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
十不治之人
1、不信中醫的人。
2、對醫師有疑慮的人。
3、自以為是的人,又要吃西藥又要吃中藥的人。
4、懂一點簡單中藥,對醫師處方指指點點的人。
5、拿到處方,不按時吃的人。
6、拿到處方,到了藥房抓藥,聽藥師說處方用量太大,這個藥相反,那個藥有毒等,立刻就決定不拿藥了,或回頭來問醫師處方問題,此類患者不要治。
7、不聽醫師建議的人,以為光吃藥,不用忌口就可以的人。比如:肝硬化是由喝酒引起,吃中藥后,仍然不戒酒,怎么可能會好呢?
8、重復問同一問題的人。表示病人對醫師不信任。不可治。
9、有病亂投醫的人。有了重病,只要別人說什么好,就立刻去做,結果亂吃一大堆藥,此類人沒有主見,見風是雨,不要治。
10、平時吃一大堆不必要的藥或維生素的人。生病時來看醫師,隨身攜帶一藥囊,并請求詢問醫師何藥可吃,何藥不可吃,這類人除了本身疾病外,又自己增添許多本來根本不存在的問題給醫生,千萬不要看。
以上十種人,奉勸所有中醫師,不要去治,此類病人你就算是治好也不會感謝你,他會認為你是蒙到的,治不好就都是你的錯,從不會去檢討為什么自己會得此病,別人為什么沒有此病,只會怪醫生不好。
但是如果他們是去看西醫時,態度就一百八十度轉變了,完全聽西醫的話,就像寵物一樣,主人喂食什么就吃什么,就算結果是死于西醫之手,他們也不會去怪罪西醫。
《史記·扁鵲倉公列傳》
談到病有六不治
1、“驕恣不論于理,一不治也;
2、輕身重財,二不治也;
3、衣食不能適,三不治也;
4、陰陽并藏氣不定,四不治也;
5、形羸不能服藥,五不治也;
6、信巫不信醫,六不治也。”
意思是說這六種情形沒法醫治:
1、為人驕傲任性,不講道理,是第一種不治;
2、不愛惜身體,卻拼命追求財富的,是第二種不治;
3、衣著不知增減,飲食不知節制,不適合身體需要的,是第三種不治;
4、陰陽和臟氣的脈象已經飄忽不定,是第四種不治;
5、形體瘦弱,不能服藥的,是第五種不治;
6、相信巫術而不相信醫術的,是第六種不治。
人生病,又兼有以上六種情形中的一種的,就極難醫治了。所謂不治,并不是醫生不會治療,而是不可能治愈。
除第四、第五種情形以外,都是患者自取其辱,不是醫生無能。
艾灸
治未病,防病于未然
艾灸,借灸火的溫和熱力及藥物作用,通過經絡的傳導,以溫通經脈、調和氣血、協調陰陽、扶正祛邪,達到治療疾病、防病保健、養生美容之功效。
灸法很早就被人們所重視,由于其安全性高、無毒副作用、養生保健,因此流傳很廣。艾灸的主要作用歸結為以下幾點。
溫經散寒
人體的正常生命活動有賴于氣血的作用,氣行則血行,氣 止則血止,血氣在經脈中流行,完全是由于“氣”的推送。朱丹溪說:“血見熱則行,見寒則凝”。因此,凡是一切氣血凝澀,沒有熱象的疾病,都可用溫氣的方法來進行治療。
《靈樞·刺節真邪》記載:“脈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 調,弗能取之”。《靈樞·禁服》亦云:“陷下者,脈血結于中,血寒,故宜灸之”。
