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孩子,你終于回來了!
12月6日,《親愛的》原型孫海洋的兒子終于被找到了。
14年前,孫海洋的兒子在深圳居住小區(qū)內閑玩時,就被商場保安吳某拐走。
從33歲到47歲,孫海洋在這14年的尋子時光,對于一個父親而言,每一天都很漫長、很疲憊。
但他卻從未放棄希望,他多年未改變的習慣,就是在微博上記錄自己尋子的點點滴滴。
孫海洋曾說:“孩子一定要活著,我總有一天會找到他的!”
(電影《親愛的》劇照)
經(jīng)歷了14年又57天的分離,孫海洋夫婦最終與18歲的兒子相認,電影未能續(xù)寫的結局,如今在現(xiàn)實中終于能實現(xiàn)。
而現(xiàn)實生活中,依然還有很多父母依然還在等待寶貝回家。
拐賣一個孩子,真的有那么容易?
我們經(jīng)常在新聞上總會看到,哪個地方的孩子失蹤。
很多父母總認為自家的孩子只要在自己視線范圍內,就一定安全,就一定不會被人販子給“盯上”。
而很多父母也告誡自己的孩子,不要隨便亂跑,不要隨便吃陌生人給的東西,只要學會了這些,孩子就不會跟著陌生人走了。
但事實上,真的如此嗎?
國外就有一則街頭實驗,測試人員偽裝人販子,帶著一條狗去吸引孩子,結果被測試的3個孩子,全都被狗吸引住,而跟著陌生的實驗人員離開媽媽的視線。
同樣,連續(xù)好幾個孩子也都“上當”......
而國內也曾經(jīng)做過一項防拐測試,實驗人員隨即挑選了幼兒園、學校、超市、火車站等幾個地點。
他們向年齡在3-10歲的孩子搭訕,通過問路或者謊稱自己是家長朋友,用玩具、零食等方式來吸引孩子。
結果被測試的50名孩子中,有42名孩子被順利“拐走”.......
即便屢次灌輸防拐教育,
為何孩子還會如此相信陌生人?
很多父母都很納悶,平時教育得還蠻好的,為何那么輕易就被“騙”走呢?
這主要是因為,我們大人太低估自己的孩子,孩子本身的天性善良以及他人人性的丑惡難以窺見。
最關鍵的是,人販子的騙術卻要比我們想象中要狡猾得多。
比如有的假裝往前走,就突然強行牽著孩子往前走;
比如有的假裝逗孩子,趁著父母不注意就抱著孩子乘車開走;
比如有的尾隨家長或者父母,分散注意力,趁其不備帶走孩子.......
而這些被拐走的孩子究竟有多少呢?
據(jù)國內最大民間尋子網(wǎng)站“寶貝回家”數(shù)據(jù)顯示,從2007年開始成立,目前有41080個家庭還在尋找自己失蹤的孩子。
但在這十幾年時間,成功找到被拐的孩子回家的案例也只有兩千多件。
這就意味著,還有幾萬個破碎的家庭,每天都在尋找孩子,都在煎熬著等待孩子回家的消息。
沒有買賣,就沒有傷害
為何兒童失聯(lián)、兒童拐賣的新聞也層出不窮呢?
難道是沒有輿論嗎?
打拐的電影、電視、紀錄片、從《親愛的》到《失孤》,一部接著又一部。
難道是沒有社會號召力嗎?
“寶貝回家”、“隨手拍解救被拐兒童”等活動不斷進行,甚至公安部還建立一個兒童失蹤信息緊急發(fā)布平臺。
難道是法律執(zhí)行力不強嗎?
拐賣兒童刑事處罰已經(jīng)調升至最高處死刑,買賣同罪!
最主要是原因---這些買賣兒童已經(jīng)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地下黑色利益鏈,多數(shù)團隊拐賣作案,很大一部分都是父母認識,甚至是直系親屬。
不過好在,隨著公安部部署全國公安機關開展“團圓”行動。
截至11月30日,公安機關成功偵破拐賣兒童積案290余起,抓獲拐賣兒童犯罪嫌疑人690余名,累計找回歷年失蹤被拐兒童8307名,其中失蹤被拐人員與親人分離時間最長達74年。
(電影《失孤》原型郭剛堂也在2021年7月成功找到了失散24年的兒子)
一個孩子,就是一個家庭所有的喜怒哀樂。
失去孩子,意味著一個家庭的破碎,這種痛,也成為背負一生的沉重枷鎖。
防患于未然,多一份孝心,就有可能多一個改變。
希望天下走散的孩子,都能早日回家。
希望每一個團圓的時刻,都是無災無難的花好月圓,而不是生死一線的失而復得。
參考文獻:
【1】金玲,《中國拐賣拐騙人口問題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
【2】李春雷、任韌,張曉旭,《我國被拐賣兒童救助保護現(xiàn)狀及完善對策研究》,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