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有一種人,在父母眼里是個孝子,在兄弟姐妹眼里是個好哥哥,在親戚眼里是個絕對的好人,但女人要小心嫁人。
很多時候,在選擇另一半的時候,很多人會看這個人對周圍人的態度,認為大多數和周圍人相處融洽的人,性格都不差。
但是,對親人好的人,不一定是好丈夫。一個對親人越是深不見底、無原則的男人,越會無視伴侶的要求。這樣的人不僅沒有管理婚姻的能力,也無法過上好日子。
他認為善待他所愛的人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他所愛的人會懷念他的善良,但眾所周知,這只是他的一廂情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本質上是靠利益聯結的,親情也不例外,親情和利益之間的關系是很微妙的。.
如果忽略了利益,只看到親情,吃虧的只會是自己。
對親人太好,其實是拿自己的利益做賭注,在你看來,親情是相互的,在對方看來,你對他的好,是自愿的,是應該的。
正所謂“升米恩,斗米仇”,當他人對你的慷慨習以為常,一旦有一天你拿不出來了,你就會被唾棄,親人也會變成仇人。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有分寸感,其實親人之間更需要,只是很多人因為親情的羈絆而忽略了,以為親情可以戰勝一切隔閡,事實上,人性是最經不起考驗的,保留一點分寸感,是對親情最起碼的尊重。
否則最后,你不僅會得到對方的感激,還會毀了自己的一生。
仲博是一個非常友好的人,他對周圍的人都很好。但正因為如此,他毀了自己的一生。當他又老又病的時候,沒有人想見他。
仲博是家里的老大,有一個弟弟和兩個妹妹。作為家里的老大,他從小就孝順父母,贍養弟妹。他在父母眼中是個好兒子,在兄弟姐妹中是個好兄弟。
但是當他生病臥床時,他的兄弟姐妹不想來看他。有的說路途遙遠,有的說家里有難,來也沒用。仲博非常情緒化,并為此感到后悔。
他后悔對親戚太好,以至于毀了自己的婚姻。
弟弟妹妹們都是在他的關愛下長大的,非常依賴他,一切都依賴哥哥,這對已婚的哥哥來說確實是個負擔。妻子覺得弟弟妹妹已經長大了,不能事事依賴弟弟,仲博也應該把心思花在自己的家庭上。
然而,仲博認為每個人都是一個家庭,親戚,我們不應該區分你和我。我們應該善待親戚,這是很自然的。妻子心胸狹窄,吝嗇。這時,妻子意識到,親人眼中的好男人不可能是好丈夫。
他會給弟弟妹妹們的孩子留下好吃的,也會想盡辦法用錢補貼弟弟妹妹們,但對老婆孩子總是敷衍了事。每逢節假日,他都想把家里果樹上的長果留給弟弟妹妹們,兒子也會不忘說:“不要丟了,還要留給你的叔叔阿姨!”妻子大怒,說:“你跟他們走吧!”。
這個時候,仲博會說他老婆小氣。他認為對弟弟妹妹好是做哥哥的責任和義務。他的妻子和孩子無論如何都不會離開他。眾所周知,他的自以為是并沒有得到弟弟妹妹們的感激,反而得寸進尺,想當然。
當不顧一切地付出,說好聽了是無私,實際上是一種沒有分寸感的表現,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崩壞恰恰是從沒有分寸感開始的,久而久之,對方習慣了你的付出時,他會下意識地把你的付出視為理所當然,自然不會感激你。
你以為你跟他們之間是親情,而在他們的眼里,你不過是一個予取予求的載體,等到有一天,你沒有能力再滿足他們的訴求,對他們而言,也就沒有了價值,這時候,又何來的親情。
沒有邊界地對他人好,只會讓對方得寸進尺,毫無原則和底線的好心,只會讓對方吃定你的善良。人可以善良,但是要用對人,要拎得清,否則對自己不僅無益,還會毀了自己的生活。
其他人是否尊重和看得起你的妻兒,跟你對妻兒的態度是分不開的,鐘伯的行為也讓弟弟妹妹們看不起自己的妻兒,妻子心里很是不滿,忍了三十年,最終還是離婚了。
g>
鐘伯的弟弟妹妹們帶著孩子來吃飯,只有妻子一個人準備晚飯,晚了還被弟妹們嫌棄,而自己的親兒子跟孫女卻要輪到后面再吃,結果就是孫女看著自己的爺爺跟外人一起吃飯,而自己沒得吃哭了。
孫女這一哭,讓本來就強忍著委屈的妻子當場就撂挑子說不干了,離婚!
