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28日,第二屆全國中小學邏輯教育教學研討會在成都召開。這是中國邏輯學會和四川師范大學共同舉辦的第二屆全國中小學邏輯教育教學研討會
“三個博士進酒吧”
提到邏輯學,大眾的第一印象可能是艱深、晦澀、云里霧里,充滿概念、推理和命題。
正如四川師范大學哲學學院林勝強教授描述大多數邏輯學教材:“西裝革履,一本正經,拒人于千里之外”。
邏輯學真的只能是一副“老學究鉆牛角尖”的刻板面孔嗎?林教授首先給我們講了一個故事,叫作“三個博士進酒吧”——
三個博士走進酒吧,服務員問:你們三位都要啤酒嗎?
第一個博士說:我不知道。
第二個博士說:我也不知道。
第三個博士說:是的!
三個博士的回答是怎么來的呢?根據何在呢?
這個案例,來自清華大學出版社即將出版的《理性思維的體操——中小學教師邏輯學手冊》(暫名。簡稱《中小學教師邏輯學手冊》,后同)作為該書的主編,林勝強嘗試以這樣一個充滿趣味的故事,探討“邏輯的認知功能”。
認知功能,是邏輯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即幫助人們正確地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應該怎樣思考問題?怎樣思考問題是有效的、合乎邏輯的?必須遵守哪些邏輯規律或規則、避免犯哪些邏輯錯誤?等等。
比如,三個博士的回答看似簡單,卻并不是隨口而發,而是經過了自己的邏輯推理和判斷而給出的回答——
對第一位博士來說,自己是要啤酒的(否則,他就會直接說“我不要啤酒”)。但是,他不知道其他兩位是否要啤酒。所以,他只能回答“不知道”。
對第二位博士來說,自己是要啤酒的(否則,他也會直接說“我不要啤酒”)。第一位也是要啤酒的,因為,如果第一位不要啤酒,肯定會說 “不是。我不要”。但是,他不知道第三位是否要啤酒。所以,他也只能回答“不知道”。
對第三位博士來說,自己是要啤酒的(否則,他也會直接說“我不要啤酒”)。前兩位也都是要啤酒的。因為,如果前兩位不要啤酒,肯定會說“不是。我不要”。所以,他很肯定地回答:是的,三位都要啤酒。(摘錄自《中小學教師邏輯學手冊》)
林勝強教授在四川師范大學從事一線邏輯教育數十年。
面對即將走入中小學的準教師,他常常需要想得更多:“怎樣站在受教育者的角度,把邏輯學知識變得更加有趣,更加生活化,讓他們更加準確有效地掌握好邏輯知識,很關鍵。”
中小學教師對邏輯學的需求,不同于哲學、語言學等專業的研究者,教學方法和側重自然也應當有所不同。
“對于中小學教師來說,不僅要掌握基本的邏輯學知識,具備基本的邏輯素養,更要能學以致用,把邏輯學變成自己的工具,用于指導學習、教學和生活等方方面面;不僅要能夠把基本知識(包括邏輯知識)傳授給學生,更重要的是能夠培養學生的邏輯素養,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林勝強說,“老師們今天如何學習和認識邏輯,決定著他們在未來會如何把邏輯學知識教給自己的學生。”
這也是他研究邏輯學教育、花費大量精力編寫《中小學教師邏輯學手冊》的初衷。
林勝強曾經長時間從事媒體工作,由此養成的媒體思維,讓他能更加準確地體察內容接受者的感受。整本書從框架結構、內容編排、案例選擇,甚至到每一章的導言、導圖、關鍵詞,他都在極力避免“填鴨式”的灌輸、一本正經的說教,而循序漸進、深入淺出地與讀者“分享”。
“三個博士進酒吧”是其中的案例之一。再比如,“概念”篇章,是以一則“人咬狗”的新聞引入——
讀者和記者正在交談。
讀者:在你們看來,什么才是新聞呢?
記者:新聞就是關于離奇的、非同一般的、出乎意料的事件的報道。
讀者:那你能舉例說一下什么是新聞,什么不是新聞嗎?