灸法正是應用其溫熱刺激,起到溫經通痹的作用。通過熱灸對經絡穴位的溫熱性刺激,可以溫經散寒,加強機體氣血運行,達到臨床治療目的。所以灸法可用于血寒運行不暢,留滯凝澀引起的痹證、腹瀉等疾病,效果甚為顯著。
行氣通絡
經絡將人體連接成有機的整體,分布于人體各部,內聯臟腑,外布體表肌肉、骨骼等組織。
正常的機體,氣血在經絡中周流不息,循序運行,如果由于風、寒、暑、濕、燥、火等外因的侵襲,人體或局部氣血凝滯,經絡受阻,即可出現腫脹疼痛等癥狀和一系列功能障礙,
因此,灸治一定的穴位,可以起到調和氣血,疏通經絡,平衡機能的作用,臨床上可用于瘡瘍癤腫、凍傷、癃閉、不孕癥、扭挫傷等,尤以外科、傷科應用較多。
扶陽固脫
人生賴陽氣為根本,得其所則人壽,失其所則人夭。正如《素問·厥論》所云:“陽氣衰于下,則為寒厥”。
陽氣衰微則陰氣獨盛,陽氣不通于手足,則手足逆冷。凡大病危疾,陽氣衰微,陰陽離決等癥,用大炷重灸,能祛除陰寒,回陽救脫。
《傷寒論》指出:“少陰病吐痢,手足逆冷……脈不至者,灸少陰七壯”。“下痢,手足厥冷,煩躁,灸厥陰,無脈者,灸之”。說明凡出現嘔吐、下利、手足厥冷,脈弱等陽氣虛脫的重危患者,如用大艾炷重灸關元、神闕等穴,由于艾葉有純陽的性質,再加上火本屬陽,兩陽相得,往往可以起到扶陽固脫,回陽救逆,挽救垂危之疾的作用,在臨床上常用于中風脫癥、急性腹痛吐瀉、痢疾等急癥的急救。
升陽舉陷
由于陽氣虛弱不固等原因可致上虛下實,氣虛下陷,出現脫肛、陰挺、久泄久痢、崩漏、滑胎等,《靈樞·經脈》篇云:“陷下則灸之”,故氣虛下陷,臟器下垂之癥多用灸療。關于陷下一癥,脾胃學說創始者李東垣認為“陷下者,皮毛不任風寒”。
灸療不僅可以起到益氣溫陽,升陽舉陷,安胎固經等作用,對衛陽不固、腠理疏松者,亦有效果。如脫肛、陰挺、久泄等病,可用灸百會穴來提升陽氣,以“推而上之”。
拔毒泄熱
歷代有不少醫家提出熱證禁灸的問題。但古今醫家對此有不同見解。在古代文獻中亦有“熱可用灸”的記載,灸法治療癰疽,就首見于《黃帝內經》,歷代醫籍均將灸法作為本病證的一個重要治法。
金元醫家朱丹溪認為熱證用灸乃“從治”之意;《醫學入門》則闡明熱癥用灸的機理:“熱者灸之,引郁熱之氣外發,火就燥之義也”。
《醫宗金鑒·癰疽灸法篇》指出:“癰疽初起七日內,開結拔毒灸最宜,不痛灸至痛方止,瘡痛灸至不痛時”。灸法能以熱引熱,使熱外出。灸能散寒,又能清熱,表明對機體原來的功能狀態起雙向調節作用。
防病保健
早在《黃帝內經》就提到;在“犬所嚙之處灸三壯,即以犬傷法灸之”,以預防狂犬病。
《備急千金要方》有“凡宦游吳蜀,體上常須三兩處灸之,勿令瘡暫瘥,則瘴癘溫瘧毒氣不能著人”。說明艾灸能預防傳染病。
《針灸大成》提到灸足三里可以預防中風。民間俗話亦說“若要身體安,三里常不干”、“三里灸不絕,一切災病息”。灸足三里、中脘,可使胃氣常盛,而胃為水谷之海,榮衛之所出,五臟六腑,皆受其氣,胃氣常盛,則氣血充盈;命門為人體真火之所在,為人之根本;關元、氣海為藏精蓄血之所,艾灸以上穴位可使人胃氣盛,陽氣足,精血充,從而加強了身體抵抗力,病邪難犯,達到防病保健之功。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