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某,女,69歲,2017年4月18日初診。訴小便不自覺遺出近6年。患者6年來小便失控,逐漸加重,竟至不自覺而遺出,因此隱疾,頗為自卑,不敢與人交往。屢經中西藥治療,效果不明顯。平時腰膝痠困,手足發熱,而冬時手足發涼,神色慘淡,舌紅少苔,脈沉細。
診斷
辨證
治則
處方
二診
三診
《諸病源候論·小便不禁候》曰:“小便不禁者,腎氣虛,下焦受冷也。腎主水,其氣下通于陰,腎虛下焦冷,不能溫制其水液,故小便不禁也。”初診時用六味地黃丸合二仙湯補腎固攝,陰陽并調,水陸二仙丹合縮泉丸固澀縮尿。但小便的排泄,除了腎的氣化外,尚須依賴肺的通調和脾轉輸。肺主氣,能通調水道,下輸于膀胱,肺虛治節失司,則膀胱不約;脾主運化,職司轉輸水液,脾氣不足,中氣下陷,水液無制而自遺;腎主水,其氣下通于陰,腎虛下寒,不能溫化水液而尿自遺。因此小便不禁與上焦肺、中焦脾、下焦腎的功能活動均密切相關,三臟功能衰退,失于固攝,不能約束膀胱與尿道,則小便失禁。故《類證治裁·閉癃遺溺》中曰:“夫膀胱僅主藏溺,主出溺者,三焦氣化耳。”“小便不禁,雖膀胱見癥,實肝與督脈三焦氣化之病也。”并強調“治水必先治氣,治腎必先治肺”的論點。《金匱翼·小便不禁》也說:“脾肺氣虛,不能約束水道而病為不禁者,《金匱》所謂上虛不能制下者也。”所以本證治療二診轉為肺、脾、腎三臟同治,彼此兼顧,收效較捷。其次本證重用固澀縮尿方藥,標本兼顧。縮泉丸溫腎祛寒、縮尿止遺;水陸二仙丹補腎澀精、固攝小便;桑螵蛸溫補腎陽、固脬止遺;補骨脂補腎助陽、澀遺止瀉;山茱萸補益肝腎、收斂固澀,《醫碥·卷三雜癥》稱:“老人尿不節,山茱萸一味最妙。”至于方中用白芍,合炙甘草為芍藥甘草湯,尚能解痙,可調整恢復膀胱括約肌之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