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肖復興的《憶母親》,才知道肖復興筆下那個至愛著他的母親是繼母,那個沒有他去世的母親漂亮、年輕的大齡繼母,帶著一個女兒來到肖家,照顧一歲的弟弟,五歲的肖復興和略大的姐姐。
起初,肖復興也是拿著有色眼鏡看這個繼母,他從不稱呼她為媽媽,故意在一個小攤兒前面,和繼母的女兒爭著要東西,招來鄰居們的圍觀,他們姐弟三人特意將親母遺像放大,掛在房間最醒目的地方……他以各種方式刁難著繼母,但是敦厚的繼母一點也沒有生氣。
那次守著眾人,他狠命地在小攤兒前面要這要那,繼母買下她帶的錢能買起的東西,卻沒有為親生女兒買一點。
也許你會說這一次是做做樣子吧,畢竟做樣子的繼母早就有過劇本的,比如“鞭打葦毛”。
一個父親喪偶,為兒子找了一個晚娘(繼母)。一年冬天,晚娘親生的兒子穿著薄薄的棉襖不冷,兒子穿著厚厚棉襖,卻瑟縮成不像樣子,親生父親看到兒子不爭氣的樣子,勃然大怒,繼母為你做了這樣厚的棉襖,你還說冷,看我不收拾你!
繼母亦是在一旁冷嘲熱諷、添油加醋,暴怒的父親拿起皮鞭,狠命毒打親生兒子一頓,結果鞭痕抽爛了棉布,露出了里面厚厚的葦毛……父親傻眼了,他拆開繼母親生兒子的棉襖,卻發現是軟軟的棉花,而且只有邊緣較薄,越是向里去,越是厚實……
此時,親生父親才知道,哪里是親生兒子懦弱無能,不給自己爭臉,是晚娘做事只做樣子,無法做到心疼非血緣關系的孩子……
于是有了“親娘續肩,晚娘續邊”的典故。
戲劇當然有揭露和鞭策,如今也是,面兒上過得去,不讓外人說過分,也許就是繼母的初衷。
多好才是好?能夠蓋面的就是好繼母。
但是肖復興的繼母不同,幾年之后的肖復興生病了,是母親拐著小腳背著他去醫院,他醒來時,鄰居才告訴了他真相,在他昏迷的時間里,母親曾擔心得流淚……,他從內心深處開始接納這個母親,并且第一次從內心深處發音,自然的喊出“媽媽”。
沒有血脈參與的深情,都是建立在以生命交換的基礎上。
繼母敦厚、良善、悲憫,她一個字都不認識,卻以質樸的感情,慈愛的疼惜著每一個孩子。
她處世方式很獨特,別人欺負肖復興,爸爸想著去找對方家長,她制止了,說,只要我帶孩子帶好了,別人就不會再欺負他。
讀到此時,我有些疑惑,認為這是一切懦弱的性格共性。結果,接下去的日子里,再有小伙伴欺負肖復興,就有鄰居制止:肖家這樣好的人,你怎么欺負人家?她以自己的敦厚、慈愛和與人為善,贏得了眾鄰居的贊嘆和幫助。
這樣看,人品,成了抵御外人欺負的最硬核策略。
因為血緣關系,我愛生我的人,也愛我生的人,這是一切動物的共性,俗稱“狗生的狗疼,貓生的貓疼”。
對于其他非血源關系的人的愛什么程度,的確要看心地和胸懷,看個性和修為。
最近幾年才知道,家庭里,大人們自認為掩蓋得天衣無縫的東西,在父母認為不懂事的孩子那里,其實早就心知肚明。
內心是無法掩飾的,樣子都偽裝不了多久!
就連不懂事的孩子,也有對對方情緒奇妙的感覺,你的喜歡與否,他會能準確地捕捉到、體會到。
肖復興的繼母淳樸、憨厚、無私,有一種來自心底深處的悲憫,是世俗所無法泯滅的,不得不說,肖復興是幸運的。
也許這樣善良的繼母也有不少,但是,似乎我們習慣拿有色眼鏡去看。同樣一件事,發生在親生關系里,就是故事;而發生在繼父母那里,就成了事故。
正是基于擔心虧待了自己的孩子,有些夫妻寧肯自己得不到婚姻帶來的幸福,依然委曲求全的維持著貌合神離的婚姻,為了孩子,有時候的確值得。
還有離異后,為了孩子不受委屈,不肯再婚的,寧肯半生踽踽獨行,也要將一顆完整、真誠的心獻給孩子。忽然理解了她們,并且真正感知到他們的不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