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本文為4月19日在壹木自然學院讀書群線上分享的錄音整理稿。4月21日,以同一內容在浙江圖書館文瀾演講廳又進行了一次線下分享。在此,非常感謝讀書島發起人岳耀勇先生和讀書群群主小丸子女士的邀請,讓我對這本書讀了又讀,獲益匪淺。其次要感謝參與討論的各位老師,大家的發言給予了我很多啟發和幫助。最后必須感謝讀書群群友范鈺老師的辛苦整理,讓無形的音頻變成了長長的一篇文字。文章很長,慎點!
各位書友晚上好,時間到了,現在開始今天的分享。這個分享是一個偶然,因為本書并未入選壹木自然學院2018分享書目。
上次在群里分享《改變世界的植物》之時,杭州著名的書友會組織讀書島發起人岳耀勇老師要求我去做一個線下分享。我本來想講講《甬城草木記》的創作體會,但轉念一想,講自己的書有老王賣瓜之嫌。后來就跟我的老朋友也是我尊敬的老領導岳耀勇先生說,我就分享《茶葉大盜:改變世界的中國茶》吧。小丸子群主說,你去讀書島分享之前,先在群里分享一下吧,我覺得一帶兩便挺好,于是有了這次插播。
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有四點:首先這是一本植物學和歷史學的跨界著作;其次主角講的是一個世界著名的植物獵人;三是大部分場景發生在咱們浙江;最重要的一點,是故事和國運相關,本書所提出的國家物種資源的安全問題,在當今時代也非常具有現實意義。
今晚的分享主要從六個方面來講:
一、本書的作者和寫作框架。
二、史上最大經濟間諜案的發生背景。
三、為什么會是福瓊?
四、福瓊如何實施盜竊茶種計劃?
五、中國茶葉如何改變世界?
六、閱讀本書的幾點思考和啟示。
一 、 關于作者和本書框架
本書作者薩拉·羅斯是一個美國女作家,關于她的資料網上也很少,只在本書書封上有一些介紹,說她現住紐約,生長于芝加哥,從哈佛大學和芝加哥大學獲得學位,是美國紐約文學基金會的受助者,僅此而已。她出身名校,本書是其處女作。這就讓我非常感慨了,人家的第一本書就變成了風行世界的暢銷書,的確讓人驚嘆。這本書的框架比較簡單,主體部分主要講述福瓊如何盜取綠茶和紅茶的茶苗茶種,一共九章,占了將近一半左右的篇幅。此外,還有開頭三章,是為福瓊的出場介紹背景;最后三章講的是中國茶葉如何改變世界,也就是本書的副標題部分;中間插了兩章講印度阿薩姆、大吉嶺茶葉種植史,以及福瓊所盜茶苗茶種在當地的一些命運。
二、史上最大經濟間諜案發生的背景
背景主要兩個方面:
一個是中英貿易逆差的國家大背景。
大家都知道,一直以來,茶葉的種植、加工、制作包括出口,我們中國在世界上都是占據壟斷地位的,這個地位的形成已經有好幾千年的歷史了。但是近兩百年來,英國人喜歡上了茶葉,成為上至王公貴族下至普通老百姓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日常必需品,因而茶葉在英國的需求量越來越大,而英國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超級大國,也帶動了歐洲其他國家對茶葉的消費。
