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侵幼童是社會上一個非常值得注意的現象,近些年來,著力于表現此類題材的影視劇也不在少數。
韓國電影《素媛》、《熔爐》,中國電影《嘉年華》,美國電影《聚焦》,無一不有著共同的主題,且都在社會上激起了相當大的水花,使得這一現象不再灰色,這是一件好事。
然而,在2012年,一部丹麥電影反其道而行之,向這個將幼童發聲視作理所應當且真實可信的世界提出了一個前所未有的詰問:
孩子們一定說的都是真話嗎?
這部電影,叫《狩獵》(Jagten),豆瓣評分9.1,名列top250榜單第98名。
《熔爐》、《嘉年華》等電影將幼童在成年人的騷擾下的壓抑、絕望表達的淋漓盡致,而這部《狩獵》雖然表現了相反的故事,其觀影的不悅感絲毫不遜于前面的幾部佳作。
故事講述了一名剛剛與妻子離婚的、在幼兒園工作的男人盧卡斯被誣陷性侵幼童的故事。
盧卡斯生活在丹麥的一個小鎮里,他個性溫和、心地善良,很快就與幼兒園的孩子們打成一片。
其中的一個小女孩,同時也是盧卡斯摯友的女兒克拉拉尤其喜愛他。不知出于什么樣的原因,也許是性早熟,也許是對成人影片情節的單純模仿,克拉拉對盧卡斯表達了不符合自己年紀的好感。
盧卡斯當然婉轉的拒絕了她,并告訴她這么做是不正確的,是不符合其年齡的行為。
然而,盧卡斯的拒絕卻在小女孩的心中激起了波瀾。小女孩向幼兒園領導舉報,聲稱盧卡斯性侵了自己。
在對幼童身心安全(尤其是性方面)高度重視的西方國家里,如此的行為完全不亞于殺人放火,幼兒園領導立刻引起了高度重視。
他們解雇了盧卡斯,打電話給盧卡斯前妻叫他的兒子遠離他,還報了警。
盧卡斯這個原本人見人愛的老好人瞬間成為了眾矢之的,整個小鎮都在排擠與壓迫他。
最令人扼腕的,是盧卡斯的摯友,克拉拉的父親在聽說這一事件后,立刻與盧卡斯斷絕了友誼,并拉攏盧卡斯其他的朋友來孤立他。
俗話說的好,孩子們變臉像變天。也許克拉拉對他的好感是一時的,對他拒絕的恨意也是一時的,然而她一句小小的謊言帶來的后果卻是極為慘重的。
小克拉拉也意識到了這一點,就當她向父母表示自己只不過撒了個謊而已時,大人們反而紛紛袒護她,讓她不要害怕,勇敢地說出那個不存在的“真相”。
一時間,所有的居民都站在了道德的制高點。
商店不讓盧卡斯購物、盧卡斯的兒子被學校抵制、盧卡斯的女友也離開了他,到最后,他們向盧卡斯的房子扔磚頭,砸碎了窗戶,還殺死了他的愛犬。
在圣誕節做祈禱的平安夜里,全鎮的居民聚集在教堂聽孩子們唱圣歌。由于受不了眾人的指指點點,盧卡斯終于爆發,向克拉拉的父親、自己最好的朋友揮出了拳頭。
克拉拉的父親似乎明白了什么,他從盧卡斯的眼中看到了無辜的光。于是,在祈禱結束后,他又一次坐在了女兒的身邊,詢問她所說的是不是屬實。
克拉拉表示,她之前說的都是自己編造的謊言。她之前已經說過了,可是沒有大人相信她。
大人們只想要事情按照他們認為的方向去發展。這就是群眾,這就是集體,這是最可怕的。
盧卡斯終于重獲清白了。
然而,就算他獲得了清白,鎮子里的惡意就不復存在了嗎?
就像你往木板中釘下了一枚釘子又拔出來,但是木板上的那個洞卻無法彌補了。
電影的神來之筆在于結局。
結局描寫一年后,盧卡斯與朋友們一起去山中打獵的情形。朋友們都帶著微笑,彼此間非常和諧,仿佛這件事從來沒有發生過。
就當盧卡斯瞄準一只鹿的時候,后面的山坡上突然傳來一聲槍響,子彈落在了盧卡斯腦袋邊的樹干上。
這一槍,打醒了所有認為這件事已經過去了的觀眾。
這是一記死亡威脅。開這一槍的人,可能就是和盧卡斯一起打獵的、滿臉微笑的、彼此間非常和諧的朋友中的一個。
惡意并沒有消失,就算被證明是謠言,但總有人不相信它。
真相對他們并不重要,重要的在于一個可供站在道德制高點隨意欺侮他人的支點。
孩子沒有錯,他們不知道謊言帶來的后果。盧卡斯更沒有錯,他只是碰巧站在了這件倒霉事的槍口之下。
就像本片的片名“狩獵”,人活一世就如同森林里的獵物,不知何時何處就有一顆飛來的子彈擊中你的頭顱。
借這篇推文,我想表達的是,針對某些輿論一邊倒的事件,感謝有《狩獵》這種電影的存在,為我們帶來當頭棒喝式的吶喊,賦予我們更加理性的視角。
性侵幼童當然是錯的,是十惡不赦的,但如此重大的事情如果沒有足夠的證據,就妄加諸于一個成人的身上,其后果將不堪設想。
甚至,其重點并不在于“證據”,不在于“真相”。哪里有謠言,哪里就有受害者。洗白也救不了他。
一句說者無心的謠言可以徹底毀掉一個人的一生,因為聽者有意。
這是《狩獵》想要警示這個世界的東西。
----
本文作者:喪鐘本鐘(感謝)
原創首發:慢慢游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