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你距離一個好媽媽還有多遠?
好媽媽的三個優點:“靜”。
看到孩子的優點或缺點,不要動,不要慌亂,孩子需要母親用良好的情緒去保護。見到優缺點,不露聲色,才能賦予孩子內心成長的動力,母親情緒不穩,全家生活就不寧靜。
“弱”。好媽媽要學會示弱,強勢媽媽的孩子很難自信。學會在孩子面前示弱,就是對孩子的托舉,處處讓孩子上風的母親,孩子只有占下風,最后甘愿占下風,沒有競爭性,也沒有動力。極端的會追求叛逆性、破壞性來完成自我的畸形成長。
好媽媽的優點是“慈”。母親,真正的力量是她的慈祥,溫柔,溫馨,溫和。家庭因和睦而和諧,母親包容接納,是孩子成長的寬闊天地,母親的形象就是規則,言出就是方向,反之在孩子面前指手畫腳,不是扯著嗓門叫喊,就是繃著臉嘮叨的母親,會讓孩子慢慢感覺這個世界沒有任何一個地方是舒適的,是有意思的,孩子會失去心中的方向,而母親也將沒有任何引導能力,變得抓狂。
細看極恐,仿佛一條也不占。
孩子的問題主要是情緒問題,家長內心的焦慮與浮躁比孩子有學習問題更可怕。只有孩子內心平靜,才有可能吸收,沉淀,理性思考,變得有遠見卓識,成為優秀的人。
父母保證自己的情緒平和,就是對孩子最偉大的教育。
如今,孩子沉迷游戲的很多,我們不妨探究一下原因:
1,受網絡虛擬的激勵,動感的情節感染。
2,學習壓力大,虛擬世界里的人們不必為維護身份地位而在與他人的交往中被迫接受世俗規范或準則的約束,而且經常還會受到鼓勵和肯定。
3,家庭問題影響,孩子情感的缺失,染上網癮,就是為了遠離父母,孩子從害怕焦慮,到煩躁,冷漠。
4,人際關系不良,青春期不會與人交往,所以也容易沉迷游戲。
5, 虛榮心重,現實失落。如今的選拔式教育容易造就學業失敗者,都認為孩子大了就好了,其實,孩子越大越難管教,越難引導。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鏡子,讓愛不要變成傷害。
作為父母,要和孩子成為朋友,以朋友的方式溝通,不亂貼標簽兒,要做正確評價。
家長不能太在意結果,不能忽略孩子的感受。
我們要直接說出來期待,要正著說,指明行動的方向和目標。不能諷刺,說反話。
國家心理二級咨詢師尹靜老師說,學習,動機最重要,它掌握著孩子學習的開關,影響著家庭的和睦。
全民焦慮的讀書時代,有幾個人是喜歡上學的?
如今孩子大多厭學,厭惡情緒出現,容易導致物理性肥胖,或者過瘦,因為這些情緒對消化道有比較強烈的影響;另外,當憤怒的情緒出現時,容易出現心腦血管疾病,容易動手。憤怒傷己又傷人。
判斷孩子的厭學情緒,看有沒有如下表現:
1,孩子做事拖拉拖拉,慢,效率低,看上去沒有任何能量,這是“耗竭型”。
2,不高興,“憤世嫉俗型”,常常抱怨,注意力分散,沒有空杯的心態,有不好的情緒。
3,“糟糕至極型”,容易染上網癮,早戀,抑郁,出走等。手機網癮能即刻滿足,針對受挫力比較強的孩子,游戲里面有比較好的體驗,容易得到滿足。
什么樣的家庭容易養出厭學的孩子?
高控制家庭,孩子容易憤世嫉俗。
高期待家庭,孩子容易有耗竭感。
溺愛家庭,容易糟糕至極,因為對孩子沒要求,無限滿足。
不和睦家庭,孩子容易糟糕至極,他不愿上學,是為了轉移家庭矛盾,不想上學,不想高考,他擔心如果怎樣做,就容易挽救父母的關系。
孩子的學習力。分為外在動力和內在動力。
外在動力,包括他人評價和獎懲結果。
評價不能貼標簽兒,要正確評價。什么樣的話屬于貼標簽?比如不好好學習,懶,磨蹭,不自信,這些都是形容詞。而評價則是用行為動詞,要具體化,我們要做行為過程的評價,而不是隨意貼上標簽。
比如我們評價時也針對具體的行為進行,“你愛問問題我很欣賞”,“你出門的時間真快”,“你幫人拿東西,心地善良”,“時間到了,你就自己去了,會約束自己了”。
獎勵。1,不要隨意向孩子許諾獎勵,這樣容易打擊他的內在動力和積極性,不許諾獎勵,或許會繼續探討,繼續思考,有了獎勵之后可能就不想繼續探索了。
2,獎勵學習過程而非結果。
3,注重獎勵精神而非物質,比如說:獎勵“一小時自由”獎勵“擁抱”等。
如何懲罰?對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應該有不同的懲罰措施。
以自我為中心階段的2~5歲,打罵沒有用。
6~8歲是權威樹立階段,這個時候可以用打手心的方式,來,起到懲罰的作用。
可逆性8~10歲,表現有多面性,這是由他律到自律的表現,這時候容易出現校園霸凌,所以,盡量要求孩子和道德穩定的人做朋友。
10~12歲公正性,這時家長要以身作則,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先做到。
內在動力分為求知欲,成就感和目標。
1.求知欲是與生俱來的,我們要保持孩子的求知欲,就要肯定孩子的提問,鼓勵他繼續保持這種欲望,而不是隨意給他個答案,或者無視他的存在。
2.成就感,學習是生存的需要,馬斯洛的5級需求,如果下面的需求不滿足,就無法向上,它是由低級到高級一步步引領而上的。
3.有明確的目標,有目標可以過濾到很多無效信息,在目標設立上要掌握好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