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論文如何能不水?先看看300多年前的論文長什么樣

學術圈內外的玩家們喜歡把某些論文高產行為調侃為“灌水”,各種羨慕嫉妒恨。這些年水太大,驚動了中央。中辦、國辦出臺系列文件“防灌水”(破唯論文)。但“灌”是個主動性特別強的動作,防不勝防。其實,“灌水“本是娛樂,要動用論文形式似乎有點太傷筋動骨,實在劃不來。本文從論文誕生的歷史維度講述期刊論文如何能不水。哪怕您只是想繼續灌水,本文對您也會有啟發。要灌就灌得專業些,這才對得起我們的訓練不是?

撰文丨張藝瓊(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教授)

論文和學術本是連體雙胞胎。但我們好像只看見“論文”,而把“學術”給冷落了,這就有點不大好了。所謂的“水”文其實就是沒有學術的論文。


離了學術可以照寫論文,例如MIT研究生開發的軟件SCIgen自動生成的論文可以逆襲IEEE國際會議。鋪天蓋地的論文寫作技巧培訓某種意義上跟SCIgen的原理差不多,在詞匯和句子層面照葫蘆畫瓢。

但離了論文,學術卻無法前行。有了這個載體我們才得以快速、準確地將個人的新發現和思想在研究共同體內分享,供其他成員對觀點進行接受、分析、拓展、批駁和傳播。

沒有論文就沒有現代科學的發展,這樣說一點也不夸張。這篇文章的目的是讓更多的人明白論文八股的緣由,而不被八股的細節蒙蔽了研究探索自身能給我們帶來的愉悅。

由于論文的表述體系和我們日常的大不一樣,而我們的基礎教育體系基本無法提供足夠的支持,因此催生了鋪天蓋地的論文寫作培訓、論文修改等“新興產業”,中英文市場共同繁榮。從人文的角度看,這些產業是正能量,細枝末節的實踐技巧某種程度上確實能減輕論文撰寫過程的痛苦;但從科學的角度看,這些產業大多是負能量,因為他們只能觸及學術的皮毛,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細節的糾纏和原理的通透天壤地別。

被忽視的“argument(爭鳴)”

論文是一種再現學術研究過程的載體。我們可以借用亞里士多德的修辭三層論來討論:風格(style)、呈現(presentation)和爭鳴(argument)。風格是指在詞匯和句子結構層面的特征,如學科詞匯、名詞化和被動語態等。呈現是指內容信息的安排,如摘要、標題、引用和圖表等。而爭鳴則是指研究者用于論證自己觀點的策略和手段。這三者本來密不可分,但遺憾的是我們的體制內外的訓練都過于關注風格和呈現,忽略了跟學術最為密切相關的“爭鳴”。這大概是導致我們論文數量增加速度和解決問題能力成反比的一個重要原因。

Argument是西方科學文化發展的一個關鍵詞,內涵非常豐富,翻譯成“爭鳴”其實并不準確,但我無法找到一個更合適的中文表述。不少人將它翻譯成“論證”,但在中文語境下,論證只是論點和論據之間的聯系和推理方式。它的意義更接近“理論”(reason giving,運用證據進行合理邏輯分析,論證觀點),但這容易跟theory的常規翻譯混淆,我不建議使用。或許正是因為argument一詞無法在中文找到一個比較對等的表述,它沒有成為我們生活和學術的一部分。爭鳴不是吵架,這一點我們都很清楚,但很多人忽略了它發生的前提是,我們想用證據和論證來改變對方對同一件事情的不同觀點。有些高產戶論文無數,但依然很有可能沒搞清楚自己每一篇論文的讀者是誰,到底想說服讀者改變什么樣的觀點。同行評審能讓作者體會過五關斬六將成就感,但一葉障目也是我們不得不接受的認知盲點。

風格和呈現一直是我們論文寫作訓練的重心,這里我將重點放在爭鳴上,既講爭鳴本身,也從爭鳴的角度看風格和呈現。抓住了爭鳴這個核心,那些名詞化和被動語態等常常把我們帶進了溝里的細枝末節,就實在不該耗掉我們那么多的腦細胞。我們穿梭到17世紀的歐洲,從那里開始看看學術論文的前生,再看它如何演變成讓我們“談文色變”的今世。

學術論文誕生之初長什么樣?

