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在某社交媒體上的看到一則動態,談的是人們經常說的“壞孩子混得好”的問題,里面列舉了一些學生時代表現不錯的孩子后來的發展情況,得出一個結論:學生時代處于班級上游的孩子,大成的不一定有,但很少有大敗的。這讓筆者想到曾經與一位老教師的聊天,我們分析了一下各自帶過的不同學生的未來發展,發現當年學習成績和各種表現位于班級前列的學生,現在多進入了體制內單位,或進入了一些大型企業,出國留學的也不在少數。他們基本都會成為社會的“中堅階層”,說不上有多大成就,但人生也不會太失敗。當然,這是就整體而言的,也有一些表現好的孩子,闖出了一番大事業,取得了一些大成就。不過,即便如此,我們還是常常聽到別人說“壞孩子混得好”這句話,是不是真的“壞孩子混得好”?老教師提出兩點疑問,道出實情。
什么樣的孩子是“壞孩子”?是成績墊底的孩子嗎?是行為習慣不好的孩子嗎?還是指那些不聽話的孩子?有些孩子成績不行,但樂于助人,心地善良,他們是不是“壞孩子”?有些孩子非常叛逆,不聽父母和老師的話,但成績特別優秀,他們算不算“壞孩子”?應該說,孩子在未成年之前很難有“好壞”之分,他們或許對學習毫無興趣,學習成績一塌糊涂,亦或許身上有一些令人討厭的壞毛病,但這并不代表他們“壞”。不否認他們有時候會做一些“壞事”,可是他們出發點不是為了純粹的破壞,他們可能就是為了吸引大家的注意力,不想被人們忽視。如果我們因此給他們貼上“壞孩子”的標簽,無疑是把他們推向“壞”的一方,不再給他們變好的機會。一位名校的優秀教師和一個大企業的技術骨干,誰是“混得好”的那個人?“混得好”與“混得不好”是一個非常主觀的判定。有人認為掙錢多就是“混得好”;有人認為權力大,經常被人求著辦事,就是“混得好”;有人認為,成為領域骨干,被行業認可,受人們尊敬,就是“混得好”;也有人認為生活體面,可以自由自在地過日子,就是“混得好”。每個人都會站在自己的立場,從自己的認知角度和價值觀與評判社會、個體,他們眼里的成功是各種各樣的。而且,人們的認知和價值觀會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生變化。那些曾經認為賣麻辣燙每年掙30萬是“混得好”的人,可能現在覺得當公務員每年掙20萬才算“混得好”。再者,“混得好”的人,也不會一直都處在成功的境地,人的發展,免不了會有高潮和低谷,就算是那些身價幾十億的成功人士,也可能在瞬間失去所有創業資本。簡而言之,混得好與不好,是有時效性的,是不能永久的,它是以時間為變量的一個函數。另外,判斷一個人混得好與不好,也是很難達成共識的。鑒于此,前面提到的“壞孩子混得好”,是一個徹底的偽命題,這不是因為它的結論有多糟糕,而是因為它的提法根本就沒有意義。事實上,這種說法不僅沒有意義,也絲毫沒有說服力。以極個別初中或高中輟學的人的創業成功案例來證明“壞孩子混得好”,顯得非常乏力。早年,有一些中學沒讀完,甚至小學畢業就闖蕩社會的年輕人,打拼數十載,成了大企業的老總。他們的成功與時代有很大關系,幾十年前,國家百廢待興,誰都有出頭的機會,膽識比學識重要。可是放在當下,再用幾十年前的打拼模式,肯定會敗得一塌糊涂。我們承認,現在仍有一些學習成績差、品行不好的孩子,干出一番事業了,但這種情況絕對非常少,他們的成功也非常不穩定,隨時有可能被踢出成功者行列。客觀地講,平時在班上表現很差的孩子,走上社會后比較容易出現兩極分化。他們中的極少數因為趕上了好機會,又正好遇到了貴人,得到了大量的資源扶持,站在了社會頂端;而他們中的多數則沒有那么“好命”,尤其是那些真正“混街”的孩子,幾乎沒幾個有好下場。“好孩子”和“壞孩子”,沒有定性的標準;成功和失敗,亦沒有統一的說法,我們身邊有很多東西可以量化,但也有很多東西無法量化。在多元化的社會,人們的行為多元化、想法多元化,只要大家是按照自己希望的樣子活著,財富多一點少一點,地位高一點低一點,又有什么關系呢。畢竟過日子是自己的事,不是為了過給別人看的。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