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愛因斯坦的最后談話 | 展卷

在愛因斯坦去世前的兩周,時逢四月的一個星期天,我與他促膝而坐,談論科學思想史和物理學史上的那些偉人。

早上10點鐘,我到了愛因斯坦家,那是一座掛著綠色百葉窗的小木屋。海倫·杜卡斯小姐出來迎接我,她是愛因斯坦的秘書兼管家。她把我領到屋后二樓的一個舒適的房間,那里是愛因斯坦的書房。兩面墻上排滿了書,從地面一直堆到天花板。此外還有一張很大的矮桌,上面擺著紙、鉛筆、小裝飾品、書和幾支舊煙斗。房間的另一處放著一臺留聲機和幾張唱片。房間里最顯眼的莫過于那扇大窗戶,窗外是一片青蔥欲滴的綠色,令人心曠神怡。剩下那面墻上掛著電磁理論的兩位奠基人——法拉第和麥克斯韋的肖像。

愛因斯坦在普林斯頓的家。“那是一座掛著綠色百葉窗的小木屋。”I. B. 科恩寫道。

過了片刻,愛因斯坦走了進來。杜卡斯小姐做了介紹。他微笑著歡迎我的到來,然后走進旁邊的臥室,往煙斗里填滿煙草。他身穿開領襯衣、藍色運動衫和灰色的法蘭絨褲子,腳下踏著一雙皮拖鞋。房間里有點冷,他在腿上圍了一個毯子。他的臉上帶有沉思者的憂郁,皺紋深陷,而眼睛卻炯炯有神,所以并不顯得蒼老。他的眼睛總是不住地流淚,甚至在開懷大笑時,也要用手抹去淚水。他說話溫和而清晰,英語掌握得還是不錯的,盡管還留有德國口音。其溫和的言語和爽朗的笑聲形成了很大反差。他愛開玩笑,每當說到高興處,或者聽到感興趣的事情時,總會開懷大笑。

我們在桌前坐了下來,面對著那扇窗戶和窗外的景致。他估計到我同他開始談話是困難的。過了一會,他轉向我,好像在回答一些我未曾提出的問題:“在物理學中有那么多尚未解決的問題。其數目多到我們不得而知,我們的理論遠不能勝任。”我們的談話馬上轉到這樣的問題:科學史上時常碰到,有些重大問題似乎得到了解決,但后來又以新的形式重新出現。愛因斯坦說,這也許是物理學的一個特征,并且認為某些基本問題可能會永遠糾纏著我們。

愛因斯坦在普林斯頓,1953年。

愛因斯坦談到,當他年輕的時候,科學哲學被認為是一種奢侈品,多數科學家都不去注意它。他認為科學史的情況差不多也是一樣。他說,這兩門學科必然類似,因為兩者都是研究科學思想的。他想了解我在科學和歷史方面的素養,以及我是如何對牛頓感興趣的。我告訴他,我所研究的一個方面是科學概念的起源,以及實驗同理論創造之間的關系;關于牛頓,使我印象深刻的始終是他雙重的天才——純數學和數學物理方面以及實驗科學方面。愛因斯坦說他永遠欽佩牛頓。當他解釋這一點時,我想起他曾在《自述》中在批判了牛頓的概念以后說過這樣動人的話——“牛頓啊,請原諒我。”

愛因斯坦對牛頓為人的各個方面特別感興趣,我們討論了牛頓同胡克就引力平方反比律發現的優先權問題所進行的爭論。胡克只希望牛頓在《原理》的序言中對他的勞動成果稍微“提一下”,但牛頓拒絕作這種表示。牛頓寫信給監督出版《原理》的哈雷說,他不想給胡克以任何名譽。為此,他寧愿抑制發表該書論述宇宙體系的第三卷也是最后一卷的無上光榮。愛因斯坦說:“唉,那是虛榮。你在那么多的科學家中發現了這種虛榮。你知道,當我想起伽利略不承認開普勒的工作時,我總是感到傷心。”

