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相信大家都被一條新聞所刷屏。
不過好在犯罪者皆已落網,等待著的是法律的嚴懲,好在受害者已脫離性命之憂,希望這場傷害減少留下陰影。
而在眾人憤怒的同時,一種說法又突然出現----
“都怪我喝醉了。”
什么時候,酒可以成為暴行的“代罪羊”?
喝酒后真的容易發生暴力行為嗎?
酒后真的會亂性嗎?
喝酒斷片,可不是醉酒那么簡單
人體攝入過量的酒精,酒精中的乙醇就會麻醉大腦,進而阻礙對行為與語言的控制,所以這就為啥有人一旦喝多了,會容易“酒后吐真言”。
同時,酒精還屬于脂溶性物質,能夠自由穿透血液與大腦之間的屏障,損傷大腦中樞神經系統,降低醉酒者的認知能力,就會導致記憶力受損。
因此,這也就是為啥有些人喝醉,醒酒后卻不記得自己曾發生什么事。
但問題是,這并不代表了“醉酒”后是什么脫身的好借口,更不會刺激到任何性欲。
本身酒精是一種麻醉劑,會影響到大腦皮層、皮層下中樞、小腦以及各種腦區的功能。
尤其是當酒精代謝超過大腦的最大負載,大腦基本就會暫停自己一部分工作來開啟防御模式。
所以,若僅僅只是小酌微醺,大腦還記得自己曾經干過什么;
若真的做到“大腦開啟關機模式”,人體行為也會受到限制與影響,根本不存在所謂的“亂性”。
另外,酒精同時會抑制人體下丘腦神經中樞。
而這個區域又恰好是調動人體性欲以及性能力的主要區域,隨著血液中酒精濃度逐漸升高,神經中樞就會受到抑制,性能力也會有所下降。
酒精會抑制你的神經遲鈍,根本就如同一條咸魚一樣直接“躺平”,根本沒有再多能力還能發生性行為。
這就是說----真正喝醉的人,根本就不存在所謂的“酒后亂性”。
因此,那些總是拿“酒后亂性”的犯罪者,要么壓根就沒醉,要么只是借著酒勁去做一些原本不敢做的事罷了。
據犯罪學教授Aaron Chalfin就曾在2019年發表了一項關于飲酒和犯罪之間聯系的研究,研究顯示:
有存在犯罪動機的罪犯往往會提前尋找好目標,而并非“喝醉后失去控制”。
也正因“酒后亂性”這種誤解,導致犯罪者常以酒精作為性侵犯的借口。
而受害者又經常因酒后而感到內疚,這也容易弱化了性暴力的嚴重性,也進一步影響了性侵犯行為的發生。
酒后雖說不會亂性,但卻會滋生出暴力行為
研究數據顯示,有超過1/4的性侵犯行為,與飲酒有關。
這背后的原因并非是酒精催生了性欲,而是暴力行為。
正如前文所說的,酒精會不斷麻痹大腦各個區域的功能,其中就負責掌控理性的前額葉,以及負責掌控感性的杏仁核。
這也就意味著,酒精會減弱前額葉的功能,壓抑的欲望就會得到釋放,失去了人原本的理性。
而酒精又會抑制住杏仁核,就會感受不到害怕與焦慮。
因此,這就是為什么有些人受到酒精的麻醉,就會容易做出一些失去自我的控制,更是喪失理智的行為。若出現酒精濫用,暴力風險就會驟然增加。
研究顯示:有超過1/3的槍支暴力案件的施暴者,在死亡前就曾存在大量飲酒的行為。
按照這樣說法,是否意味著一切暴力行為都怪在酒精身上?
非也!
雖說大量研究發現酒精濫用的確會容易催生出暴力行為,但相關性并不等于因果性,也可能因為這些犯罪者本身就存在濫酒等行為。
這也就不代表那些犯罪者只要喝了酒,他們的暴力行為就可以一筆帶過,就可以成為他們暴行的借口。
按照我國《刑法》第18條第4款規定:
醉酒的人犯罪的,應當承擔刑事責任。
醉酒不是法定的免除責任的事由,需要依法承擔刑事責任。
本身喝酒是屬于自由行為,即便你醉酒到喪失刑事責任能力,你同樣也逃脫不了相應的法律懲罰。
無論是酒后駕駛也好,還是酒后暴力也罷。
酒精只是他們的催化劑,只是讓他們卸下了人皮,露出了禽獸的真面目。
參考文獻:
【1】Abbey A.大學校園內的熟人之間的強奸和飲酒:它們是如何聯系在一起的?J. Amer. Coll. Hlth. 1991;39(4):165–169.
【2】Rehm J,Hasan OSM,Black SE,Shield KD,Schwarzinger M.酒精使用與癡呆:系統范圍界定綜述。阿爾茨海默病患者。2019年1月5日;11(1):1.
【3】Witt K,van Dorn R,Fazel S.《精神病患者暴力的危險因素:110項研究的系統回顧和薈萃回歸分析》。公共科學圖書館一號。2013;8(2):e55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