當時的中國采取閉關鎖國政策,跟英國的茶葉貿易必須以白銀來結算。我們中國輸出了大量的茶葉、絲綢和瓷器,但是外國能賣給我們的東西很少,因為我們中國是一個自給自足的國家。對英國來講,如果任由這個貿易逆差進行下去,他們的白銀可能要用光。后來,他們發現,產于印度的鴉片,我們中國人還是有好些人比較嗜好的,于是開始偷偷向中國輸入鴉片,以換取白銀購買茶葉。印度可以種鴉片,我們中國同樣也可以,英國人一直擔心我們中國將鴉片種植本土化,不再需要印度鴉片,這樣一來,白銀流通閉環將被切斷,后果不堪設想。
1793馬嘎爾尼覲見乾隆皇帝單腿下跪
英國最早開始工業革命,是先發展起來的國家,他們擁有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本來,英國人想跟我們進行和平貿易,曾經好幾次派使團來中國,要求開放貿易,最著名的是馬嘎爾尼覲見乾隆皇帝,但傲慢自負的清政府都沒同意。對英國這么一個驕傲的國家來講,中國這樣一個古老的東方大國在茶葉貿易上對他們的轄制,使他們非常難受,他們一直在思考如何打破這種局面,特別想把我們壟斷了很久的茶葉種植、加工以及制作等工藝都學到手,免得受制于人。
第二個方面的背景是東印度公司。
東印度公司是英國對遠東開展貿易的專門公司,是國家企業。當時英國給予了東印度公司很多特權,比如說對東方貿易的壟斷權、對華貿易的壟斷權。后來,該公司在印度次大陸這塊殖民地上,富可敵國,且擁有武裝力量,基本上是印度的實際統治者。但是,隨著英國自由經濟主義的發展,東印度公司的壟斷越來越受到國內的反對。
1834年,東印度公司對華貿易特許狀被取消。由于茶葉貿易是一種利潤非常高的生意,很多英國公司開始加入與東印度公司的競爭當中。東印度公司因為壟斷,效率很低,運輸工具也很落后,面臨越來越不利的競爭形勢,它們就想改買賣茶葉為種植茶葉,期待在印度發展茶葉種植業。
右側大樓為東印度公司辦公樓
在印度喜馬拉雅山南麓的阿薩姆和大吉嶺地區,曾發現了一些野生茶樹,說明那個地方也是適合種植茶葉的。所以他們就開始在那些地方試種茶葉,但因本地茶種比較少,且質量一般,很難成規模。英國就計劃從中國偷取茶種,一開始在廣州買了一些茶種回去,但品質一般,長得也不怎么樣兒,而他們用自己本土的阿薩姆茶制作出來的茶葉,有一股濃烈的刺激性氣味,嘗起來則有股辛辣的煙味,質量沒法跟我們中國茶競爭。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就需要委托一個合適的植物獵人,進入中國盜取最優秀的茶種。
三、為何是福瓊?
英國的植物獵人那么多,為什么會偏偏選中福瓊呢?我自己歸納,大約有三個方面的原因:
首先他必須是個植物學家。福瓊這方面當然沒有問題,雖然他出身寒微,沒有受過高等教育,但他在植物方面還是很有專長的。他父親是一個農場的雇工,教給了他一些農業園藝學知識。他本人非常勤奮,獲得了一張一流的園藝學從業資格證書,曾就職于愛丁堡植物園,也加入了皇家園藝協會,在蘭花栽培和溫室觀賞植物的研究方面功底很深。在東印度公司找到他之前,他擔任著切爾西藥用植物園園長,說明他在英國植物界還是有一定地位的。大家對切爾西可能會很熟悉,創辦于1862年的切爾西花展,現在依然是全世界最著名、最盛大的園藝博覽會之一,我們中國有很多人會去看。
福瓊像