在現代學術論文出版誕生之前,學術交流主要通過書籍和書信完成。但到了17世紀,自然科學的發展使得學術交流需求增加,書籍和書信等方式低效并且覆蓋面不廣,逐漸不能適應學術的交流和傳播,需要一種新型媒介來完成使命。由此學術期刊應運而生,其標志是 1665年法國《學者周刊》Journal des S?avans和英國《哲學匯刊》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的創辦。這兩本期刊替代學術通信成為正式的學術交流渠道,雖目標和內容有所不同,但都致力于促進以觀察和實驗為主的新科學交流。

剛開始的論文是沒有八股風的,因為在摸著石頭過河,沒人知道什么樣的形式才能更有效地開展科學溝通。下面這段文字摘錄自一篇寫了30年之后才發在《哲學匯刊》上的論文。您沒看錯,是30年,而不是3年,因為那個時候沒有publish or perish一說。論文的題目是“An Account of the Nature and Differences of the Juices, more Particularly, of our English Vegetables”,作者是Martin Lister,他是一位醫生,在動物生物學和地質學方面頗有建樹。

文章開頭有一小段類似于現在的cover letter的內容,但比現在要兒女情長多了。大意是這樣的:




老大,這些是我30年前寫的一些關于植物的論文,現在我沒空再管它們了,丟了也可惜,因此扔給你看看。如果你認真對待它們,我還會給你扔更多的稿子。這些論文都是我少不更事的時候寫著玩的,但我就是怎么看怎么喜歡,你就別見怪不怪啦。




Sir,

These were some Papers, which belong’d to a Treatise of Vegetation; they were most of them made about Thirty years ago; but as I cannot now attend to the finishing of them, so I would not lose them; and therefore recommend them to your Care, such as they are. ’Iis possible I may trouble you with more of them, if these are not slighted; you will easily pardon me if I have a fondness for Papers of my youth, more than they deserve,
Your Humble Servant,
M. Lister.

現在估計諾貝爾獎得主都不敢這么給editor寫信說:俺從故紙堆里翻出點舊東西,不咋地,但沒時間改了,你們看著辦吧。但是,這個簡介基本體現了當年科學界交流的特征——比較個性化并帶有一定的社交目的。那個年代的論文主要是個人觀察的匯報,幾乎沒有理論可言。論文所能體現作者的可信度主要依據信譽和觀察,而不是準確的描述和量化的實驗。有了這個背景就容易理解那時的論文風格特征。請看上面那篇論文的一段摘錄:

The 21st of April, 1665. about eight in the Morning, I bored a hole in the body of a fair and large Birch, and put in a cork with a Quill in the middle; after a Moment or two it [a sap] began to drop, but yet very softly: Some three Hours after I returned, and it had filled a Pint Glass, and then it droped exceeding fast, viz. every Pulse a Drop: This Liquor is not unpleasant to the Taste, and not thick of troubled: yet it looks as though some few drops of Milk were spilt in a Bason of Fountain Water. (Martin Lister, 1697: 381)

這段話有點像現在小學生的實驗日記(當然不是那個XX附小的),因為太“不科學”了。比如“about eight in the Morning”, about的范圍是多少?1分鐘還是15分鐘?  “a fair and large Birch”,多大是 large?  “after a Moment or two”,多久是a moment?論文最后還用了個比喻來描述液體的形狀:it looks as though some few drops of milk were spilt in a bason of fountain water。如今看來不可思議,但在那個年代人類對世界的認識就是這么模糊。

將事實收集起來并進行分類是當時開展科學的主要形式之一。Lister將這樣的個人觀察記錄放在一起,提出對英國植物汁液特征的描述性觀點。在解讀事實的時候Lister展示了一個科學家在探索未知自然界的謹慎:

“And yet I am uncertain what to think of the small purple Blebs and Veins, to be observed more or less on all the Hypericum kind, and on the Threads of the Flowers, and the Hairs which cover the Leaves of Rorella in the like manner. I doubt much, whether this may properly be called an Exudated and Coagulated Juice, or no? Our Observations of those of this Tribe, are what follow” (p. 365).

