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很多醫療同行的人都未必知道,今天是國際醫生節。
這個節日早在1942年,一位美國麻醉醫生Crawford Long 為一位摘除頸部腫塊的患者成功實施了第一例乙醚全麻,從而作為現代麻醉學的開端。
為了紀念這個日子,作為3月30日為慶祝日,設立為國際醫生節。
如今大多數醫護人員并不能慶祝這個日子,只因新冠疫情的蔓延,全球無數個醫護人員都奮不顧身沖在第一線。
沒有人天生是英雄,只是因為有人需要,他們便不選擇把危險擋在自己身前。
有人會問:此次的疫情,是否會成為醫生提高自身待遇的契機呢?
事實上,疫情的發生,絕大多數醫護人員都抱著“不計薪酬,不畏生死”的心態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此刻他們得到了社會各界的關懷與感恩,但這種卻有保質期,疫情平息,那些口頭上的醫護后盾是否還能記得起自己當時的承諾呢?
新冠疫情的發生,讓我們都將大家目光短暫聚集到醫護人員身上,放大矛盾與沖突。
若干個月后,當社會秩序逐漸恢復了,醫生還是原來的醫生,患者還是原來的患者,一旦涉及到自身利益是,其實并未有什么改變。
比起歌頌,醫護人員更需要薪資與工作強度的改善
我們經常都能在電視上看到不少這樣新聞:xx醫生生病打點滴依然堅持工作、醫生術后不到48小時去探望患者中途倒下、醫生過度勞累暈倒、猝死......
在2014年醫學界曾發起一項“中國醫生執業狀況調查”數據,有9成以上的人每天工作超過8小時,26%的人工作為10-12小時,有13.5%的人每日超過12小時都在工作。
醫療資源“供不應求”,醫院有沒有足夠的保證,以及醫生職業生涯的職稱等各種因素,讓中國醫護人員工作已經過度飽和。
再加上有92.7%的醫生報酬較低,有43.26%的副主任醫師、41.75%的主任醫師每月工資僅3000-5000元,花費超過20年的從醫年限,每個月卻只能拿到3000-5000元工資,讓這些醫生們勞動價值有情何以堪呢?
醫患關系,永遠都是個命題
有人也會問:此次疫情,醫患關系是否也會逐漸融洽呢?
在海外新冠疫情不倒灌的前提下,國內疫情逐漸平穩,醫患融洽局面也快速消融,但這一切本質卻在于-----此次疫情的臨床救治費用是國家兜底,很多患者根本沒花一分錢。
醫護人員回歸了治病救人最單純的角色,患者依從性極高。
而在3月21日,內蒙古鄂爾多斯中心醫院醫生湯萌被病人用刀捅傷,致胸部、腹部多處受傷,目前正在該院ICU搶救。
醫患矛盾主要在于錢,其次患者對疾病也沒有認識,對醫學性局限性不了解,認為交了錢就必須會有個好結果。
人本質上都是利己的,自己利益受到保障的時候,總是可以對保障自己利益的人不吝溢美之詞。
但當自己的利益被侵犯時,沒有人管你是什么英雄,都是昨日黃花而已。
醫患關系的本質,其實根本不是醫生與患者,而是患者于醫療體系。
醫生在這個體系里,根本不是規則制定者,同樣也是被規則驅使的螺絲釘。
醫患關系,本質是典型的弱者對抗模式。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拋開利益,空談情懷都是幼稚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