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曲賞析
開頭引子50秒通過2個一短一長音所謂“長笛一聲人倚樓”,奠定了整個曲子思鄉的旋律組合。
接下來的慢板以排比式回旋,逐漸漲溢情感之海水的方式,直到2分50秒,以一種凝噎抑制而又高漲的悲情,抒發對故鄉不敢開啟又無法平息的痛苦思念。
緊接著直到3分38秒是近乎哭泣的情緒的釋放和回落,直到痛感的消失,腦海的落潮到空白。
接下來是歡快的旋律回憶,跳動的節拍舞蹈,直到4分57秒的呼應,使聽眾滿腦子回想起兒時春暖花開的田野小徑,淳樸勤勞的故鄉親人,醇美的回味如同佳釀澆開塊壘,甘霖浸潤旱田,把陷入思鄉泥潭難以自拔的聽眾拉回現實中對故鄉的眼前遙望。
最后是一分多鐘的收尾,又恢復到和緩悠遠的長音,并呼應和增強引子中的情緒,總結思鄉之情的豐富含義。結尾的超長音把思鄉之情感引向永恒的記憶烙印。
整個曲子以沁人心扉的笛聲為主音,其它伴奏音與笛聲形成陪襯、反差和詠嘆,使得產生多聲部思鄉情緒的大合奏,給聽眾留下更加豐滿的情感渲染。常聽詞曲,可解鄉愁。
附思鄉詩歌:
《望鄉》
身在他鄉望故鄉, 懷鄉情愫淚盈眶。
一紙素箋墨幾行。 拙筆難書思故鄉。
《雨后思鄉》
雨后窗外夜陰沉,獨依望鄉思親人;
屋檐滴漏余琴韻,我書鄉愁到天明。
《依河望鄉》
琉璃夜色河泛星,閑步月下涼意濃;
游子依橋生鄉愁,心隨流水思親人。
音樂感悟:
一曲醉人盡《望鄉》
文/豐成全老師
聽馬迪《望鄉》這首曲子,有一種在音樂中暢游的感動:笛聲徐徐拉開天地帷幕,人沉浸在博大安寧與祥和中,享受被人關懷、牽掛和愛撫。恍惚間,就似一只巨鳥,鼓動雙翅優美滑翔;似一片輕飄秋葉,忽高忽低,忽遠忽近。那滑翔的鳥和婉轉的葉,在飛翔、飄落的不經意間,就組成了《望鄉》連綿滾涌的旋律。
醉人的《望鄉》,任你怎么聽,也聽不出這個“鄉”的具體位置。這里面即沒有秦腔的吶喊,也沒有民歌的歡唱,更沒有“風雅”的古韻。但一聽就傾心,一聽就鐘情,一聽就心領神會。就像“獨在異鄉為異客”,迎面走來不相識的老鄉,而只要他一開口,頓時就似曾相識,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
《望鄉》若有所思的引子有四句:用“3”和“6”為主音,加四個三連音,就夢幻般把裊裊鄉音送進你心田。接著作者思潮滾滾,似一條長長的線,牽動著游子的心,悠悠鄉情如泣如訴,以至于不休止兩拍,不平緩一下激動的心,就無法再繼續下一段的樂章。換口氣接著敘說,旋律像是變調一樣,多次出現“4”和“7”,這時的鄉情似一輪彎彎的月,又似一幅大師的畫,朦朧中你就這樣和鄉里鄉親融合到一起了。從散板到慢板接下來到小快板,整個旋律從心底奔涌,越走越快,奇怪的是沒有過多的愁和怨,更多的是感恩、感激和感懷的思鄉之情。
欣賞馬迪作品要了解創作背景:《秦川抒懷》和《趕牲靈》是馬老師上大學時寫的,聽起來很有朝氣;《登幽州臺歌》、《遠韻》、《山居秋暝》、《大漠》、《塞上風情》是在不得志時寫的,有淡淡的憂郁在樂曲里面;《跑旱船》、《紡線線》、《看秧歌》和《望鄉》,是在去臺灣成名后完成的作品,明顯感覺到歡愉的情緒。馬老師介紹:受電影《我的父親和母親》震撼,《望鄉》才音符開始招展,情意如雨雪降臨,妙曲從心底淌出。
這種歡愉在《望鄉》第三段《童年即景》中表現的淋漓盡致。16音符從高到低又從低到高的雙吐,表現的是一種壓抑不住的歡愉;緊跟著跳躍多變的旋律,表現的是一種童年的歡快;接下來旋律的流淌有了變化,像是在列數記憶中的歡樂,而泛音的應用,又讓這種記憶忽近忽遠,漂浮不定韻味無窮。
樂曲第四段又回歸到主旋,包括指法也變成筒音作“2”,考慮到這一段的最低音是“3”,我嘗試著用筒音作“3”吹,這個“3”連接的第三段最后一個音是“5”,而“5”也正是筒音,過渡到下一段顯得很自然,由于音高降了八度,整段旋律在低音部徘徊蕩漾,一種對遠方親人渴望、期待、感恩的深情,款款而來,徐徐搖曳,讓人不覺就醉在濃濃的鄉情里。
一個愛笛人深夜聆聽《望鄉》后在論壇上有感而發:“ 江南江北,我去我來。唯有鄉情,以載方舟!每一個身在異鄉的人都有《望鄉》之情,馬老師的《望鄉》寫進了游子的心里,每當聽到或者吹起這首曲子,都會想起自己的親人,也會想起詩人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線, 游子身上衣。……”呵呵,突然想到當年的《打工謠》,“離開父母和朋友,眼含熱淚揮揮手,風吹雨打不停留,長長路上默默地走,茫茫人海,幸福難求,烈日曬,寒風透,親人笑容只在夢里頭。”想想異鄉為生活勞作的人,哪一個不是如此呢?
聯想起唐代詩人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盡管馬迪的《望鄉》與之根本不是一回事,但他們都成了文字的經典和樂曲的經典,于是斗膽套用千古名句“一夜征人盡望鄉”做文章題目,一曲醉人盡《望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