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丹尼爾·戈爾曼曾說:“家庭生活是我們學習情緒的第一個學校。”而在這個情緒學校里,父母通過自身的言行舉止來告訴孩子,他們是如何處理情緒的。
提高孩子的情緒能力,是所有父母的必修課。
要讓孩子認識一點:所有的情緒都可以被接納,但是不當的行為必須被規范。
在家庭中,語言溝通、肢體溝通和情感溝通是建立家庭成員情感橋梁的重要方式。
而情緒管理是父母送給孩子最重要的禮物。
不管你做什么,永遠不要貶低你的孩子。
父母要少看孩子的短處,多發現孩子的長處,善于用積極的語言來鼓勵孩子。
很多父母對孩子的要求不問原因都給予滿足,使孩子不合理的欲望越來越多。當欲望無法滿足時,孩子就會以消極的行為來抵抗。
孩子的要求總是得到滿足的話,他得到一切太容易,自然不懂得節儉、珍惜,而且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變得越來越任性跋扈,越來越貪心。
美國教育家塞勒·賽維若認為,無論在什么情況下,父母都應保持冷靜的頭腦、理智的思維,切忌在情緒異常的狀態下輕易批評孩子。
父母批評教育子女,靠強制壓服是行不通的。
只有給孩子充分的說話機會,他們才能剖析自己的行為,觸及靈魂的最深處,才可能使其心服口服。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斯基說:“要學會強迫自己天天讀書,不要把今天的工作擱到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