第二個方面的原因,是福瓊有過中國的植物采集經歷。在1843年7月至1845年10月期間,他受英國皇家園藝協會的派遣,到中國進行了植物獵取活動。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后,我們被迫五口通商,外國人被允許進入上述區域。當時,福瓊就是從廣州北上,去了廈門、福州、上海,還到了我們寧波。他對中國情況比較熟悉,會說一些基本的中文,也會用筷子。最重要的是他接觸過中國的茶葉種植園,了解過茶葉的制作過程。他把在中國這段經歷寫成了一本書,名字是《華北各省三年漫游記》,出版后在英國引起了轟動。需要解釋一下,標題的華北,不是我們中國目前所指的華北,是指以廣州為基點的華北,也就是福建、浙江、上海等這些地方。他那次采集的一些比較著名的花卉,有迎春花、荷包牡丹、白紫藤、梔子花、瑞香花、金桔等。
第三,對福瓊來說,他之所以會接受這個艱巨的任務,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他希望改變自己的命運。我們前面說了,他出身比較寒微,雖然他已經成為了切爾西藥用植物園園長,但他的薪水其實并不高,也就100鎊左右,相當于一個城市職場新人的待遇。另外,他非常擔心切爾西藥用植物園園長這個職位,成為他一生的絕唱,他還期待更大的進步。隨著英國殖民擴張步伐的加速,有很多英國人希望借助帝國擴張的機會,到海外去淘金,很多人回來之后,要么在學術上,要么在財富上,都有可觀的改變。
福瓊希望成為偉大的植物學家,更希望增加自己的財富。他對東印度公司開出來的條件非常滿意。他的年薪增加了五倍,變成了500鎊,相當于在核心崗位上干了25年的人的報酬。另外,東印度公司還答應他,除了茶苗茶種之外,他在中國的其他采集,都歸其本人所有,而且這些采集的運費,也都由東印度公司承擔。這是一筆很大的費用,因為植物要漂洋過海運回英國,一般要用沃德箱,而沃德箱占地面積比較大。沃德箱很神奇,相當于一個小溫室,一開始要給里面的植物澆一點水,然后把箱子封閉起來,這樣陽光可以透進去,而水分出不去,水分在其中可以實現循環,使得植物能經得起長途跋涉、鹽分的侵蝕以及風浪的顛簸,從而保證植物的成活率。
沃德箱
四、福瓊如何實施盜竊茶種的計劃?
這是本書的主體部分,也是比較有意思的部分。
首先,他要改變自己。那個時候,除了開放的五個通商口岸之外,是不允許外國人深入中國內陸的。私自入境,一旦被抓住,可能會被處以一定的刑罰。因而,他先要把自己的頭發理掉,并在腦后加上一個辮子,外形上首先要像我們中國人。他還要把自己的西服換掉,換上中國式的絲綢大褂。他要調整自己的語言,為了避免露餡,他盡量不說話,做到沉默是金。他還要再熟悉筷子的使用。
喬裝改扮的福瓊(劇照)
其次,他還要需要助手。他的松蘿山之行,雇傭了兩個仆人:一個是苦力,幫他扛東西的,正如前面所講,沃德箱其實挺重的,如果再加上泥土和植物,背起來不容易;他還聘請了一位翻譯,也就是他的助手,這個翻譯姓王,來自于綠茶核心產區松蘿山。福瓊深入內陸,主要靠坐船和轎子,雇船雇轎等很多事情,都交給這位姓王的翻譯去辦的。他去武夷山采集,只聘請了一個仆人,叫胡興,這個人可能更厲害,他一個人既當苦力又當仆人還當代理。所以雇傭仆人協助,對他成功實施間諜計劃,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三要選定目的地。一個是安徽休寧的松蘿山。據說當時的松蘿茶是中國最好的綠茶,就像我們現在的龍井一樣,故松蘿山為他第一個目的地。第二個就是福建武夷山,這是世界上最好的紅茶產地。大家可能會問,為了避免危險,他為什么不派人去,而要自己親自去呢?書中也提到這個問題,他是可以叫人去,自己坐在上海等著茶苗茶種送上門來就行。