記者:比如說當一條狗咬傷一個人時,這就不是新聞:但當一個人咬傷一條狗時,這就算是新聞了。
讀者:……
【分析】
這個案例涉及“新聞”這個概念與語言表達之間的關系問題,涉及如何明確一個概念以及明確概念需要遵守哪些規則等一系列問題。
由此進入對“概念”相關問題的討論,包括概念的內涵外延、概念的種類,以及概念之間的關系,等等。
再如,以“愛因斯坦的大衣”講同一律,以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講矛盾律,以“大臣吞下生死簽”講排中律。這些生動的歷史故事、與生活緊密相關的案例,讓晦澀的概念、公式、定理變得平易近人起來。
將邏輯融入語文讀寫實踐
以下文字出自2006年的一篇高考滿分作文《拒絕空白》,曾被視作習作的典范——
空白是生命中的盲點。
我以對生命的熱烈追求來莊嚴宣誓:我拒絕空白……
我崇拜孔子。他有“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他有“吾十五有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宣言。
我崇拜孟子。他有“當今之世,舍我其誰” 的豪情;他有“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的堅毅。
人生在世,身為社會一員,就有責任為社會做貢獻。我有義務做到“達則兼濟天下”。
當在熱烈的追求之中遇到艱苦的時候,我決不會接受空白,決不會落得個“窮則獨善其身”。
我要將自己的脊梁化為沙漠中堅挺著的胡楊,活著三百年不死,死了三百年不倒,倒了三百年不朽。
我拒絕空白。我拒絕莊子。拒絕他“終身不仕”,愿化歸于自然。
我拒絕空白。我拒絕陶潛。拒絕“守拙歸園田”,“復得反自然”。
人生于社會,怎能逃避社會?我決不會給生命留下一點空白……
空白,作為一個很重要的概念,貫穿全文。作者在第一句話中對這個概念做出了定義,即:空白是生命中的盲點。然而,在后面的行文過程中,這個概念的內涵卻發生了多次偏移——“窮則獨善其身”、莊子的“終身不仕”、陶潛的“守拙歸園田”,都被認為是空白。
2022年4月28日,上海師范大學附屬中學余黨緒老師以此案例切入,表達了他對語文教育教學,尤其閱讀與寫作教學中邏輯缺失的感慨。
文本解讀是語文教師的重要能力。“很多看似精彩的文本解讀,深入進去,就會發現,邏輯有問題,甚至連邏輯自洽都達不到。”余老師曾直言不諱地批判中學閱讀教學的現狀——以情感代替邏輯,以感覺代替分析,以想象代替論證!
閱讀與寫作教學怎樣才能不違背邏輯?余黨緒強調一個關鍵點:具體語境下的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閱讀,則要基于文本語境進行邏輯推理;寫作,要基于交際語境運用邏輯。
上海師范大學附屬中學余黨緒老師
“一千個觀眾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此觀點強調每個人在閱讀文本時的自主性、自由性和個人創造性,解開了閱讀文本的很多繩索。但是如果一味推崇“自圓其說”,而不尊重文本本身,則失去了閱讀的真正意義。
余黨緒老師曾多次提及《農夫和蛇》(《伊索寓言》),其中一些細節,從邏輯上講并不圓滿,譬如“凍僵”,不合乎蛇的冬眠習性,冬眠的蛇也不大可能睡在路邊;農夫的善良超出了正常的限度,不太合乎生活常識與常理。同樣如《愚公移山》,現代人常從新奇的角度對其進行解讀,認為愚公是一個狡猾的老頭、陰險的老頭、愚蠢的老頭,似乎也能自圓其說。
“但是,《農夫和蛇》《愚公移山》本是寓言故事,這是解讀文本必須尊重的基本事實。遺憾的是,我們常常混淆寓言與歷史、傳記與傳說的界限。更糟糕的是,反過來又以歷史的眼光苛求寓言,拿傳記的標準否定傳說,文本解讀的隨意性可見一斑。文本本身是一個限度,它有一個邊界,于是我們的思維才能夠受到精確性、明確性、明晰性、邏輯性的訓練。邏輯不應該成為肢解文本的大棒,否則帶來的結果恰恰是對邏輯的顛覆。”
怎樣回到具體文本、具體語境下,對具體問題進行合乎邏輯的具體分析,是閱讀與寫作中均需要遵守的原則。對待我們生活中發生的事情、社會事件,同樣如此。
余黨緒鼓勵學生關注社會事件,積極進行思考。他認為,在真實的情境下,價值觀念、情感態度帶來的碰撞,更能讓學生真切體會到邏輯的力量與魅力。
老人倒地究竟該不該扶,這是一則被廣泛熱議的社會事件。余老師也曾鼓勵學生進行探討。區別于停留在“扶”與“不扶”道德的爭論中,他對事件的具體情境做了更多設想和設置,比如:“老人倒地痛苦,年輕人正要上前攙扶,有人提醒,老人曾經在馬路上碰瓷,年輕人該扶還是不該扶?”
