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腸癌,也許它未必如同肝癌、肺癌、胃癌等癌癥,能夠讓人畏懼。
但這種癌癥,近幾年的發病率卻也敲響了警鐘,作為消化道最為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全球每年有110萬新發病例,大約有50萬人因此死亡。
而據數據顯示,我國腸癌的高發年齡為40-50歲,發病率男性高于女性、城市高于農村。
因此,對于腸癌的研究,科研人員也一直在不斷探索之中。
14名直腸癌患者使用新藥后痊愈,一劑7.3萬元?
近日,據外媒體報道,一項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雜志》上的研究結果顯示:
美國紀念斯隆-凱特林癌癥研究所(MSK)近日推出了一項小型臨床試驗,測試一款由制藥公司葛蘭素史克生產的一款名為多塔利單抗的免疫治療藥物,讓直腸癌患者得到痊愈。
研究人員讓14名患有局部晚期直腸癌患者接受這項藥物實驗,經過6個月的跟隨測試調查發現,以及體檢、內窺鏡檢查、CT掃描和核磁共振掃描后,這些癌癥患者都沒有檢測到直腸癌細胞的存在。
(參與研究的人員合影 圖片來源:MSK官網)
這項研究結果,也大大加強了對腸癌的治療上的認知,據研究人員反饋,這款藥物主要采取一種新型免疫療法,能夠讓癌細胞完全暴露在免疫系統,促使人體免疫系統更好消除。
最關鍵是,這類藥物并沒有讓患者出現嚴重的副作用,而多塔利單抗每劑的成本約為1.1萬美元(約合人民幣7.3萬元),這也存在一定局限性。
腸癌,容不得忽視
與很多癌癥一樣,早期腸癌并沒有太多明顯癥狀,隨著病情進展,癌細胞會不斷向全身各處轉移,進而引發各種臨床表現。
健康的生活方式的確能夠有效預防腸癌,但最關鍵還需要早期能夠及時發現。
據數據顯示,早期腸癌治療效果較好,5年生存率為90%,與晚期腸癌的20%的生存率天壤之別。
腸道癌變時身體會表現出哪些異常?
第一,排便異常
腸癌患者會表現出明顯的排便異常,除了腹瀉外,患者還可能會出現粘液便、血便的癥狀,也可能會出現里急后重、排便不盡的癥狀。
有部分患者,排便時大便顏色發黑、不成形,需要提高警惕。
第二,體重異常
腸癌會影響到患者的胃腸道疾病功能,導致患者能量攝入嚴重不足。
大多數腸癌患者會表現出較為明顯的體重下降、身形消瘦癥狀,甚至有部分患者還可能會合并貧血。
第三,消化系統異常
腸癌患者可合并腹痛、腹脹、嘔吐、消化不良等消化系統異常,這也是導致體重降低的主要原因之一。部分患者在就醫檢測時,可見腸鳴音音亢進。
患有腸道基礎疾病的患者應該提高警惕,及時就醫。
尤其是患有腸道腫瘤的患者,一定要及時完善病理性檢查,確認腫瘤的性質,必要情況下可以盡早切除,以降低癌變風險。
經常腹瀉,是否是腸癌的表現?
日常生活中,不少朋友都會經常腹瀉,于是懷疑自己患有腸癌,這種警惕的態度是正確的,但過度擔心是沒有必要的。
畢竟能夠誘發腹瀉癥狀的病因有很多,腸癌只是其中的一種。
由單一癥狀來逆推疾病是不準確的,必須通過詳細的體格檢查、實驗室檢查,配合影像學檢查、病理學檢查,才能確診病因。
當然,要想預防腸癌,最關鍵還需要做好大腸癌篩查,比如結腸鏡檢查。
而隨著年齡的增長,腸癌的發生率也逐漸升高,40-50歲以后也會明顯上升,因此40歲以后,建議每年都需要定期做一次腸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