但是,福瓊是一個非常嚴謹的人,他希望自己親自去觀察記錄。當然,他也擔心他雇的這兩個人會欺騙他,比如說派他們去松蘿山或武夷山收集茶苗茶種。他們說不定就在離上海沒多遠的地方,如嘉興或者是杭州采集,然后告訴他來自松蘿山或者武夷山,他也沒法辨別。所以他覺得他必須親自去現場。作為專業植物獵人,他也希望深入中國的內陸,去看看不同植物種類,說不定還能發現一些珍稀、漂亮植物,他可以隨身帶回去。所以從他自己的利益來講,他還是希望深入目的地。
清代浙江地圖
他的第一條路是去往徽州的休寧。他的行程路線在這本書里面交代的不是很清楚。我看了福瓊本人寫的游記,書名叫《兩訪中國茶鄉》,里面記錄的比較詳細。他從上海坐船出發,經過嘉興及桐鄉,然后來到杭州城外面的彭埠鎮。杭州是當時一個大城市,本來他計劃繞過杭州,因為一個外國人如果被發現進入杭州城,那可能會引起很大的麻煩。不過他的仆人居然不經他的同意,還是穿城而過,差點給他帶來一些危險。所幸這家伙坐在轎子里沒被人家發現。他們穿過杭州之后,就坐船順著新安江往建德、淳安一路溯江而上,最后跨過浙皖邊界,到達了徽州府休寧縣松蘿山。福瓊一路沒有遇到什么危險,尤其是一點都沒有遇到官方的盤問巡查,很順利地就到達了目的地,說明那時候的中國,管理多么松弛。
到了松蘿山之后,他就住在王翻譯家,雖然老王家很窮,但還是很隆重地招待了這位來自國外的不速之客,他們把他當作貴客,而且任由他采集植物茶種。當時他最感興趣的一種植物叫伏牛花,查了一下《中國植物志》,估計就是今天的虎刺。他在這里采集了1萬多株茶苗和1.3萬顆茶種,但這一批東西送到印度之后,并沒有成功。之所以失敗,既有他自己的原因,也有他的那些在印度的同行不專業所致,比如說在運輸的過程中,他采集的那些種子都發霉了,裝在沃德箱里的茶苗,由于一位印度當地官員打開查看過,且打開之后又有好幾個月的運輸過程,那些茶苗基本上都死掉了。剩下來不多的茶樹,當時有一個植物園的主管叫威廉·詹姆森,這家伙也是不懂茶葉的,他把茶樹栽種在平地上,且用漫灌的方式澆水,把那些茶樹都淹死了。
他的松蘿山之行,雖然徒勞無功,但還有一個很重大的發現。他在參觀一家中國制茶工廠時,發現工人為了增加茶葉外貌的可觀性,在茶葉中添加了石膏粉和普魯士藍,這兩種東西據說又是有毒的,他偷偷將這兩種東西采樣后,貼身藏好寄回英國,這些樣品在1851年的倫敦博覽會上展出,轟動了英國。英國人才知道自己喝的綠茶是有毒的,從此以后,西方人就不再喝綠茶了,這其實從另外一個側面打擊了我們的綠茶產業。
武夷山
再講一講武夷山之行。在他等待第一批茶葉去印度還沒有結果的時候,他開始了武夷山之行,這是他計劃中的事情。同樣,這次去武夷山他還是坐船,從我們寧波出發,經過上虞到杭州蕭山的西興驛,之后還是走新安江,過了蘭溪,就往衢州、常山那邊走了,然后進入江西的玉山、上饒和鉛山(讀作[ yán ],就是鉛筆的“鉛”,在鉛山發生了著名的“鵝湖之辯”,陸九淵兄弟和朱熹展開了心學和理學的辯論),最后從這里就上了武夷山。之后的行程,主要是靠步行和坐轎子,一路上他看到了許多情況,比如遇到運茶工、茶葉商人、官員等各色人等,還記錄了路上的旅店、飯店、寺院包括老百姓的生活情況,當然還包括優美的自然風光。比如說他還觀察到,對頂級茶葉和一般茶葉的運輸方式,就有很大的不同,我這里給大家看兩張圖。
