊重學生,傾聽學生的呼聲,知道他們在想什么?做什么?有什么高興的事?有什么憂愁的事?他們學習中有什么成功的地方?有什么困惑?是方法的問題?還是心理的問題?是習慣問題還是基礎問題?對這些問題有個比較清醒的認識,就可以對癥下藥,有的放矢。所以,賞識前,須先傾聽。
在學會傾聽的基礎上,欣賞學生。不僅包含了對學生的理解和寬容,更重要的是把學生當做正常的人一樣;不僅欣賞優秀學生的優秀品質,而且,要學會欣賞學生的缺點和失誤。
1.對班干部的賞識
班干部是班集體的中堅、班集體建設的核心、班主任的得力助手。激發這部分同學的工作熱情,注意培養并發揮其作用,是樹立良好班風的關鍵,我的具體做法是:
(1)民主推選(2年級以上)
在學生相互熟悉了解的基礎上,采用民主推舉方式,讓學生提名心目中的帶頭人。然后讓被提名者進行“競選演說”一一說出自己的優點及準備如何當好班干。最后投票表決,當場宣布結果。這樣做有利于提高班干部的自信心:因為我優秀,同學和老師才選我為班干部。
(2)鼓勵指導
新班委產生后,我便定期召開班干會,鼓勵他們:你們是班中最為優秀的同學,所以一定能起好帶頭作用。同時對他們的工作進行細心指導,交給他們工作的方法。低年級的小干部畢竟年齡尚小,缺乏工作經驗,這就需要教師加以細心指導。如我班的張佳逸剛做紀律委員時,當看到有些同學犯錯誤,她總是嚴厲地批評,同學們臉上明顯的掛著對她不滿的情緒。于是我找到她,耐心地為她講解紀律委員的職責是幫助及督促紀律上有錯誤的同學,使他們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而不是把他們當成敵人、犯人,同時讓她認識到:象她這樣批評同學們,同學們也不會接受她的意見,反而造成了同學之間不團結。從此以后,她改變了自己的工作方法,同學學之間也更團結了。而她自己對工作的積極、熱情也更高了。
(3)樹立威信
如果班干部工作出現差錯,班主任即在同學面前對其大加批評,將會大大挫傷班干部的自信心,也降低他在同學中的威信。所以,批評班干部應私下。而對于班干部的工作成果,班主任在班中要大加表揚,這有助于樹立班干的威信。如獲得流動紅旗時,我便大力表揚班干部對班級紀律、衛生等方面的管理,告訴同學們:奪得先進集體,班干部們功不可沒。當同學們信任班干部時,他們便會團結在班干部周圍,服從班干部的管理。
2.對差生的賞識
對那些令老師們倍感頭痛的的差生,我常分三部走:找優—談心—重塑。
“找優”:即尋找閃光點;“談心”即以其閃光點作為激勵的中心,引導其重拾自尊、自信,從而端正其紀律、學習態度.為差生重樹自信,使他們不致于“破罐子破摔”; “重塑”即在班中對他的每一個優點、每一個進步進行公開表揚并要求同學們關心、支持,給他們以改正的機會,從而重新塑造他在同學心中的新形象。當然,學生是善變的,還必須反復找其談心,開導、鼓勵他,使他的轉化保持持久性。
沒有賞識就沒有教育。賞識源于發自內心的對學生的鐘愛,對教育事業的熱愛。賞識是一座橋梁,是精神相融、心靈交匯的橋梁,班主任老師如果學會尊重、賞識自己的學生,便能走進學生的心靈,在班集體這一方沃土上,培養出絢麗的花朵。
二、“嚴”字訣——常規管理的雙刃劍
學生畢竟是孩子,來校學習接受教育的,一味的放大優點,一味的賞也就就無所謂賞了,反而會養成一些學生自大的毛病。而再優秀的學生不可能沒有缺點、不犯錯誤,因此,更要對他們嚴格要求。“嚴”并非苛刻、死板、固執己見,而要從學生的根本利益出發,對學生的不良思想和行為傾向進行正確、嚴格的教育和引導。
1.有理有度,嚴中透情
