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作為電影大國總能用與其經濟景象毫不相符的電影質量驚艷到世界。不論是2009年的《三傻大鬧寶萊塢》還是2016年的《摔跤吧,爸爸》,都贏得了票房與口碑的雙豐收。
觀察這些印度電影佳作,我們多少能發現一些共同點:它們都有著顛覆性的視角。
《三傻大鬧寶萊塢》重在對大學“精英式”教育的反抗,《摔跤吧,爸爸》則將視角放在了印度女性地位缺失的話題上。
今天我們要介紹的這部印度電影也不例外。它就是2012年的《偶滴神啊》(OMG:Oh My God!)。
別搞錯了,它不是阿米爾汗2014年那部《我的個神啊》(PK)。
這部《偶滴神啊》講述了一個和印度教有關的有趣故事。
故事的主角是以為售賣佛像的古董商人坎吉,無神論者。他把佛像視為玩具,也不明白那些花招百出的宗教儀式。
這樣的人在印度這個全民信教的國家里可不多見。
矛盾發生在一次熱鬧的祭祀儀式上,坎吉在儀式上拿神開涮,大抖機靈,被教派的頭目警告會遭到神的報應。
果不其然,當天天氣突然由晴轉陰,且引發了一場地震。其它店鋪無一受損,唯有坎吉的店被震的面目全非。
本以為投了保險可以挽回損失的坎吉被保險公司告知這屬于不可抗力的“神旨”,不在承保范圍內。
無神論者坎吉大發雷霆,一紙狀書把神告上了法庭。被告人則是那些教派頭目們??布c頭目們當堂對峙,激烈的論辯由此展開。
巧舌如簧的坎吉盡管屢占上風,但是教派頭目以及宗教勢力非常強大,這場案子持續了很多天都沒有結果。
與此同時,真正的神靈下凡,偽裝成一個騎機車的英俊男子住在坎吉的家里。他對這場辯論也很感興趣。
具體的情節就不給大家透露了,但重點在于,這部片子好在什么地方呢?
首先,這部電影的拍攝難度非常大。
印度教是印度的文化之根。其作為“國教”本身的崇高性與威嚴性是最難以顛覆與消解的,在全球擁有的10.5億信徒也是一股不容小覷的力量。足以對這部電影構成非常大的阻礙。
因此,采用一種什么樣的態度來表現印度教就是《偶滴神啊》面臨的最大挑戰。
畢竟,要是在立場問題上有任何一點搖擺與不慎,本片很可能就會被當做“異端邪說”被群起而攻了。
而這部電影在2012年的印度票房榜上排第17名,成本2億盧比,票房10億盧比,成績可以說相當不錯,可見觀眾還是愿意捧本片的場的。
足以說明它在宗教表達上沒有什么大問題,得到了普羅大眾的承認。
本片在宗教上的首要立場是:承認印度教與神靈的存在;表現手段是:喜劇與諷刺;抨擊對象是:借助宗教發家致富的偽教徒,以及信徒盲目依從的現象。
電影里出現的神,并沒有用傳統畫像或雕塑中的面貌示人,而是一個騎著摩托、身著西服、個性詼諧幽默的英俊男子形象,喜歡吃奶油。
他擁有與宗教神靈傳統大相徑庭的親和力,并不給人以高高在上、俯視眾生之感。
這樣的形象塑造傳達了影片的一個核心觀點:神并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塑像,而是能和民眾一起吃冰棍看電視的好朋友。
他有無邊的能力,但不濫用,他是賢主,不是暴君。而本片又通過“喜劇”這種觀眾們喜聞樂見的風格消解了神靈世俗化的尷尬。
在印度這個神靈嚴重偶像化的國家里能聽到這樣的聲音屬實非常難能可貴。
本片同時也對那些盲目的信徒和虛偽的借助宗教撈錢的頭目們揮出當頭一棒。
正如片中神說的那樣“那是一種利益交換”,信徒們要的是實際的目的,他們拜神是有目的的,而不是出于真正的信仰。
而坎吉這樣的無神論者是在反思、證明神是否真實存在,這其中并沒有任何利益糾葛,他們才是真正的信仰者。
所以神才會在坎吉面前現身。綜上所述,本片的視角新穎而精準,而且帶有很強的思辨性:不否定的神的存在,但神靈只在懷疑論者前現身。
而影片并沒有一個大團圓式的結局,那些宗教頭目并沒有被打倒,大多數人民依然愚昧,這也是可想而知的。
因為人們需要一種虛幻的東西讓他們安心,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市場。
總之,《偶滴神啊》是一部娛樂性與嚴肅性兼具的佳作,尤其是在宗教層面上,本片具有更大的啟示意義,并且不僅限于印度教本身。
----
本文作者:喪鐘本鐘(感謝)
原創首發:慢慢游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