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唐朝,景教徒李素就已成為掌管天文歷算的首腦,景教教士秦鳴鶴醫術精湛為唐高宗御醫
一,唐朝對景教的扶持,景教迎來了一段蓬勃發展的時期。
唐朝人眼界開闊,對各種文化極為包容,勇于接受不同思想,唐朝的宗教繁榮很大程度上受益于唐初的宗教寬容政策,唐太宗至唐高宗的五十多年間皇帝對各種宗教一視同仁,沒有對某種宗教特殊優待或歧視。
唐貞觀九年(635),大秦國(拜占廷帝國,也有人認為是波斯)景教教士阿羅本來到長安,唐太宗李世民本著“示存異方之教”的開放政策,派當朝宰相房玄齡“迎于西郊,待如嘉賓”。
之后得到太宗的接見,史載:“深知正直,特令傳授。”貞觀十二年,唐太宗特許教徒在長安義寧坊興建廟寺一所,初稱“波斯寺”,后更名為“大秦寺”,并提供經費支持,足見唐朝政府對景教的扶持,景教迎來了一段蓬勃發展的時期。
與其他宗教不同,景教在唐朝走的是高端路線,景教信徒都是有身份的人。
二,景教徒李素曾曾執掌唐朝天文歷算司天臺的首腦
學者們也已經指出,景教傳教士繼承了經阿拉伯和敘利亞地區而傳來的希臘文化,如天文學、醫學等,并善長于機械制造。
開元二年景教傳教士及烈與唐朝駐廣州的市舶使周慶立一起制造各種機械。
1980年1月,西安西北出土了波斯人李素及其妻卑失氏的墓志,經過考證景教徒李素一家在長安生活了數十年,諸子也都在長安或附近的關內道和河東道任職,一步步地走向漢化。
《李素墓志》
李素因對天文星歷學的專長被征召入京,任職于司天臺,前后經歷了代、德、順、憲四朝皇帝,曾成為唐朝掌管天文歷算的最高機構司天臺的首腦,最終以“行司天監兼晉州長史翰林待詔”的身份,于元和十二年(817)去世。
三,景教傳教士秦鳴鶴成為宮廷御醫
秦鳴鶴,景教傳教士,生活于公元七世紀,據現代學者考證來自東羅馬帝國,曾與張文仲同為唐高宗侍醫,醫術精湛,針灸技術嫻熟,中國古代典籍中稱東羅馬為大秦,這可能就是秦鳴鶴姓氏的來源。
自隋唐以降,御醫的主要來源是官辦醫學機構的培養。醫學教育最初出現在南北朝,自此以后,官辦醫學代代都有,其中的醫學生層層考核,其中成績優異的便能提為御醫。
當帝后得病,御醫們束手的時候,便由地方官員舉保各地名醫,經御醫們考核合格成為太醫,秦鳴鶴就是這樣成為了一名宮廷御醫。
秦鳴鶴的生卒年月已無法考證。甚至在很長的時間里被認為是中國人。近年許多學者從醫術、醫學史、中外交通史等多個角度確定了其為來華的景教僧(宣教士),是位醫術精湛的醫療宣教士,治愈了不少病患,否則他也無法與當時名醫張文仲一道成為宮廷御醫。
四,傳教士醫療傳教有傳統,唐朝來華的景教傳教士就已經開始
醫療傳教是傳教士在華傳播福音的重要方式之一,近代的很多傳教士都是醫術精湛的醫生。中世紀歐洲,醫生往往為僧侶所兼任,他們既相信神學,同時也參與治療疾病。
羅馬帝國國王康斯坦丁的母親 圣海倫娜約于330年創立第一所醫院,成為歲馬帝國軍隊醫院的模型,這對基督教機構是一項重要的改革。東西方基督教的修道院規則中都允許修道院組織醫療服務。
4世紀,基督教的修道院已經開始正式設置醫療服務體系。在這一時期, 醫學實踐幾乎完全控制在僧侶手中,許多修道院內都設有醫學職司。不少中國人都通過傳教士精湛的醫術及崇高的品格實踐博愛的精神。
很多人都認為醫療傳教是從近代才開始的,然而,在久遠的唐代,來華的景教傳教士就開始了醫療傳教工作,而秦鳴鶴則是他們當中著名的一員
五,大秦景教傳教士醫生有高超的醫術曾惠及大眾
景教繼承了正統基督教熱衷醫學的傳統,從景教的傳播史來看,其傳教的方式并非拘泥 于單純的傳播教義,而是通過各種靈活多樣的方法,其重要手法之一便是行醫。景教入華后就積極從事醫療事業。
《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記載不少傳教士精通拜占庭、波斯等地醫療技術。景教徒在家中不使用奴隸,日常時間在各地信眾與非信徒之間行醫,布施,進行社會救助,“每歲集四寺僧徒.......餒者來而飯之,寒者來而衣之, 病者來而起之,死者葬而安之。”
怛羅斯之戰后被俘的唐人杜環在《經行記》中說大秦醫生最擅長治療眼睛,可以想見大秦來的景教醫生們也應該有高超的醫術。通過絲路,他們還帶來了很多異域的藥材,包括能解毒的底也迦,石蜜,胡麻,沒藥等等。
?
在中外醫學交流史上,醫術較高的大秦人善治眼疾則是有案可稽的。《全唐文》卷703有“醫眼大秦僧”記載,大秦人確善醫眼疾,有一位大秦僧獨以醫眼術在八千人中脫穎而出,這足以說明眼科并非國人所長。
據諸學者的研究,已證明了為玄宗兄療疾的僧崇一是個景教徒。為著名的鑒真和尚療目疾的“胡醫”,林悟殊先生亦疑其為景 醫,秦鳴鶴為景醫,不過是多一個例證。
六,傳教士為高宗治療目眩癥,差一點讓武則天給斬了
當時高宗患有風眩,頭重目眩不能視,頭痛劇烈,二目難睜,曾與之同為唐高宗侍醫張文仲也沒有辦法。
御醫秦鳴鶴奉命診治,秦氏診查后認為是風氣上逆所致,砭刺頭部微出血,即可愈之,主張在百會、腦戶兩穴放血。
則天皇后聞而大怒,坐在簾后的武則天便怒氣沖沖的說:“怎敢在天子頭上放血?拉出去斬了!“
高宗李治認為醫生論疾,不可加罪,且頭重目眩,不堪忍受,出血未必不佳。秦氏刺其百會及腦刻穴,微放血而愈。
則天皇后于簾內拜謝。在帝王至上思想指導下,史書記載往往以帝王將相為中心,對科教文衛的突出貢獻者一般只會留下寥寥數筆。
秦鳴鶴也不例外,他漫長的醫療生涯在史書中僅留下這一筆而已。武則天感激其功勞,重重賞賜了秦鳴鶴。
據《醫官資料庫》記載:
唐代醫生,唐高宗侍醫,精針術。高宗患頭風,頭眩,目不能視,詔鳴鶴診視。鳴鶴曰:“風毒上攻,若刺頭出少血可愈。”遂刺百會及腦戶出血,獲良效。
寥寥幾筆的記載,使歷史留下了這一小段傳奇故事:羅馬傳教士用針灸給唐高宗治療頭重目眩癥,武則天一開始大怒,后來看到效果很好,怒氣全消,還重賞了傳教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