上面這張圖就是普通茶葉,人挑累了,擔子可以放地上,所以灰塵、泥水都可能污染茶葉。下面這種方式主要運送頂級的茶葉,茶葉離地比較高,且全程不會落地,所以很少會被污染,但這樣運輸的茶葉比較少,因為這是比較頂級的茶葉。
福瓊去武夷山基本上也沒碰到任何官方盤查,也沒有什么危險。所以他在武夷山從從容容地觀光、采集、盜竊茶苗、茶種,有些茶苗茶種甚至都是當地的一些和尚包括一些人家送給他的。他這次去武夷山,進入了我們中國紅茶的核心產區。包括那幾個大紅袍的樹下面,他也去過了,這次他一共采了12838棵種子,然后從武夷山直接翻山過嶺,過楓嶺關,到達浙江江山的清湖鎮,然后順流而下,從寧波回到上海。
大吉嶺茶園
這12838棵種子,因福瓊改進了運輸方式而大獲成功。他不再把種子放在沙里面,而是放到沃德箱的小樹苗之間,用一層薄薄的土覆蓋,讓樹苗和種子放在一起運過去。他親自押送這些戰利品,前往喜馬拉雅山南麓的大吉嶺。這一萬多顆種子在啟程的時候開始萌芽,等到達目的地的時候就變成了小苗。這些小苗若干年之后又變成幾十株小苗,從此中國茶種遍布了大吉嶺和阿薩姆。再后來,中國茶種跟當地的阿薩姆本地茶種進行雜交選育,最后獲得的品種比我們中國的品種還好,這里的紅茶就成了世界茶王。
印度茶葉原產地標志
此外,福瓊還通過上海洋行的幫助,以東印度公司的名義聘請了八位中國的優秀制茶師,還帶去了很多專門制茶工具進入印度。因為有了優秀的人才,優質的茶種,再加上英國人種植園的先進管理方式,大機器生產的制茶工藝,在大約四十年左右的時間里,印度茶葉的產量、質量包括價位,全面超過中國茶,在1900年前后,中國在世界茶葉上的貿易份額不到百分之十,而當年這個數據是占絕對地位的百分之九十以上,福瓊的盜竊行為對我們中國茶葉打擊很大,甚至對中國經濟的影響都是致命的。
五、中國茶葉如何改變世界?
本書專門列出一個章節來解釋這個問題:
第一個方面,茶葉改善了英國人的體質。這話從何說起呢?在1600年以前,英國人可能是喝生水的,隨著他們城市化進程的推進,人口急劇上升,加上水質不衛生,所以霍亂、鼠疫等傳染性疾病不時發生。自從17世紀60年代葡萄牙凱瑟琳公主與英國國王查理二世結婚之時帶去茶葉后,茶葉開始在英國流行起來。因為茶葉要水燒開以后沖泡,等于高溫給水殺了菌,英國人從此告別水污染所帶來的諸多疾病。另外喝茶可以提神,無論在戰場上,還是在工廠里,茶葉都能帶來很好的促進作用。比如說英國士兵的標準配給中,就有茶葉,供他們在戰場上燒茶喝。
書中還提到選擇酒精還是茶葉做飲料的比較問題。按照作者引用的觀點,選擇酒精作為飲料的民族,比選擇茶葉作為飲料的民族,工業化進程要落后十五年。這里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啤酒釀造挺耗費糧食。第二是喝太多啤酒會讓人神志不清,操作機器不便,效率不高,質量也不行,而選擇茶葉做飲料能夠醒腦提神,有力提升效率,這是針對西歐國家的一種說法。