我們接著談到牛頓同萊布尼茨關于微積分發明的爭論,談到牛頓企圖證明這位同時代的德國人是一個剽竊者。當時曾設有一個據稱是國際性的調查委員會,它由一些英國人和兩個外國人所組成;今天我們知道,正是牛頓在幕后操縱著這個委員會的活動。愛因斯坦說,他為這種行為感到震驚。我斷言,進行這種激烈的爭論,是時代的特性,而在牛頓時代以后,科學行為的標準已經大大改變了。愛因斯坦對此好像并無太強烈的反應,他覺得,不管時代的氣質如何,總有一種人的尊貴品質,它能夠使人超脫他那個時代的激情。

于是我們談論到富蘭克林。我始終欽佩他作為一個科學家的行為,尤其是因為他從未陷入這種爭論。富蘭克林從來沒有為了保衛他的實驗或思想寫過一點爭辯的東西,那是足以為榮的。他相信,實驗只能在實驗室里得到檢驗,而概念和理論必須通過證明其有效性而取得成功。愛因斯坦只同意一部分。他說,要避免個人的勾心斗角那是對的,但是一個人為自己的思想辯護,那也是重要的。人們不應當由于不負責任而簡單地放棄自己的思想,就好像他并不真正相信它們似的。

愛因斯坦知道了我對富蘭克林感興趣,還想更多地了解他:他在科學上除了發明避雷針以外還做了什么?他是否真的做了什么重要的事?我回答:在我看來,富蘭克林的研究中所得出的最偉大的成果是電荷守恒原理。愛因斯坦說,是的,那是一個偉大的貢獻。然后他思索了一會兒,笑著問我:富蘭克林怎么能夠證明這條原理呢?當然,我承認,富蘭克林只能舉出一些正電和負電相等的實驗事例,并且指出這一原理對于解釋各種現象的適用性。愛因斯坦點了點頭,承認他在此以前并沒有正確估價富蘭克林在物理學史上應有的光榮地位。

關于科學工作爭論的話題使愛因斯坦轉到了非正統思想的問題。他提到一本新近出版的引起不少爭論的書,他發現其中非科學的部分——論述比較神話學和民俗學的——是有趣的。他對我說:“你知道,這并非一本壞書。不,它確實不是一本壞書。唯一惹來麻煩的是它的狂妄。”接著是一陣大笑。他進而解釋他作這種區分的含義。那位作者認為他的某些想法是以現代科學為根據的,卻發現科學家們竟然完全不同意他。為了捍衛他所想象的現代科學該是怎么樣的那種想法,以維持他的理論,他不得不轉過頭來攻擊科學家們。我回答說,歷史學家時常碰到這樣一個問題:當唯一明顯的事實是一個科學家離經叛道時,他的同時代人能否確定他究竟是一個怪人還是一個天才?比如像開普勒那樣一個向公認思想挑戰的激進分子,他的同時代人必定難以講出他究竟是一個天才還是一個怪人。愛因斯坦回答:“那是無法客觀檢驗的。”

美國科學家抗議出版者出了這樣一本書,這使愛因斯坦感到遺憾。他認為,對出版者施加壓力來禁止出書是有害的。這樣一本書實際上不會有什么害處,因而也不是一本真正的壞書。隨它去吧,它會曇花一現,公眾的興趣會漸漸平息,它也會就此了結。該書的作者可能是“狂妄”的,但不是“壞”的,正像這本書不是“壞”書一樣。愛因斯坦講到這一點時,表現出很大的熱情。

我們花了很多時間來談論科學史,這是愛因斯坦長期以來感興趣的話題。他寫過許多篇關于牛頓的文章,為一些歷史文獻寫過序,也曾為他同時代的以及過去的科學偉人寫過簡傳。他自言自語地講到歷史學家工作的性質,把歷史同科學相比較。他說,歷史無疑要比科學缺少客觀性。他解釋,比如有兩個人研究同一歷史題材,每個人都會強調這個題材中最使他感興趣或者最吸引他的部分。在愛因斯坦看來,有一種內在的或者直覺的歷史,還有一種外在的或者有文獻證明的歷史。后者比較客觀,但前者比較有趣。使用直覺是危險的,但在所有種類的歷史工作中都是必需的,如果要重新構建前人的思想過程,就更是如此。愛因斯坦覺得這種類型的歷史是非常有啟發性的,盡管它比較冒險。

