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床”是每天的第一件事,雖然日常,但做錯了卻有著很大的健康隱患。
很多心血管疾病的發作,都與跟“它”脫不開干系!
醫學研究顯示,心腦血管疾病多在深夜和凌晨發作,而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和中風的發病率以清晨為高發時間段。凌晨4 點左右,人的心跳與呼吸速度減慢,生命活動處于最低點,此時心腦動脈的血流極緩,易致血栓形成,心腦缺血;而當清晨人從“半休眠”狀態蘇醒時,呼吸心跳加快,血流加速,血壓升高,又易使已老化的心腦血管破裂。
有數據調查顯示,70%-80%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都是在早晨6-10點。美國哈佛大學的研究也指出,早上心臟病發作風險比其他時間高40%。
導致清晨易發生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是向心臟及大腦的供血系統出了毛病。所以,患有高血壓病、心臟病、心動過緩、高脂血癥及有過中風病史與血液粘稠度較高的人群,在清晨醒來的一瞬間,倘若急于馬上從臥位變成坐位并立即下床活動,是極其危險的。
醒來第一件事一定不要立刻起身,而是應該先熱身。
究其原因在于,清晨剛睡醒的時候,人的思維處于朦朧狀態,經過一晚上的人體處于靜止狀態,血液粘稠度增高,血管阻塞發生幾率增大,腦部易發生急性缺氧,供血不足的情況,容易引發心腦血管疾病,也極易跌倒。
此外,身體在經歷一晚上的睡眠的長時間休息狀態,睡醒后突然改變體位進入到活動狀態,人體交感神經系統被迅速激活,對于老年人來講,他們的機體調節能力差,更易發生體位性高血壓,猛然起床很容易發生眩暈,很危險!
再加上,早晨起床后,身體分泌腎上腺素等壓力激素,導致血壓上升,再加上整晚沒喝水,血液比較濃稠,容易發生栓塞。從中醫角度分析,剛剛醒來的時候,是陰氣和陽氣轉化的關鍵時刻。這個時候,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群最容易發生意外。
所以說,對于心臟功能欠佳、有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動脈硬化、高血脂的心血管疾病人群,簡單一些,年齡在40歲以上的人,都要注意,早上醒來的第一件事不是馬上起床穿衣服!而是需要在起床之前花一點時間來熱身,給身體機能一個緩沖和適應的時間。
人在睡眠時,大腦皮層處于抑制狀態,各項生理機能維持著低迷運轉,人體代謝降低,心跳減慢,血壓下降,血液變得黏稠,部分血液淤積于四肢。經過一夜的睡眠,全身肌肉和韌帶大都處于松弛狀態,各個器官也都懶洋洋的。
睡醒后,在床上做一些可以喚醒身體的伸展動作,有助于讓尚處在松弛狀態的肌肉有個緩沖的時間,使正在休息的血液逐漸清醒,由緩慢流淌回到正常流速上來,還能調節精神狀態,給大腦和身體起到“充電”的作用,大腦供血充足了,人就會感到清新舒適。
另外,在睡醒后做一些喚醒身體機能的動作,能幫助身體多吸一些氧氣,使新陳代謝增強,可以進一步提高大腦和其他器官的工作效率。另外,對于老年人和長期久坐的人群來講,經歷一整晚的睡覺時間,在睡醒后做一些動作可以使四肢血液流通,給機體一個從平靜狀態向活動狀態過渡的時間,可以有效放松頸肩肌肉,還可以達到放松腰部和脊柱的作用,有助于預防腰肌勞損的出現。
此外,特別需要老年朋友注意的是早晨醒來后,呼吸、心跳、血壓、肌張力等要迅速恢復常速運轉,會導致交感神經興奮與腎上腺皮質激素分泌,引起心跳加快、血管收縮、血壓上升。如果睡醒后,可以在床上做一些喚醒身體機能的伸展運動,可以有效防止突發心腦血管疾病,避免血栓形成。
如果每天都能堅持如此,可以讓心梗、卒中等急性發作的疾病發病率下降一大半。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在以前屬于“富貴病”的高血壓、心臟病等心腦血管病越來越大眾化。在這里給大家推薦一種適用于心腦血管病患者的“起床方式”。
這種起床方式是從醫生那里得來的,簡單分為“四步起床法”。
第一步:早晨或者午睡醒來后,在床上平躺兩分鐘,給身體機能一個平穩緩沖時間。
第二步:平躺兩分鐘后,可以伸一個懶腰,可以將雙手五指交叉,掌心向上伸過頭頂,雙腳交叉伸直、上叉,然后四肢盡量伸展,逐漸用力,再輪流左右轉體,時間大致保持在二十秒到一分鐘。這些動作有利于加強呼吸運動。
第三步:保持坐姿兩分鐘后下床,站起來后不要立即走動,保持站姿兩分鐘。在此期間可以活動一下頸部、手臂、腰椎等。
第四步:稍稍活動后,再去洗漱。
這套“四步起床法”主要是給人體一個緩慢的適應過程就可以。主要是減緩人體從睡眠到清醒、從靜止到運動之間的過渡。
眾所周知,相對于清醒狀態,人體在睡眠狀態下,心跳緩慢、血壓降低,那么人體在從靜到動的過程,就是心跳加快、血壓升高的過程。
而對于,老年人和患有心腦血管疾病的人,由于血管柔韌度較差,猛伸胳膊可能牽拉血管,嚴重時導致血管撕裂、血栓脫落等。因此,不能過猛、過快,最好慢慢站起來,緩慢地把動作分解開來做,同時輔以深呼吸,充分調動心肺功能。
別小瞧起床的這個簡單過程,在日常繁忙的生活和學習中,不妨試試,一大早給身體蓄滿能量。
你身邊的健康專家
點擊圖片,下載樂普醫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