第二個方面,推動了運輸業的發展。當東印度公司壟斷對華貿易的時候,船運速度非常慢,從中國把茶葉運回歐洲,要經過九個月甚至一年左右時間,新茶也變成了舊茶,甚至變質不一定能喝了。改變源于書中提到的三件事:一是拿破侖戰爭結束,東印度公司這種武裝到牙齒的大船不再被需要;第二是東印度公司的特許狀被撤銷,各公司都可進行茶葉貿易;另外一件事情是美國造船技術的進步,他們的船也可以進入中國。這些因素讓世界造船業有了長足的進步,快船運茶一百天就可以了。書中還提到非常好玩的運茶比賽,就是茶葉從上海或者廣州出發到達倫敦的比賽,幾艘船到達的時間相差也就幾個小時。當第一艘船進入倫敦泰晤士河,倫敦萬人空巷擠在河邊看比賽結果,熱鬧得象過節一樣。
第三個方面,推動陶瓷業的發展。以前英國人喝茶都用我們中國的瓷器。瓷器一開始被當作船艙壓貨的東西,因為茶葉很輕,如果不用東西壓住的話可能就會不好運輸,如果用石頭壓,又不值錢又太重,當時很多中國瓷器就是通過這種方式進入歐洲的。隨著工業革命的深入推進,英國人覺得也要發展他們自己的陶瓷業。經過不斷地探索,他們的陶瓷業慢慢發展起來,甚至有超過我們中國的趨勢。
第四個方面,改變了英國人的生活方式。自從茶葉壟斷被打破,價格被降下來以后,尤其是當印度茶葉及英國其他殖民地的茶葉都發展起來,茶葉從貴族普及到普通平民。英國人包括歐美人的生活方式都改變了,最終全世界就分為喝茶的地方和喝咖啡的地方,甚至咖啡店里面有茶,茶店里面有咖啡。英國比較著名的下午茶時間,就是他們一個非常重要的社交場合,也是因為茶葉帶來的。
六、三點思考和啟示
1、物種資源的國家安全問題。
在閱讀本書的過程中,或者在讀福瓊游記的過程中,我是非常希望出現一些我們政府、協會或民間組織對他盜竊行為的警惕、追捕或阻攔等情節,但我很失望,不但沒有阻止過,反而把他當做尊貴的客人,甚至當作官老爺一樣去對待。讀到這些情節的時候,我心里非常不是滋味,我們等于被人賣了還幫人數錢。從中可以看出,我們民眾實在太善良了,國內當時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還是非常非常薄弱,甚至沒有。
即使是現在,這方面的問題還是非常嚴重的,一些外國人到我們中國來采集,只要花少量的錢,我們很多本地人就會給他們去采集或者帶路。我們普通人對種質資源包括生物資源的安全性問題,認識還是不足的,雖然我們現在有出入境檢疫檢查和海關,但有些種子還是可以通過各種方式被弄出我們中國。所以,提高知識產權的意識,提升國家資源安全意識,依舊是我們這個時代亟待重視的問題。
武夷山茶園
2、福瓊在印度茶產業崛起之中的作用要客觀評價。
關于福瓊在印度茶產業崛起中的作用,我覺得還是要客觀評價。按照本書的傾向性觀點,似乎是福瓊以一人之力把我們中國茶葉給打敗了,這個觀點還是有所偏頗的。其實這一產業的崛起,并不是任何單個個人就可以做到的。雖然優質茶種很重要,其實英國式的種植園科學管理也很重要,他們對茶樹種植的地形、土壤,甚至包括間距、采光,都進行了非常科學的研究。另外,除了采摘茶葉之前的這些工序,茶葉采摘以后的加工過程,都由機器操作,所以他們的茶葉質量比較穩定,規格能夠比較統一。另外,印度茶產業也不是一夜之間成長起來的,大家可以看到,其實印度的茶葉超過我們中國茶葉,還是花了將近一代人左右的時間。
大吉嶺茶園