他接著說,去了解牛頓想的是什么,以及他為什么要做某些事情,那是重要的。我們都同意,接受這樣一個問題的挑戰,該是一位優秀的科學史家的主要動力。比如,牛頓是如何以及為什么會提出他的以太概念?盡管牛頓的引力理論獲得了成功,但他對引力概念并不滿意。愛因斯坦相信,牛頓最反對的是一種能夠自行在虛空中傳遞的力的概念,他希望通過以太把超距作用歸結為接觸力。愛因斯坦稱,這是一個關于牛頓思想過程的很有意思的說法,但是問到是否——或者是在什么程度上——有誰能夠根據文獻證明這種直覺,這就成了問題。愛因斯坦用最強調的語氣說,要用文獻來證明關于怎樣做出發現的任何想法,他認為最糟糕的人就是發現者自己。他繼續說,許多人問他,他是怎么想出這個的,是怎么想出那個的。他總是發現,關于他自己的一些想法的起源,他非常缺乏原始資料。愛因斯坦相信,對于科學家的思想過程,歷史學家大概會比科學家自己有更透徹的了解。

愛因斯坦對牛頓的興趣始終集中在他的思想方面,這些思想在每一本物理教科書中都可以找到。他從來沒有像一個徹底的科學史家那樣對牛頓的全部著作進行系統的考查,可是他對牛頓的科學自然有一種評價,這種評價只能出乎一個在科學上同牛頓相匹敵的人。然而,對于科學史研究的成果,比如牛頓在他的《光學》和《原理》兩部巨著的先后幾次修訂中的一些基本見解的發展,愛因斯坦都有強烈的興趣。在我們就這個話題的交流中產生了這樣一個問題:愛因斯坦在他的1905年關于光子的論文中,是否在某種意義上“復活”了牛頓的光的概念?在那以前,他是否讀過牛頓的光學著作?他告訴我:“據我的記憶,在我為《光學》寫短序以前,我從未研究過,至少沒有深入地研究過他的原著。其理由當然是,牛頓所寫的每一樣東西都活在后來的物理科學著作中。”而且,“青年人是很少有歷史頭腦的。”愛因斯坦主要關心的是他自己的科學工作;他對牛頓的了解,首先是作為古典物理學中許多基本概念的創立者。但是他抗拒了牛頓的“帶有哲學特征的看法”,這些看法他曾再三引述。

愛因斯坦1905年就知道了牛頓擁護光的微粒說,這一點想必他已從德魯德的那本有名的光學著作中獲悉,但是他顯然不知道牛頓曾經企圖把微粒說和波動論調合起來,直至幾十年以后。愛因斯坦知道我對《光學》的興趣,尤其是關于這一著作對后來的實驗物理學的影響方面。當我談到牛頓在光學研究方面的超常直覺是關于物質微粒的精確知識的關鍵時,愛因斯坦誤解了我的意思。他說,我們不可把歷史上的巧合看得太認真,以為牛頓帶有一些波動意味著光的微粒性的看法類似于某些現代講法。我解釋我的意思是說:牛頓曾試圖從我們所謂的干涉或衍射現象出發推算出物質微粒的大小。愛因斯坦同意,這些直覺或許是很深奧的,但不是一定會有成效。他說,比如,牛頓關于這個問題的思想并不能得出什么結果;他既不能證明他的論點,也推導不出關于物質結構的精確知識。

