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足鈣和維生素D有助于獲得理想的骨峰值、減緩骨流失、增強肌力、避免跌倒
充足的鈣對獲得理想骨峰值、減緩骨丟失、改善骨礦化和維護骨骼健康有益,這是其基本生理作用所決定的,也是國際權威指南的共識。臨床研究也對其減少骨丟失的作用進行了系統性研究,一項納入超過20項研究的綜述發現:絕經后婦女單純補充鈣劑,骨量丟失僅0. 014%/年(而未補充者達1.0%/年)。一項基于模型的meta分析,納入17項研究,分析結果發現:鈣阻止骨流失的效果與年齡、鈣攝入量及鈣攝入時間呈正相關。鈣劑在提高骨密度的作用上,較抗骨質疏松藥物弱,但鈣劑和抗骨質疏松藥物聯合使用可增加后者的作用。
充足的維生素D可增加腸鈣吸收、促進骨骼礦化、保持肌力、改善平衡能力和降低跌倒風險。研究表明,鈣和維生素D聯合使用組,跌倒風險較單獨補鈣或安慰劑組明顯降低,且存在劑量-效應關系。
充足的鈣和維生素D,是防治骨質疏松的基礎措施
攝入足量的維生素D和鈣,是防治骨質疏松癥的基礎措施,是必要但不是唯一措施。對于已確診為骨質疏松癥的患者,必須聯合抗骨質疏松藥物共同治療,才能顯著增加骨密度,降低骨折風險。臨床上常用的抗骨質疏松藥物,基本都聯合了鈣劑與維生素D的補充。研究也提示,聯合鈣和維生素D,抗骨質疏松藥物才能發揮更好的療效。
2008年,美國骨質疏松基金會的《骨質疏松癥防治的臨床醫師指南》推薦:補充適宜量的鈣(至少1200mg/d)和維生素D(800~1000IU/d)。2008年,歐洲骨質疏松癥和骨病基金會的《歐洲絕經后婦女骨質疏松癥的診斷和處理指南》推薦:一般骨質疏松癥患者應補充鈣(至少1000mg/d)和維生素D(800IU/d)。
2011年,中國《原發性骨質疏松診療指南》明確提出:維生素D促使鈣吸收,對促進骨骼健康、保持肌力,改善身體穩定性,降低骨折風險有益。維生素D缺乏可導致繼發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增加骨吸收,從而引起或加重骨質疏松癥。老年人維生素D補充的推薦劑量為400~800IU/d,用于治療骨質疏松癥的劑量為800~1200I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