妻子說自己受了一輩子的委屈已經夠了,不想讓自己的兒子跟孫女再受委屈,離了以后就讓鐘伯跟他的弟弟妹妹們一起過。
鐘伯也不放在心上,還因此跟妻兒冷戰了好長一段時間。
因為這件事,弟弟妹妹們有一段時間沒有來麻煩鐘伯,但后來因為鐘伯的兒子做了一筆大生意,掙了不少錢,弟弟妹妹們聽鐘伯說了,就又上門了,說是來看一下鐘伯,實際上是來跟鐘伯的兒子套近乎,想要那點好處,看能不能提攜一下他們。
鐘伯的兒子很是反感,拒絕了,鐘伯為此跟兒子大吵一架,說兒子沒有人情味。
后來,兒子在外面買了房子,妻子覺得自己沒辦法跟鐘伯過了,堅決要離婚,鐘伯覺得妻子老了,早晚后悔的,也就沒挽留,沒想到妻子跟自己離婚后,再也沒回來看過自己,直接住到兒子那去了,
一個人住,難免孤獨難耐,他想讓弟弟妹妹們抽點時間聚一聚,但是每次都說有事,這時候,他還是認為真的有事,直到他住院,他才發現親情真的很脆弱。
親人之間,最怕的就是對方認為你的付出是理所當然的,你以為你是對他好,其實對方認為他接受你對他的好是成全你的好心。
你本來是疼惜弟妹,最后卻變成了親情債,你親手用自己的好心把親人的胃口養大,對方不僅要取盡你的資源,還要以親情來消耗你的兒子,繼續獲得自己的利益。
鐘伯住院了,才知道弟弟妹妹們早已不把他當親人,在弟弟妹妹們看來,鐘伯的兒子有本事了,卻不幫親人,就是不把他們當親人看,既然如此,他們也就沒必要把鐘伯當親人了。
鐘伯以為自己對親人的好,會換來親人的珍惜,沒想到因為拒絕了一件小事,就讓他們反目成仇。其實在習慣了獲得好處的人眼里,你的付出本來就是應該的,而你們之間的親情也是建立在你的付出之上,一旦你沒辦法再對她們付出了,親情就會不堪一擊。
最后鐘伯也沒等來弟弟妹妹們,而他給兒子的遺言,是:“對親人太好是我最大的錯,凡事該為自己留點余地,對他人太好,就是縱容對方無底線地消耗自己!”
鐘伯的兒子說錯的不是親情,而是沒有邊界感的道德感,以為自己是對他人好,實際上是在縱容對方人性的自私,說到底,自己的父親并不是一個合格的哥哥,如果父親從一開始就給彼此的關系樹立邊界感,不要輕易地,無底線地幫助親人們,而是盡量讓他們自食其力,也不會讓他們產生把親情當作免費獲取利益的工具,也就不會成為仇人,也能給親情保留最后的溫度。
小結:
親人之間,本就是靠情分維持,所謂情分,是相互的,而不是單方面的付出,當付出被感恩,才會彰顯出親情的珍貴,否則,就會演變成披著親情外衣的利益關系。
不得不承認,兄弟姐妹間的親情固然難能可貴,畢竟身上留著一樣的血,曾經的利益是一致的,也是一致對外的,是一個整體,但是各自成家以后就有了新的身份,新的家,這個時候,應該把重心轉移到小家,不僅僅是為自己好,更是為了兄弟姐妹好。
一個人,只有學會承擔起小家的角色,融入小家,才能算是真正地成長,這也是作為親人應該有的愿望,畢竟再親的親人,也無法時刻給予幫助,人總是要獨立的。
如果你的親人真的把你當作親人,首先一定是希望你過得好,而不是希望你為我所用。
如果你真的為你的親人好,也應該讓他們學會獨立,而不是沒有邊界感地對他們太好。
親情很脆弱,需要點分寸感,才能顯出它的珍貴,才會被珍惜,希望你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