愛因斯坦實際上比較感興趣的還是《原理》和牛頓對假說的看法。他非常敬重《光學》,但首先在于對顏色的分析和那些了不起的實驗。對于這本書,他曾寫道:“只有它才能使我們有幸看到這位獨一無二的人物的個人活動。”愛因斯坦說,回顧牛頓的全部思想,他認為牛頓最偉大的成就是他認識到了特選(參照)系的作用他把這句話強調了幾遍。我覺得這有點令人困惑,因為我們今天都相信,并沒有什么特選系,而只有慣性系;并沒有一種特選的標架——甚至我們的太陽系也不是——我們能夠說是固定在空間中,或者具有某些為其他(參照)系所不可能有的特殊物理性質。由于愛因斯坦自己的工作,我們不再(像牛頓那樣)相信絕對空間和絕對時間,也不再相信有一個相對于絕對空間靜止或運動的特選系。在愛因斯坦看來,牛頓的解決方案是天才的,而且在他那個時代也是必然的。我記得愛因斯坦說過這樣的話:“牛頓啊……你所發現的道路,在你那個時代,是一位具有最高思維能力和創造力的人所能發現的唯一的道路。”

我說,牛頓的天才之處在于,他把《原理》中關于“世界體系的中心”在空間中固定不動的陳述作為“假說”接受下來;而水平不及牛頓的人也許會認為,他能夠用數學或者用實驗來證明這一論斷。愛因斯坦回答,牛頓大概不會愚弄自己。他不難了解什么是他所能證明的,什么是他所不能證明的,這是他的天才的一個標志。

愛因斯坦接著說,科學家的生平也像他們的思想一樣始終使他感興趣。他喜歡了解那些創造偉大理論和完成重要實驗的人物的生活,了解他們是怎樣的一種人,他們是如何工作并且如何對待自己的伙伴的。愛因斯坦回到我們以前的話題,評論說,居然有那么多科學家似乎都有虛榮。他指出,虛榮可以表現為許多種不同形式。時常有人說他自己沒有虛榮,但這也是一種虛榮,因為事實上他得到了這樣一種特殊的自負。他說,“這有點像幼稚。”然后他轉向我,其爽朗的笑聲充滿了整個屋子。“我們中有許多人都是幼稚的,其中一些人比別人更幼稚些。但是如果一個人知道了他是幼稚的,那么這種自知之明就會成為一種沖淡的因素。”

談話于是轉到了牛頓的生活和他的秘密思辨:他對于神學的研究。我向愛因斯坦提起,牛頓曾對神學進行語言上的分析,試圖找出那些為基督教所采納而被篡改了的地方。牛頓并不信仰正統的三位一體。他相信他自己的觀點是隱藏在《圣經》中的,但是公開的文獻已經被后來的作家篡改了,他們引入了新的概念,甚至是新的字句。因此牛頓試圖通過語言分析來找到真理。愛因斯坦說,在他看來,這是牛頓的一個“缺點”。他不明白,牛頓既然發現他自己的思想同正統的思想并不一致,他為什么不直截了當地拒絕公認的觀點而肯定他自己的觀點。比如,如果牛頓對《圣經》的公認詮釋有不同意見,那他為什么還要相信《圣經》必定是真的?這僅僅是因為,常人都相信,那些基本真理都包含在《圣經》里面了?在愛因斯坦看來,牛頓在神學上并沒有像他在物理學上那樣,顯示出同樣偉大的思想品質。愛因斯坦顯然不大感覺到這樣的一種狀況:人的思想是受他的文化制約的,其思想特征是由他的文化環境所塑造的。我沒有強調這一點,但是我感到震驚,在物理學上,愛因斯坦能夠把牛頓看成一個十七世紀的人,但在別的思想和行動領域,他卻把每一個人都看作是不受時代限制的、自由行動的個人,仿佛把他們當作我們的同時代人來評判。

下面這件事似乎給愛因斯坦留下了特別強烈的印象:牛頓對他的神學著作并不完全滿意,他把它們全都封存在一只箱子里。在愛因斯坦看來,這似乎表明,牛頓認識到了他的神學結論的不完美性,他不愿把任何不符合其高標準的著作公諸于世。因為牛頓顯然不愿意發表他關于神學的思辨,愛因斯坦帶點激動地斷定,牛頓本人是不希望別人把它拿去發表的。愛因斯坦說,人有保守秘密的權利,即使在他死后也如此。他稱贊皇家學會頂住了編輯和刊印牛頓這些著作的一切壓力,這些著作正是作者不希望發表的。他認為牛頓的通信應當發表,因為寫下一封信并且寄出,目的是要給人看的,但是他補充說,即使在通信中也會有些個人的事情不該發表。