“每一個具體事件發生時,都可能有多種情況,基于具體的情境,再讓學生們來做選擇,思考才有可能真實發生。”余黨緒老師說。他認為,讓思考真實發生,讓學習真實發生,讓成長真實發生,才是在語文教育中切入邏輯教育的真正意義。
林勝強:
改變邏輯教育現狀,從老師開始
記者:您從事邏輯教育教學研究及實踐多年,能否請您談談對中小學邏輯教育現狀的看法與思考?
四川師范大學哲學學院林勝強教授
林勝強:我認為,要攻克中小學邏輯教育教學研究這道關,首要問題是要解決好中小學邏輯學課程的設置以及認真貫徹落實新課程標準的問題。
現在,中小學的課程設置和新課程標準中,除了高中階段開設《邏輯與思維》這門選擇性必修課,對學生進行專門的邏輯與科學思維訓練外,語文、數學、外語、物理、化學、生物、歷史、地理等學科都應將邏輯推理、邏輯思維能力作為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內容。希望學生們通過各學科的學習,不同程度地掌握邏輯推理的形式和規則,學會有邏輯地思考問題、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把握事物之間的邏輯聯系和事物發展的基本脈絡,形成有條理、重論據、重邏輯的思維品質和理性精神。《邏輯與思維》課程設置的推進以及其他各學科新課程標準的貫徹落實,無疑會給基礎教育邏輯教育教學和研究工作打開局面奠定良好的基石。
但是,當前面臨的問題是:開設邏輯學課程的老師從何而來?各學科教師的邏輯專業知識和邏輯素養的培育如何進行?由于擔負著廣大中小學教師培養任務的師范院校邏輯學師資嚴重短缺,不少師范專業的學生沒有條件接受專業的邏輯知識學習和邏輯思維訓練。
據我所知,有些師范院校的相關專業,本應開設邏輯學課程,但由于缺乏師資或其他不重視的理由,不按規定開設邏輯課程,或者勉強開設,繼而停掉。這就勢必導致未來大量中小學教師邏輯知識和技能以及邏輯素養的缺失。在這種背景下,連比較專業的任課教師都成了問題,邏輯學課程又如何開設?中小學教師邏輯知識和技能以及邏輯素養的缺失,各學科新課程標準關于邏輯核心素養培育又怎么能落地?
所以,如果不能夠及時有效地改變中小學邏輯教育教學的這種現狀,中小學邏輯學課程的設置以及新課程標準的貫徹落實問題,恐怕很難得到解決,即使勉強堅持,恐怕也難以達到預期目標。試想,中小學邏輯教育教學的這種現狀,又怎么能促進基礎教育邏輯教育教學研究的開展?
記者:在您看來,進一步促進中小學邏輯教育教學及研究,可以從哪些方面推向深入?
林勝強:要改變目前基礎教育邏輯教育及研究現狀,真正把這一工作推向深入,雖然相關各界已做了一些工作,但這不夠,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首先,要從基礎教育邏輯教育教學師資問題入手,在中小學邏輯專業教師的邏輯知識的掌握及邏輯素養的提升方面下功夫。相關主管部門可根據情況硬性規定高等師范院校至少在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必須開設不少于48個學時的邏輯學必修課程,為中小學邏輯專業教師的培養創造條件。我們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幾十年來一直就是這樣堅持著的。
另一方面,由于中小學邏輯教育教學并不只是邏輯課程的任務,中小學的每一門課程(特別是語文、數學)都有責任和義務,擔負起學生邏輯知識的傳授和邏輯素養的培育及提升重任。因此,師范院校的中文(或漢語言文學)、數學專業,必須開設不少于36個學時的邏輯學專業課程,物理、化學、生物、外語、歷史、地理等各專業應根據條件,盡可能開設不少于32個課時的邏輯學選修課程,為中小學所有其他課程教師邏輯知識的儲備及邏輯素養的習得,為在各學科中做到邏輯學的“學科融合、隨課滲透”奠定扎實基礎。
高等師范院校、中小學校需要大量的邏輯學教師,有關部門要制定相關政策,鼓勵具有邏輯學專業博士及以上學歷人員到師范院校擔任邏輯學專業教師,從事基礎教育邏輯教育教學研究工作。如有必要,還可以專門招收邏輯教育博士、碩士研究生,有針對性地為師范院校培養邏輯學專業教師。要鼓勵邏輯學專業碩士及以上學歷人員到中小學擔任一線邏輯學教學及研究工作,努力加大基礎教育邏輯教育教學師資及研究人員的培養力度。
