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國際兒童節。
每逢到了六一,無論是大朋友,還是小朋友,都嚷嚷說要過節。
事實上,兒童節的來歷,就是為了悼念1942年6月10日的利迪策慘案以及全世界所有在戰爭中死難的兒童。
其節日的目的,是為了呼吁社會保障世界各國兒童生存權、保障權以及受教育權,是為了更好改善兒童生活。
但問題是,雖說如今大部分國家都已經遠離戰爭和饑餓,我們孩子也能生活在幸福和諧的社會,但也有一部分兒童依然生活在暴力之下,兒童保護依舊是社會必須所關注的話題。
僅僅5月份,就發生起3起校園虐童事件!
今年的4月份,山東棗莊、浙江杭州、黑龍江哈爾濱爆發幼兒園出現虐童事件。
而在剛過去的5月,黑龍江哈爾濱、遼寧大連、江蘇常州也出現了3起虐童事件。
每當發生一起虐童事件,社會第一反應無疑是憤怒,但這憤怒的背后卻是深深的無力感。
最關鍵的是,被爆出的新聞大部分都是校園引起,但事實上大多數兒童虐待案件卻來自孩子父母。
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與研究中心曾對2008年至2013年6年間媒體報道的697例未成年人遭受家庭暴力案件進行統計,數據顯示:
在697例未成年人遭受暴力的案件中,有85%的案件來自父母,其中75%是親生父母,繼父母或養父母施暴卻占了10%。
而讓人遺憾的是,這些遭受暴力傷害的孩子,大多數情況下都難以意識到自己遭受虐待,都認為自己只是“不聽話”而遭受懲罰。
再加上中國傳統的“不打不成才”、“黃金棒下出孝子”等這些愚昧思想,虐童行為一旦發生在家庭內部,就不會像校園出現那么突出。
無論是社會還是環境,暴力永遠都是一道紅線
頻繁發生的兒童虐待事件,都時刻告訴一個殘忍的現實----經濟發達所偶然帶來的道德提升的幻想,卻是不堪一擊。
對于那些施暴者的處罰,還是沒有強有力的力量去震懾那些施暴者。
在我們看不見的陰影里,究竟有多少孩子遭受暴力虐待呢?
這些孩子中若沒有得到拯救,又會面臨怎么樣的傷害呢?
趁著今天是兒童節,每一個人都應該看看這幅長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