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補充:
我們經常在一些電視劇里面看到,古代的謀士們在給自己的主公提出一些策略的時候,總是會說,自己有上中下三策,對于同樣的事情有三種解決辦法,并且還有最好的方案,這自然是很好的事情,可是三個辦法說出來,最后實行的卻總是不是上策,既然是上策自然是最好的,為什么都不用最好的辦法呢?上策到底有什么不好的地方,既然不好了為什么還叫上策?
答:
首先你要搞清楚謀士為什么要提三個意見而不只提一個最合理的。
因為提三個顯得他能力強,顯得他聰明盡責,對得起那份工資,最重要的,可以擺脫責任——你看,我提了三個,你選了一個最差的,失敗了不怪我哈!以后換了東家,可以向新老板顯擺——當初聽我一言,何至于此!(此處要把脖子高高揚起)
明白了這個道理,你就明白為什么上策總是不被選——因為上策是理想化的,操作難度極大,這一點謀士可能也知道,提出來只是為了甩鍋。
比如我給國企提合理化建議——把所有關系戶停職,重新考試再就業,不合格的清退;把不賺錢的業務砍了,只留下賺錢的;每年對所有崗位進行績效考核,不合格的該降級就降級,該下崗的就下崗。
合理嗎?很合理。但如果領導按這個操作,草案拿出來,第二天領導就下崗了。
但我提了,我能力沒問題,企業搞不好是領導沒眼光,能力有問題。如果我真這么向領導建議的,那領導肯定先讓我下崗對不對?所以我還要提中策,下策。
下策肯定是不可行的,提出來的目的是顯得中策可行,做對比用的。比如,關于國企改革,我的建議就是這么混著,混著混著,國內國際的形勢會發生大的變化,萬一形勢對我們有利,國企就活啦!這就是標準的下策,等于什么都沒提,簡稱為“躺贏”。
中策對現在困境要有清醒的認識,有明確的目標,同時又立足當下,不會因為改革傷筋動骨,引起既得利益者的反噬。就是理想與現實的結合體。
現在你是不是很想聽聽中策?不好意思,我也沒想出來,這不廢話嗎!我要想出來了,早進發改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