這段話中加黑的部分叫hedging,語言研究中通常把它叫模糊限制語,在學術寫作中用于表達可能性和共同協商性。有研究顯示,早期的論文使用模糊限制語的比例比現在還大。如今各色寫作培訓都說要多用這些詞,但很少有提及這些詞不是用來潤色論文那么簡單的,而是用來體現作者對自然界和未知的敬畏度。

這些對自然現象解讀的疑惑可以說是學術論文爭鳴的萌芽。在現在的學術論文體制下,文章只提出疑惑而不能解決或者沒有論證疑惑對學術界的重要性,基本不可能在正規期刊發表出來。但在一個植物學體系還沒個影子的年代,這些疑惑就有著它特殊的科學引領意義。

論文的形式隨著科學發展而變化

18世紀,隨著天文學、生物學和地理學等學科快速發展,學術論文對實驗方法嚴謹度的要求逐步提升,對觀察報告或實驗結果匯報的系統性要求也不斷提高。19世紀的科學研究開始學科細分化,追求事實準確、體系化和理論化,專業學術期刊和學科術語等應運而生。到了20世紀,科學進入高度專業化和全球職業化階段,實驗替代觀察成為科學探索的主要手段,學術期刊數量井噴,當代學術論文的模式逐漸成型并穩定。

縱觀學術論文發展的三百多年歷史,它的形式隨著我們探索這個世界的視角和工具的復雜度增加而變化。學術論文的形式服務于科學發展,主要圍繞如何能更高效地讓讀者嚴格審查論文中所呈現的作者對這個世界認識的爭鳴

隨著科學的細分和科研群體的擴大,科研工作者的相互熟悉度、信任度、認知水平和模式之間的差別越來越大,客觀性和效率成了論文形式發展的兩大推手。客觀性是科學研究本身的重要評價指標,在語言表述層面也有所表現。以學術論文的被動語態風格為例,它更深一層的含義是某個動詞在更換動作發出者后依然有效。例如We carried out the experiment using…. 這句話的信息重點是實驗操作者我們,但換成被動語態的表述The experiment was carried out with … (by us). 就弱化了實驗操作者的信息,將重點放在實驗。不管后面是否出現by us,這一句式蘊含了操作者換成其他科研工作者實驗也同樣有效的意義。因此,并不是說學術論文寫作只能用被動語態,作者選擇主動或被動的一個考慮是,想讓動作發出者對句子傳達的信息承擔多大的責任,以及動作相關的信息在多大范圍內依然有效。

讓很多人無比頭痛的專業術語,其實也是科學研究客觀化在語言層面的體現。不少專業術語都是將動詞名詞化而來,這個過程其實是將科研主體匿名化和步驟流程化。論文寫作培訓技巧如果能加大這類學術語言形式背后所傳遞的科研認知功能的闡釋,寫作新手的痛苦指數應該會有所下降。

追求高效促使學術論文格式規范化

學術共同體對效率的追求逐漸形成了現代論文的形式:標題、圖表、引用和文獻等格式內容主要是為了更有效地呈現日趨復雜的信息,而摘要和引言等結構性內容主要是為了有助于讀者的快速閱讀和理解。20世紀初,科學研究的專業化和論文的大規模生產促使學術論文規范化。20世紀初期一些期刊(例如Geological Survey和Astrophysical Journal)逐漸開始為作者提供投稿建議。世界上第一本學術論文風格手冊誕生于1925年,隨后陸續出現于各學術團體和學科的論文格式要求。