有關部門可以組織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特別是師范院校邏輯專業教師,對現有的中小學邏輯專業教師和其他學科的教師,采取分類(邏輯類、語文和數學類以及其他學科類)、分期分批培訓的方式,對中小學教師普遍進行一次邏輯知識和技能培訓,并利用工作室研討、教研活動、專題討論、集體備課等活動,把教師的目光來一次邏輯的聚焦,進而長期地推廣下去。
其次,在普通高等學校招生考試、成人高等學校招生考試、初中學業水平考試以及小學畢業考試等各級各類考試中,加大邏輯學知識和邏輯綜合運用的題目內容的分量,讓全社會形成重邏輯、重理性、講邏輯、講道理的社會風尚。
最后,要發揮集體力量,組織積極性高、經驗豐富、致力于基礎教育邏輯教育教學的專家學者,包括中小學一線教師,把教學設計、教學方法、教學經驗等教學研究成果,按照學科的不同在期刊、出版社刊登、出版,讓廣大中小學教師有機會學習、消化,并結合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把中小學邏輯教育教學工作深入、持久地開展下去,把邏輯教育教學的不斷深化形成常態。
記者:那么,我國中小學邏輯教育教學工作進展情況如何,中國邏輯學會等組織在這些方面做了哪些努力?
林勝強:當前,我國中小學邏輯教育教學工作已經開始受到各級教育部門、科研院所,特別是高等師范院校和一些中小學校的重視,教育行政部門也組織了一批專家團隊,對邏輯學專業課程的開設、各具體學科新課程標準相關內容的制定、實施等,舉步維艱地開展了一些探索性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第一,最難能可貴的就是前面提到的,中小學的課程設置和新課程標準中,高中階段開設《邏輯與思維》選擇性必修課正在試點,并逐漸向全國推廣。
為了開設好這門課程,有關方面將組織政治課教研員或教師的培訓工作(遼寧、海南等地已經進行政治課教研員培訓)。不少學科將邏輯推理、邏輯思維能力作為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內容,并逐漸得到認同和落實。
第二,近年來,一批國內自己培養的邏輯學專業博士及以上學歷人員,不斷充實到大專院校,特別是師范院校中,使師范院校的邏輯學教師隊伍逐年壯大。
這就使得師范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及其他各專業,更有條件開設邏輯學專業課程或邏輯與批判性思維的選修課程。與此同時,每一屆畢業的具有一定邏輯專業知識的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的本科生(也包括部分碩士研究生乃至少數博士研究生),以及其他各學科專業的本科生(包括部分碩士研究生乃至少數博士研究生)不斷充實到中小學校,為邏輯學教育教學及研究注入新的活力。
第三,中小學邏輯教育教學研究方面, 2017年,中國邏輯學會積極為邏輯教育學者提供良好的交流平臺,組織和推動中小學邏輯教育教學研究工作,多次在北京、江蘇、山東、河北、四川、廣東等省市的中小學校開展全國基礎教育邏輯與批判性思維學術研討,對部分中小學教師進行邏輯教育教學培訓。教育部高等學校文化素質教育指導委員會也設立了批判性思維與創新教育分指導委員會(籌),結合中小學邏輯與批判性思維教育教學實踐開展了一些研究和指導工作。
圖書和雜志方面,有關基礎教育的書籍發揮了主力軍作用,發表了不少研究成果。值得一提的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近年已經出版或即將出版的一系列中外相關著作(包括《批判性思維與基礎教育課程教學叢書》),在中小學教師中產生了較大的影響。教育部高等學校文化素質教育指導委員會創辦的電子會刊《批判性思維與創新教育通訊》,已開辦近60期,刊發中小學邏輯與批判性思維教育教學的研究論文或教育教學經驗分享,受到部分中小學教師的喜愛。
2020年至今,中國邏輯學會和四川師范大學已共同舉辦兩屆全國中小學邏輯教育教學研討會,對中小學邏輯教育教學進行了專題研討。有專家認為,這兩次會議在中小學邏輯教育及研究的進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
2022年/第55期∣2022/6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