甚至就盜竊茶種來說,在福瓊來盜取茶種之前,英國一些比較著名的植物學家,包括我們前面提到的班克斯,皇家學會的會長,他很早就建議英國政府把我們中國的茶種盜取過去,印度茶葉種植委員會的秘書長戈登也到中國采集過茶種,另外印度大吉嶺和阿薩姆也有本土茶葉,他們不停實驗、試錯和改進,通過一代又一代的努力才達到超越中國的局面。所以對福瓊,我們只能說他在盜取優質茶種這方面,確實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打敗中國茶產業的,其實是英國整個國家,而非某個個人。
后來美國專利局也專門聘請福瓊去為美國從中國盜取茶種。但是美國因為那時候剛好發生南北戰爭,戰爭結束之后,黑奴被解放,勞動力不足,他們的茶葉產業就沒有成功。所以每件事情的發展,都是有很多因素影響。
3、盡信書不如無書。
《茶葉大盜:改變世界的中國茶》感覺確實比較優秀,作者通過研究福瓊日記,查閱東印度公司及一些官方檔案,把事情的前因后果交代得很清楚,情節很生動,描述很簡潔,有些觀點也發人深省,但也有一些錯漏。比如作者為了渲染福瓊武夷山之行的兇險,特地提到了太平天國,說當時比較亂,很多官員被殺,象福瓊這種人會不會像官員一樣被殺?這就有點牽強了,福瓊去武夷山是1849年,其實太平天國是在兩年之后才爆發的,洪秀全1850年召集了信眾準備大會合,1851年才在金田起義。另外,他從武夷山回程的路線也有點錯誤,他不是從福州回上海,而是翻越武夷山,到江山之后,再順流而下到寧波,最后回上海。
本書介于小說和歷史之間,為了書好看,會用一些夸張手法,這是我們在讀這本書時需要警惕的。我這里推薦另外三本書給大家,一起參照著看,才會得出比科學的結論。一是福瓊本人的《兩訪中國茶鄉》,還有《綠色黃金:茶葉帝國》、《茶嗜好:開拓與與帝國》兩本。
其實相對于這本《茶葉大盜:改變世界的中國茶》,我更喜歡福瓊本人的游記《兩訪中國茶鄉》,福瓊文筆很好,記錄也很詳細,很多情節相當于晚清時期的社會實錄,很多是正史之中看不到的社會真實。他的松蘿山和武夷山之行,主要行程大都在浙江,到了嚴州之后,往西北去休寧,往西南去武夷山,我們浙江的風情畫卷得到很詳細的描畫。他還從經濟學角度觀察我們中國的一些植物,比如說烏桕桕蠟是怎么制作出來的,也非常有意思。其實,相比于《茶葉大盜》,我還是更喜歡這本日記,但是剛開始已經定下來要分享這本書,我只能分享這本書了。今天就講這些,謝謝大家的聆聽。
壹木自然學院群友互動發言:
張平(杭州):謝謝您,太厲害了,相關的文獻資料準備太豐富。好多腦洞,比如:以酒精為飲料的地區經濟落后以茶業為飲料的地區15年!比如對于植物強盜,我們百姓太善良,沒有任何知識產權意識,以至于讓我們的茶樹被盜。確實好憂傷。
這讓我想到最近看的書,講的關于三葉橡膠樹是怎樣由原產地被偷盜到英國的。當時巴西政府采取了很嚴厲的措施,但是還是被盜到了邱園,邱園有沒有過反思過這段經歷?小山老師下次可以再分享福瓊的日記。
小山(寧波):邱園是英帝國當時擴張的工具和業務指導部門,沒有他們及其各大殖民地的植物園,他們的大規模物種移植和經濟計劃不可能實施。除了茶葉和你說的三葉橡膠樹,還有金雞納樹,都是這樣的,英國是將植物貿易作為帝國經濟計劃的一部分。
范鈺(北京):謝謝您,小山老師,您辛苦了,很感您的精彩分享,聽了您娓娓道來的讀書分享,我覺得我也要早點買回來這本書認真讀讀!
陳少平(珠海):謝謝小山老師,辛苦了!