摘要的出現是由1920年《天體物理學》期刊的編輯G. C. Fulcher所倡導的,他首先要求該刊的論文作者都提供摘要,隨后于1921年在《科學》撰文呼吁其他期刊也這樣做,因為這樣能節省讀者的時間。很多寫作秘笈都提到,摘要需寫研究背景、對象、方法和結論,但如果不能解釋清楚為什么要寫這些,那么如何寫就只能是照葫蘆畫瓢了。有很多期刊都對摘要有固定的格式要求,許多作者做完一道填空題,卻一直不去思考為什么要這樣填空。其實摘要就是要讓讀者在最短時間內快速獲得論文所匯報研究的核心信息,必須要有argument,就是你到底想改變讀者對研究話題的什么樣的認知。它不是記錄你做了什么研究的流水帳簡縮版,而是你做了這些研究工作想改變和能改變讀者的什么認知。為了讓讀者快速判斷你的觀點是否值得進一步了解,還需要提供一些密切相關的研究背景、方法和結果等信息。

我們現在所熟悉的IMRD (Introduction, Methodology, Results & Discussion)是20世紀50年代才逐漸固定下來并廣泛使用的。在引言部分介紹研究背景和指出需要被進一步研究的科學問題;方法部分介紹方法、測量工具和其他用于獲得新事實的裝備;隨后在結果和討論部分呈現通過所描述方法獲得的新事實,并用已有的科學事實和理論解釋新事實,如果作者預測新的知識論點具有爭議性,則需要在解釋結果的時候指出研究的爭議點和不足;結論部分重申作者的觀點并指出這一觀點對學術界的貢獻。這樣一個論文的宏觀結構也是為了爭鳴服務的。結構的相對穩定性相當于將各種不同的研究細節地圖化,使得讀者可以快速地定位他們考察作者爭鳴細節的所需信息,其目的是為了客觀和高效地呈現研究者對這個復雜世界的認知的推進。

一個簡單的評價指標

我們已經躍升論文生產大國之一。因此常有人問:我們的論文數量上去了,是不是表明我們的科研實力也強了很多?我說,從論文寫作角度看,特別簡單的一個指標就是:什么時候我們能看到中國學者的論文在文獻回顧中有述有評,研究結果也能結合文獻展開深度討論,時刻能讓讀者感受到作者讓學術界對某個話題的現有認識往前推了一點,那就是我們科研實力上去了。因為只有那樣作者才算是真正吃透學術界對某個研究領域的認知,才清楚他們要改變讀者關于某個領域的認識的哪些觀點。現實更多的是照葫蘆畫瓢、羅列長長的一串文獻,誰誰誰做了什么,但僅限于此,沒法說清楚前人做的事情和作者自己要做的研究的深層關系。這些擺個花架子,只有苦勞沒有功勞的論文當然能發出來,畢竟很多出版商靠這玩意掙錢。

致謝:

本文的部分資料來源于浙江大學的劉海濤教授,特此感謝!

本文主要參考了Communicating Science一書對學術論文發展史的討論。

Gross, A. G., Harmon, J. E., Reidy, M., & Reidy, M. S. (2002). Communicating science: The scientific article from the 17th century to the presen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文章一直被拒?可能是因為摘要沒寫好!
研究生學術論文寫作方法
論文到底有多少種?細數我曾經寫過的那些各類論文
學術期刊論文類型應全面
年輕科研人員如何走向成功(23)——學術論文(下)
寫好論文寫作五要素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耒阳市| 陈巴尔虎旗| 商洛市| 游戏| 牟定县| 库尔勒市| 左云县| 华宁县| 阳江市| 观塘区| 平凉市| 黄冈市| 辰溪县| 临江市| 镇原县| 三明市| 门源| 西平县| 涿鹿县| 汝城县| 阳高县| 隆化县| 巴彦淖尔市| 滨州市| 印江| 河南省| 汝阳县| 扶沟县| 驻马店市| 普宁市| 阿勒泰市| 宜兴市| 泾川县| 天水市| 榆树市| 郧西县| 泗洪县| 平邑县| 合山市| 庆城县| 荣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