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還是三十多度的“秋老虎”肆虐,今天,就成了冷風冷雨的
“秋冷清”值班。
早晨就陰沉得蓄勢完畢,八點多,就開始有零星小雨,后來逐漸變大,地上漸漸濕了,有了水洼,到中午,已是雨打窗欞,泠泠作響。如此持續到下午四點多鐘,接著北風又起,窗縫里傳進來風的呼嘯,如口哨般尖利,肅殺的秋天露出了冷清的本色。
前兩天,聽廈門大學教授講解林黛玉的《秋窗風雨夕》,知道是黛玉詩詞主打的便是纏綿凄切的婉約風格,《葬花吟》、《桃花行》和《秋窗風雨夕》,其中最喜歡的是《葬花吟》,對生死的無奈和悲觀,幾乎是每一個人都會思考的問題,文中黛玉對自己命運的感慨,也是頗有同感。對《秋窗風雨夕》,有些陌生,趁著今天這個應景的機會補上。
秋窗風雨夕
林黛玉
秋花慘淡秋草黃,耿耿秋燈秋夜長
已覺秋窗秋不盡,那堪風雨助凄涼
淚燭搖搖爇短檠,牽愁照恨動離情
誰家秋院無風入,何處秋窗無雨聲
羅衾不奈秋風力,殘漏聲催秋雨急
不知風雨幾時休,已教淚灑窗紗濕
如果給予一定的背景知識,林黛玉父母雙亡,孤身一人,寄住在姥姥家,她多愁善感,個性內斂,孤高,體弱多病,不若湘云健康活潑,灑脫自在,容易和眾姊妹融合在一起。此時,病中黛玉聽到窗外風雨,而自己又在讀《樂府詩稿》上的《秋閨怨》,想想都是離愁別恨,更那堪冷落清秋節、雨打秋窗時!
悲切的情緒固然來自于多愁善感的性格,但是,更多的也有身體上的痛苦反應,畢竟,好身體才會產生好心情,而孱弱的病體,很難讓人能夠超越身體,拿出好的情緒來。而且,她缺少親人的關愛,自身的敏感多疑,對天氣和文中內容的情緒反應,都是靈敏而豐富的。秋天的美麗斑斕,都被一窗秋雨掩蓋,此時,雨打梧桐,到黃昏點點滴滴的愁緒,宛若李清照一般: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文中的離別并未有親人的分別,而是黛玉模擬《春江花月夜》而作,也是《秋閨怨》類似內容,當然,融入個人身世,自然就有一種難以抑制的悲愁。
對于秋天,自然也有“秋風秋雨愁煞人”的傷感,但是更崇尚劉禹錫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清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這樣的秋日,才是生活常態。至于,風雨飄搖里的凄清,和黃昏點點滴滴的愁緒,如果沒有自己身世的聯系和自怨自艾的情緒,如今,幸福生活里的我們的確很難體會得到。出門有車有傘,道路無泥平坦;進家有飯有家人,歡聚一起享天倫,秋風秋雨能奈我何?
也許,因為這樣優越的條件,也難以有體會真切愁緒的機會,更重要的是,如今人們的滿足感都比較強烈,就是年起人也佛系起來,所以,很多復雜的情緒就減少了,沒有了千回百轉,好的作品是不是理解起來就有差距?
只有有情緒才會有真切的表達,便是這秋風秋雨之中,今天卻難以無病呻吟,感慨萬千,莫不是如今都非常幸福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