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高血壓,想必大家都并不感到陌生。
高血壓的發病極為普遍,據數據顯示:我國每10個中國人就有3個人患上高血壓。
其中中老年人高血壓患者更是超過一半,而且大多數人都并不知情。
作為長期危害人體健康的慢性疾病,血壓一旦無法控制就會誘發出很多并發癥。
據數據顯示,若以正常115/75 mmHg為起點,長期血壓每上升20mmHg,死亡風險就會翻一番。
也正因如此,高血壓患者以及家屬就得需要及時檢測血壓,并且養成習慣,能夠大大增加對治療的依從性,改善遠期的生存率。
為何電子血壓計,在連續測量時的血壓會有所不同?
很多高血壓患者可能認為電子血壓計一點也不準確,打算買一個水銀血壓計,認為傳統的水銀血壓計會更準確。
在正常情況下沒有必要選擇水銀血壓計,因為水銀血壓計體積大,使用不方便,而且需要專業人員校準。
從方便和清晰的角度來看,在家里使用的電子血壓計更適合在日常生活中進行自我監測。用電子血壓計監測血壓前后的數據有一定差異。
忽略了4點,會導致測量沒有效果
第一,不同類型和品牌的電子血壓計
電子血壓計剛開始流行時,質量良莠不齊,很多產品根本沒有通過國際項目的認證,但由于不合格產品的價格比較便宜,很多人會選擇購買這樣的血壓計。
此外,市場上常見的電子血壓計有很多種類,如無袖帶式、腕式、指式等。不同的品種會導致數據的某些誤差。
購買血壓計時,建議購買通過標準認證(AAMI/ESH/ISO)的血壓計,選擇上臂式自動電子血壓計,這樣的血壓計得到的結果更準確。
在這里還要提醒大家,由于電子血壓計的靈敏度很高,而人體的血壓是不斷變化的,所以測得的數據很可能會有波動,兩次測得相同的數值是非常罕見的。
第二,電子血壓計并不適合每個人
電子血壓計的壓力測量方法是示波法。
由于這種儀器比較敏感,不適合心律失常、肥胖、脈搏很弱、帕金森病患者、心率低于40次/分和嚴重呼吸困難、體溫過低、嚴重出血、低血容量、休克等血壓變化迅速的患者。
對于這些人,電子血壓計測量的結果可能與實際血壓有一定的差距。
第三,人體的血壓是不斷變化的
健康成年人的血壓會隨著季節、時間、溫度、情緒等因素而波動,而高血壓患者的波動更大。
健康的成年人一天內也會隨著時間、溫度、季節、情緒等出現15-30mmHg的血壓波動,其中高血壓患者的波動相對較大。
右上肢血壓與左上肢血壓差異一般為2- 4mmhg,下肢血壓比上肢高20- 40mmhg。
第四,測量方法存在誤差
有的人在測量血壓的時候也喜歡把血壓計的袖套放在肘關節上,這樣就不能完全附著在上臂上,容易導致空閑時間過大,造成誤差。
此外,在測量血壓時,身體運動和身體活動也會影響血壓的讀數和準確性。
若要獲得準確的數據,建議在家測量2 ~ 3次,兩次測量間隔3分鐘以上取平均值,保持身體位置和位置一致。
早上測還是晚上測?
實際上,無論是普通人,還是高血壓患者,一天人體的血壓也存在晝夜起伏的。
尤其是白天血壓處于高位,到了晚上8點左右就會逐漸下降,在凌晨2-3點就達到低谷,起床后又迅速上升,到了上午8點-9點便達到一天內的最高峰,稱為“晨峰”。
不過每個人由于自身的身體因素,因此血壓也存在不定時的波動。
因此,在這里就建議,高血壓異常者在確診前,至少連續測量5-7天,每天晨起、睡前各測量一次。
而對于剛診斷高血壓患者,又或者剛調整藥物劑量者,也需要起床后(飯前)、睡覺前各測一次,直到連續一周血壓能夠維持達標后,再減少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