隨后他扼要地講到兩位他非常了解的大物理學家:馬克斯·普朗克和H. A. 洛倫茲。愛因斯坦告訴我,他是怎樣通過保羅·埃倫菲斯特而在萊頓認識洛倫茲的。他說,他對洛倫茲的欽佩和愛戴也許超過了他所了解的任何人,而且不僅是作為一位科學家。洛倫茲曾積極參與“國際合作”運動,并且始終關心同伴們的福利。在許多技術問題上,他曾為自己的祖國做了不少工作,這些事情一般人并不知道。愛因斯坦解釋說,這正是洛倫茲的特點,是一種高尚的品質,他為別人的幸福而工作,卻不讓別人知道他。愛因斯坦對普朗克也非常愛戴,他說普朗克是一個有信仰的人,他總是試圖重新引入絕對——甚至是在相對論的基礎上。我問愛因斯坦:普朗克是否完全接受了“光子理論”,或者說,他是否一直把興趣只限于光的吸收或發射而不管它的傳播?愛因斯坦默默地盯住我片刻,然后笑道:“不,不是一種理論。不是一種光子理論。”他深沉的笑聲再度籠罩著我們兩人——但問題卻始終沒有得到答復。我記得在愛因斯坦1905年那篇(名義上)獲得諾貝爾獎的論文的標題中,并沒有“理論”二字,而只是提到從一個“有啟發性的觀點”所作的考查。

愛因斯坦說,科學上有種種潮流。當他年輕時學習物理的時候,所討論的一個重大問題是:分子是否存在?他記得,像威廉·奧斯特瓦爾德和恩斯特·馬赫那樣的重要科學家都曾明確宣稱,他們并不真的相信原子和分子。愛因斯坦評論說,當時的物理學同今天的物理學之間的最大差別之一是,今天已經沒有人再費心去問這個問題了。盡管愛因斯坦并不同意馬赫所采取的極端立場,但他告訴我,他尊重馬赫的著作,那些著作對他有過重大影響。他說,他在1913年曾拜訪過馬赫,并提出一個問題來檢驗他的想法。他問馬赫,如果業已證明,倘若假定原子的存在就有可能預測氣體的一種性質,而這種性質不用原子假設就無法預測,而且這是一種可以觀察到的性質,那么他該采取何種立場呢?愛因斯坦說,他始終相信,發明科學概念,并且基于這些概念創立理論,這是人類精神的一種偉大創造性。于是,他的觀點就同馬赫的觀點相對立,因為馬赫認為,科學定律僅僅是描述大量事實的一種經濟手段。在愛因斯坦所說的那種情況下,馬赫能夠接受原子假說嗎?即使這意味著非常復雜的計算,他也能接受嗎?愛因斯坦告訴我,當馬赫作了肯定的答復時,他感到多么地高興。馬赫說,如果一種原子假說有可能通過邏輯使某些可觀察的性質聯系起來,而且倘若沒有這種假說就永遠無法聯系,那么,他就不得不接受這種假說。在這樣的情況下,假定原子有可能存在,那將是“經濟”的,因為人們能夠由此推導出觀察之間的關系。愛因斯坦感到心滿意足,確實不止是一點快慰。他臉上顯出嚴肅的表情,向我重述了整個故事,以確保我能夠完全理解。即使不是哲學上的勝利——對愛因斯坦所設想的馬赫哲學的一種勝利——他也還是感到滿意,因為馬赫畢竟承認了原子論哲學是有些用處的,而愛因斯坦曾多么熱心地致力于原子論哲學。

愛因斯坦說,本世紀初只有少數幾個科學家具有哲學頭腦,而今天的物理學家幾乎全是哲學家,不過“他們都傾向于壞的哲學”。他舉邏輯實證論為例,認為這是一種從物理學中產生出來的哲學。

