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心血管疾病,做了支架手術后,除了堅持藥物治療、合理飲食外,適當運動也必不可少。運動有助于康復,但運動會不會增加心肺功能負擔、引發危險?不少人都會陷入這樣糾結的境地。
支架術后能否運動,采取多大的運動強度?不妨先花上6分鐘,走走路,做做試驗,測一測你的心臟恢復得如何,再來制定運動處方。
什么是6分鐘步行試驗?
6分鐘步行試驗,簡稱6MWT,正如其名字,就是在6分鐘的時間內,看你最多可以走多長的距離。
6分鐘步行試驗可以評價心血管患者運動能力、評估康復效果、預測遠期預后,較好地反映日常體力活動下的運動耐量和心肺功能狀態。
那么,為什么是6分鐘,而不是12分鐘呢?其實,這個試驗最初也是一點一點演變過來的,從最初的15分鐘全速跑,到12分鐘步行試驗,最后縮短為6分鐘,發現這個時長既可以較好地反映患者的身體狀況,又不會讓他們感到疲憊。
一般來說,健康成年人在6MWT中可以走400~700米。
哪些人適用這個測試?
在專業人士指導下,心血管系統疾病、肺動脈高壓以及房顫人群,都可以參與測試。其中,對于心血管疾病患者測試如下:
評估目的 | 適應癥:可以參與測試 |
功能狀態評估 (單次測試) | 冠心病、肺動脈高壓、心力衰竭、心房顫動、經導管主動脈瓣置入術后、經導管二尖瓣修復術后、肺靜脈阻塞性疾病/肺毛細血管瘤病、外周動脈疾病、起搏器置入術后等 |
療效評價 (多次測試) | 心力衰竭、肺動脈高壓、冠心病起搏器置入術后、經導管二尖瓣及主動脈瓣介入術后,以及心臟康復療效評價等 |
疾病預后評估 | 心力衰竭、肺動脈高壓、冠心病、經導管主動脈瓣置入術后、左心室輔助裝置置入后、重度主動脈瓣狹窄、外周動脈疾病等 |
醫療干預資格評估 | 心臟移植術等 |
特別提示:處于急性期、疾病沒有得到及時控制的人群,切勿輕易嘗試,否則容易造成危險。比如,1個月內不穩定型的心絞痛或心肌梗死患者。
6分鐘步行試驗如何自測?
01
病情穩定后,譬如支架手術6~12個月后,可自行在家中進行6分鐘步行試驗。當然,必須先與自己的主治醫生確認情況。
在家中可選擇5米長的空曠場地,每1米都做好標識,來回往返完成6分鐘行走。這時需要家人的幫助,準備期間會用到量尺、計數器、定時器等。
02
無論醫院還是家中,測試過程中具體要求如下:
◆ 測試前:在保證病情穩定,無治療藥物需要調整的情況下,測試當天規律飲食,餐后2~3小時測試為宜。且測試前2小時內避免劇烈活動。著裝要舒適,開始前應在靠近起始位置的椅子上休息5~10分鐘。
◆ 測試中:測試期間,如果家中有可以監測心率、血壓和脈搏血氧飽和度的便攜設備也可使用。
行走中如感到呼吸困難或疲勞,可以減速或停下來,也可以靠墻或坐下來休息;一旦癥狀好轉,則盡可能地恢復行走。
如果出現以下情況,要立即停止測試:
自我感覺:
明顯的心絞痛、不能忍受的呼吸困難、腿抽筋、步態不穩、面色蒼白、全身大汗等;
◆ 測試結束:6分鐘內完成最大行走路線后,不要停下,要放慢速度繼續步行,以免運動突然停止導致心率及血壓快速下降,造成危險。
6分鐘步行實驗結果說明什么?
心血管疾病中,6分鐘步行實驗在300米以內,說明預后是比較差的。
一般在家庭測試中,根據6分鐘步行距離可分為3種情況:
重度:小于150米,建議休息并與醫生聯系;
中度:在150~450米之間,在身體情況良好時要進行鍛煉;
輕度:大于450米,請繼續堅持鍛煉。
行走距離越短,說明心臟功能越差。如果測完發現6分鐘步行距離比之前減少,則說明個人狀態在下降,建議聯系醫生調整用藥、飲食、運動等方面。
此外,6分鐘步行實驗不僅可以幫助患者判斷自己的狀態,也可以為醫生提供依據,制定合適的運動方案。
比如,對于危險程度較低的患者,運動處方的初始強度為6分鐘步行試驗平均步行速度的70%~80%,運動過程中感覺累一些也沒關系;危險程度較高的患者,運動處方的初始強度為6分鐘步行試驗平均步行速度的50%~60%,運動過程中出現輕度疲勞即可,不能太累。
其中:
運動平均步行速度(米/分鐘)=6分鐘步行試驗距離/6;
運動的初始強度(米/分1鐘)=平均步行速度×(50%~60%)或(70%~80%)。
比如,6分鐘步行試驗走了360米,平均步行速度為60米/分鐘。如果是高危患者,則運動處方初始強度為平均步行速度的50%~60%,即30~36米/分鐘。當然,運動處方強度都是隨著評估結果動態調整的。
參考資料:
[1]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中國康復醫學會心肺預防與康復專業委員會,中華心血管病雜志編輯委員會.六分鐘步行試驗臨床規范應用中國專家共識[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22,50(5):432-442.DOI:10.3760/cma.j.cn112148-20211206-01054.
[2]《六分鐘步行試驗,你做對了嗎?》醫脈通心內頻道
[3] 董珺楠. 家庭6分鐘步行試驗對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后患者自我管理的影響[D]. 南方醫科大學,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