當班級出現不正常現象或學生違紀甚至多次違紀,以前的我常常第一時間就拔出批評之劍:“你怎么總是這樣,說你多少回了。”其結果要么使膽小的學生眼淚嗒嗒,要么被那些倔強的學生頂撞,弄的自己不好收場。班里有一個孩子叫許升帆,特別的調皮,常被同學告狀在用尺子、鉛筆等戳人,沒少惹我生氣。一天早上,我又發現他不讀書,竟拿著把工具刀蹲在地上。我強忍怒火說道:“不是不準帶危險用品嗎?”他抬起那一慣嘻笑的臉,慢條斯理地對我說:“地上有口香糖,弄不下來。”聽了孩子的話,一種愧疚之情涌上心頭,后悔自己做事過于武斷,差點傷害了學生幼小的心靈。這樣講,并不是說不可以批評學生,而是說批評之劍要慎用。因為批評不是目的,育人才是目的。
之后,再碰到類似的情況,我總是先及時了解情況,分清對錯和利害,然后擇優選擇最為合理、恰當的措施。就拿不做回家作業這件事來說,一次,我們班的一個小組長,連續兩次拖拉數學回家作業。第一次,任課老師詢問她,說是忘記帶來了;誰知,第二天卻又故伎重演。了解情況后,我初步擬出幾種處理方案:第一,嚴肅批評;第二,罰站反省;第三,家長談話;第四,自我反省。為了讓這位學生既深刻地認識錯誤,又能在班級內消除影響,以理服人,我在與家長及學生作了有效的溝通后,便選擇了第四種方案,心平氣和地和他談了話,讓其反思自己錯在哪里,效果很好。這位學生不但認識到這次行為給自己、給班級帶來的危害和影響,而且在全班同學面前作了公開的檢討和保證。但對于另外一個女孩,叫陳紅丹的,平時就經常拖三落四的。當那一天,她說作業沒帶時,我就心里有數了。直接給她兩個選擇:老實說,然后把作業本拿出來補好;如果撒謊,作業罰做兩遍。她思量了一下,拿出作業本乖乖地補上了作業。
人性和時代的特點證明打罵不是最有效的教育方法。在教育中不讓學生的身體和心理受到傷害,讓學生感到教師是在非常真誠地關心他、幫助他。在具體的實施中注意調控好自己的心態和行為。上面的例子,組長拖拉作業還撒謊,她犯了錯誤,肯定害怕、擔心,甚至有學生會想以后我沒交作業,看你還有什么臉催我。此時,如果你變發怒為寬容,先請學生坐下。這樣,那怕是再桀驁不馴的學生也會感到老師對他的尊重,從而使之為所犯的錯誤感到后悔、不安,那么接下去的說理教育就好開展了。而對于那些學習不認真,又存僥幸心理的學生,當堂擊破,讓他明白老師很厲害,什么壞事都躲不過老師的眼睛。記得有一句話是這么說的:不是錘的敲打,而是水的撫摸,才使石子變得這般光滑剔透。用在這里非常的貼切。
2.細節入手,嚴而垂范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可以說一個教師的言行舉止,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教育效果。這就要求教師品德高尚、言行規范、嚴于律己。記得剛接手現在的班級時,孩子們剛上一年級,每次走進教室,總是看見地面上一片狼藉,而學生熟視無睹,依然開心地笑著,叫著,靠“罵”肯定無濟于事。于是,我便彎下身去撿,拿掃把去打掃,用抹布去擦洗......一次、兩次,很多學生無動于衷,但我堅持著,終于有一天,當我當撿到一學生的腳下時,那學生便紅起了臉,并說:“老師,我來撿。”我微笑著點頭,其他學生見了,趕忙把自己四周的垃圾撿起來扔進桶里。自此以后,衛生保持情況好多了,以后,每當我躬身撿垃圾時,學生都條件反射般低頭四顧,確保自己的“包干區”無事。
記得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把教育意圖隱蔽起來,是教育藝術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在對學生進行教育的整個過程中,用輕松的語言和自然的行動去啟發和感染學生,通過“小事”和“小節”滲透的教育,往往是最富影響力的教育。而這種不露痕跡的教育,也常常是最能入腦入心的教育。
當然,嚴格教育還必須注意兩點:
(1)低起點、細要求。
現在的孩子孩子越來越嬌,越來越拗,可能是在家當皇帝、當公主習慣了,就不習慣被人管著。針對這種情況,從開學初我就按“低起點、細要求”的思路去做。
首先把各種“規范”進行歸類,分成層次,逐漸要求學生去做。例如:剛開學,我只要求學生遵守學校的作息時間,其余一律免談,兩周后再要求學生禮貌待人……如此反復,在螺旋中上升,學生所養成的習慣牢不可破,并且學生感受到的壓力也小得多,比起一下子提出幾十條要求的效果要明顯得多。因為你對他只有一條要求,好落實,易操作,便檢查,你要求嚴一些,學生也容易接受。他完不成,自己都覺得對不起你,也會覺得自己太沒面子了。舉個例子:一個愛鬧事的孩子,想讓他一下子改好是不現實的,我和他約定:第一次保證一周內不鬧事(他認為可以做到);第二期兩周內不鬧事;第三期、第四期……因為目標明確,所以他也就在不知不覺中有了進步。
其次由于學生年齡小,綜合操作能力差,執行一些復合性要求時往往顧此失彼,力不從心。因此,訓練的要求應易懂易做,不能原則化,復雜化,進行實際訓練時要細致周到地做指導。例如進行“吃午餐”的訓練時,我就從以下幾方面做指導:
A.排好隊進食堂。
B.在規定的位置上做好,安靜地等小助手領飯。
C.認真吃飯,不玩鬧。
D.吃完后,檢查自己坐的桌面和地面,有掉下的剩菜剩飯撿到盤子里,倒入臉盆。并把盤子和瓢放在指定的地方。
E.每桌最后吃完的同學和食堂衛生委員留下整理,其余學生在食堂門口排隊,由領隊帶回教室。
因為要求很細致,很明確,學生做起來就有章可循,效果也就更好。反之,起點高了,要求粗了,學生無章可循,怎么也達不到,你再嚴厲,也無濟于事。
(2)重過程、輕結果。在班級管理中,過程重于結果,因為有許多事情的結果是不可控的,例如打掃衛生,每位同學都盡心盡責,作為班主任的我看了都十二分地滿意,可是只要評比,總有一、二、三之分啊!有時你不下地獄誰下地獄。這時候的學生最需要的就是班主任的認同和鼓勵。如果你非常看重結果,學生定會大失所望。
人的學習、成長過程就是由易到難,由簡到繁螺旋上升的過程,在這過程中,只要有了付出,就該得到肯定,況且,當小收獲積累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自然成就大豐收。
三、“愛”字訣——常規管理的護身符
賞分明,嚴有度,其實都源于一個“愛”字。生活中不能沒有愛,教育更不能沒有愛。
1.不縱不溺,均衡施愛
對學生的愛,是指關心學生的思想、學習、生活和身體狀況等,而不是無紀律、無原則的溺愛和縱容。曾經聽一位教育家說“寧可讓學生在不懂事的時候責怪我,而不要讓學生懂事后責怪我。”我想這就是在“嚴”的前提下的真正的愛。還是前面組長拖拉作業又撒謊這件事情來說,假如僅僅因她是組長,一直表現優異,就輕描淡寫地處理,姑且不說班級同學有意見,今后的工作不好開展,大家都會認為,班干部犯了錯誤就可以享受特權,連老師也要給他們幾分面子,從而不思過錯、驕傲自大,可以說這對他們本人今后是相當不利的。
教育界有這樣一句話:“愛優生是人,愛差生是神。”我們教師雖不是神,但應具有這樣的胸懷和追求。
2.愛不吝嗇,愛要可感
學生畢竟是孩子,雖然你具備了對他們的愛心,但板著臉去教育,學生還是難以感受到愛,從而不敢接近你、信任你。這就還要通過多種方式向學生傳遞愛意。在實際的教育過程中,可以言傳情、以目傳情、以手傳情。比如在和學生談話結束時,摸摸他的頭或拍拍他的肩膀,再說句鼓勵的話,足以讓學生心花怒放,增強自信心和上進心。
以上是我做班級工作的點滴做法,存在片面之處,畢竟仍處在不斷探索中,僅希望能在不斷學習借鑒中做得少些遺憾,多些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