愛因斯坦和哥德爾,普林斯頓, 1954年。

時間已經不早,我也該告辭了。我忽然發現,時間差一刻就到12點了。我知道,愛因斯坦很容易疲勞。我本打算只呆半個鐘頭,然而每當我起身告辭時,他都會說,“不,不,再呆一會兒。你來這里和我談你的研究工作,我們仍有許多話題可談。”但我終究還是得走了。杜卡斯小姐和我們一同向屋前走去。到了樓梯口,當我轉身向愛因斯坦道謝時,一級臺階踩空,差點摔下去。恢復平靜之后,愛因斯坦微笑著說,“在這里你一定要當心,幾何是復雜的。你看,通過樓梯其實不是一個物理問題,而是一個應用幾何問題。”他吃吃地笑著,隨即開懷大笑。我下了樓梯,愛因斯坦沿著走廊向書房走去。他突然轉身叫我:“等等,給你看看我的生日禮物。”

愛因斯坦、奇科和海倫·杜卡斯

我轉身走向書房,杜卡斯小姐對我說,為祝賀愛因斯坦教授76歲生日,在普林斯頓教物理的埃里克·羅杰斯送給他一件小玩具,愛因斯坦教授很喜歡它。回到書房之后,我見愛因斯坦從屋子的一角拿出一個窗簾桿似的東西。它大約五英尺高,頂部是一個直徑約四英寸的塑料球。一根約兩英寸的小塑料管一直向上通到球心。管子外面有一根彈簧,末端是一個小球。“你看,”愛因斯坦說,“這是一個演示等效原理的模型。小球連著一根線,線從中間進入小管,與一根彈簧相連。彈簧緊拉著小球,卻不能把小球向上提入小管,因為彈簧的力量不足以克服小球的引力。”他臉上閃過一絲狡黠,目光中閃爍著快樂:“這就是等效原理了。”他抓住那根長長的銅制窗簾桿中部向上抬起,直到塑料球觸到天花板。“現在我讓它掉下來,”他說,“根據等效原理,引力并不存在。所以彈簧現在有足夠的力量把小球送入塑料管。”說完他突然讓小玩意自由下落,并用手引導著它,直到它的底部碰到地面。現在,頂部的塑料球處于與眼睛同高的位置,小球果真穩穩地進入了管內。

演示完這件生日禮物,我們的會面也結束了。我走在街道上暗自思忖,我當然早就知道愛因斯坦是一位偉人,是一個偉大的科學家,但卻絲毫不了解他的和藹可親、友善溫文與風趣詼諧。

在那次拜訪期間,愛因斯坦沒有顯示出任何生命結束的跡象。愛因斯坦頭腦清醒,思維敏捷,看上去興致勃勃。在接下來的那個星期六,即愛因斯坦住院前的一星期,他和普林斯頓的一位老友一同去醫院看望愛因斯坦的女兒,她患了坐骨神經痛。這位朋友寫道,在他和愛因斯坦離開醫院之后,“我們散了很久的步。很奇怪,我們談起了對死亡的態度。我提到弗雷澤的一句話,他說對死亡的恐懼是原始宗教的基礎。對我來說,死亡既是一個事實,又是一個秘密。愛因斯坦補充說,‘也是一種解脫’

版權說明:歡迎個人轉發,嚴禁任何形式的媒體未經授權轉載和摘編。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現代自然哲學與科學哲學
現代自然哲學與科學哲學(張華夏 葉僑健)
【物理學的足跡】 1883年 馬赫著《力學及其發展的批判歷史概論》
論哲人科學家哲學思想的多元張力特征
漢譯名著中的“數理化”
這33部經典,是一個人譯的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黎城县| 永吉县| 体育| 舒城县| 永善县| 东兰县| 定南县| 凉城县| 四子王旗| 宜川县| 泗水县| 尼勒克县| 永修县| 丹凤县| 南京市| 海南省| 南皮县| 乐昌市| 潼关县| 昌黎县| 嵊泗县| 任丘市| 漳浦县| 秭归县| 和田县| 辽阳市| 临泉县| 连平县| 工布江达县| 乐业县| 桦川县| 三明市| 红安县| 沅江市| 云阳县| 英吉沙县| 凉城县| 日土县| 酒泉市| 鄯善县| 天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