鄞安得(寧波):小山老師,謝謝!分享課一氣呵成,好多腦洞,觸類旁通。茶文化優雅,酒文化豪放。
葉麗燕(寧波):小山老師,謝謝!聽了分享,想著先把福瓊的游記看了。
小山(寧波):其中涉及到我們寧波的章節很多,他還去過天童寺,到過天封塔。其實,相對于《茶葉大盜》,我本人更喜歡福瓊自己的游記《兩訪中國茶鄉》,對于植物考察、社會狀況、運行體制、風土人情甚至自然風光的描述,十分精彩。
李軍(杭州):謝謝分享,一邊喝著武夷山的紅茶,一邊聽您的分享,這本是一種享受,卻也感慨萬千,國人對種子資源的保護意識太過薄弱,我覺得歸其原因主要還在于國家對自然資源的重視程度不夠。
鄞安得(汕頭):盜火與盜茶相距多遠?那個時代沒有大家的國,只有帝王的國,朝廷閉關鎖國,自私自利不思進步,對內沒有尊重每個人的私有權利,遑論對外時的集體及其他權利了,跟著他就是那樣的命運。適當的知識產權保護與共享的全球化時代如何協同?世界大同小異,人類命運共同體只是理論,還是確有現實基礎?從植物和人類的關系來看,我覺得是植物控制了人類的欲望,得以迅速地更多地遍布地球村從而改變了世界的結果,有益物種的生長傳播就是得支持,有時盜也有道。
武夷山風光
小山(寧波):英國政府的行為,對茶葉在全世界的普及,提升人類的總體命運,那是有幫助的,但是對我們中國來說,戰爭、賠款、經濟崩潰所帶來的危害,卻全部由我們中國人承受了。個人認為,真正的全球化,必須是道德、法律、互惠基礎上的全球化,英國人的盜竊行為是不道德的。但是我們國人自己那時不爭氣也是令人痛心的,希望通過本書的閱讀和討論,能夠讓我們中國人對中國特有物種進行好好的保護,不要讓我們的優質種質資源落到別人的種子庫之中,最后讓我們受制于人,說到底,中國人當自強,中國自然強。
金鑫杰(上海):世界的法則本來就是弱肉強食,英國政府的用茶葉和棉花等植物塑造農業資本,進而塑造了工業革命,直到世界強國。中國在天朝上國的迷夢中逐漸落后,不思進取,被人用鴉片和大炮打開了大門。日本的薩摩藩在與英國戰斗險勝后,反而明智向英國學習,派出留學生。
瑪青(杭州):謝謝老師分享,前幾天剛去了杭州的茶葉博物館,也看了一些相關信息,對于喝茶成癮的人來說,能夠了解到一些這方面的知識真的很有意義,喝那么多茶對失眠沒有影響,可能耐受性越來越高了。
趙磊(杭州):還沒來得及聽完,剛聽到里面涉及商品質量的問題。“福瓊還發現了中國茶的很多秘密,比如英國當時很奇怪,在中國制作的綠茶,英國人運到歐洲去后就不綠了,不好喝了,為什么中國人運過去還是綠的,而且味道還很足?福瓊發現原來是商人往里面摻石膏,并摻有一種叫普魯士藍的染料。這種顏料應該是沒啥害處的,但是英國人在辦大博覽會時,把普魯士藍的染料和石膏放在旁邊,從此英國人不喝綠茶,只喝紅茶?!傲_伯特·福瓊記錄他在中國看到的綠茶“上色”:在炒茶的最后一個環節將這種染色劑撒到茶葉上。在茶葉出鍋前5分鐘,即燃燒一根香的時間,監工用一個小瓷調羹把染色劑撒在每口鍋里的茶葉上。炒工用雙手快速翻動茶葉,以便均勻染色?!痹绲臅r候英國人自己也摻假,然后自己國家人民就比較注意這方面的問題; 后來發現中國也摻假 ,這些摻假行為對中國的茶葉,尤其是綠茶的聲譽有很大的損害,直接導致綠茶在世界范圍內的滯銷 。
趙云鵬(杭州):謝謝小山老師的精彩分享!
1. 對于近代西方來華采集標本的“植物獵人”,不應該僅僅浪漫主義看待,應該從動機(派遣者和采集者本人)、采集標本的類型(植物用途、臘葉標本、種子、種苗)、結果(科學貢獻、種質流失、貿易和經濟)等方面更全面地看待。近代西方的標本采集和植物引種,是伴隨著其殖民擴張的進程(記得《改變世界的植物》一書中有類似表述)。
2. 《茶葉大盜》vs.《兩訪中國茶鄉》:前者偏史學分析,后者是作者本人寫的傳記。前者可能更偏理性,而后者會更感性,會有很強的畫面感和身臨其境感,還有作者本人的感受會很能感染讀者。
范鈺(北京):趙老師,更同意您對事情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的說法。
張平(杭州):趙老師的每次評論都會收藏~有自己的新穎的觀點,角度全面,且有依據,要向你們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