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文爾雅的蔡衛星先生給人的感覺更像是一位學者而非畫家,但其實出生于五十年代的他不僅與同齡人一樣經歷了時代的巨變,而且在跌宕起伏的人生中他對藝術契而不舍的追求、不斷的變化超越,也讓人感覺到了他內在的力量。
蔡衛星:1957年生于江西南昌,祖籍湖南益陽。河南大學美術專業畢業。河南省美協會員、鄭州市美協理事。
主要參展經歷:
1991年油畫作品入選全國油畫年展。
1992年油畫作品獲省第二屆油畫展三等獎。
1993年油畫作品參加深圳“博雅”全國油畫大賽獲優秀獎。
1994年油畫作品《草原風情》獲省第6屆美展優秀獎。
1997年國畫作品參加臺灣海峽書畫名家。
2001年油畫作品《晨暉》入選中國美協舉辦的全國油畫大展。
2005年 作品參加中國電影百年全國書畫大展優秀獎。
2006年作品參加中國瀚海春季大型藝術品拍賣會。(雅昌藝術網)
2007年國畫作品《草原情》入選中國美協舉辦的內蒙古自治區成立60周年國畫作品提名展。
2010年國畫作品《和諧圣地》由中央電視臺主辦的《我們的節日﹒春節》全國書畫大賽獲銅獎。
2011年國畫作品《礦工》入選中國美協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的全國四條屛書畫展。
發表作品有:《蔡衛星畫集》《美術》2007年第1期,《美術報》2006年6月12日.第188期,《美術觀察》2005年第5期,2012年12期 《美術》2007年第12期 《中國油畫》1999年第1期。
蔡衛星走上藝途,一直都以“變”為主線,藝術的變化又與他生活環境的變化密不可分。1968年在南昌航空大學教書的父母被迫離開大學講臺,到江西分宜縣農村接受工農兵的“再教育”,剛上小學四年級的蔡衛星隨父母下放江西農村。在鄉下,文化生活貧乏,而他卻在繪畫中找到了樂趣。五年后,父母調至鄭州任教,他才隨著來到鄭州。機緣巧合的是,一位鄰居在繪畫上頗有造詣,他發現蔡衛星對繪畫的喜愛,無私地教授他。在這位老師的指導下,蔡衛星開始畫速寫、畫素描。一年多后,當蔡衛星高中畢業作為“知青”到臨潁農村插隊落戶時,已畫得像模像樣。
1978年,武漢軍區某部來臨潁征兵,能寫善畫的他引起了部隊的注意,時年21歲的他得以到部隊當了一名放映員。除了放電影,他業余時常也畫些畫,多是反映部隊里戰士生活、工作、學習等的生活瞬間,這些畫得到了部隊官兵的喜愛。同時他還創作了一些油畫,有的居然還得了獎。由此他對自己的繪畫水平有了信心。
經過部隊四年的歷練,1982年,蔡衛星轉業到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高校濃郁的學術氛圍,激發起他進一步深造的強烈欲望。1985年,經過精心準備的他考入河南大學藝術系,主攻油畫,在著名藝術教育家王威、丁中一、袁汝波等指導下,接受了系統正規的學習,藝術理論和藝術創作水平產生了質的飛躍。
河南大學畢業后,蔡衛星回到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工作之余,他繼續畫畫,在繪畫過程中越來越感受到深入中生活的重要性。1990年暑假,河南省高校攝影學會組織會員到甘南采風,同樣熱愛攝影的他作為鄭州航院的代表隨隊出發,深入甘南西藏,拍了一批照片。藏民獨具特色的習俗、色彩艷麗的服飾、漂亮精巧的首飾,本身就是一幅幅美麗的圖畫。他的創作的熱情一下被點燃了,在攝影之外,他畫了大量速寫、素描。從西藏采風歸來,他又畫了多幅反映藏民生活的油畫。
第二年八月,意猶未盡的他又隨河南省美協采風團西北寫生。他們一路沿著青藏公路,經格爾木、唐古拉、日喀則,最后到達拉薩。一望無際的草原、晶瑩圣潔的雪山,肅穆莊嚴的寺廟,隨風飄動的經幡,質樸堅毅的人民……無一不深深吸引、震撼著蔡衛星,用畫筆表達的欲望也越來越強烈。四十天時間,他忍受著高原反應,創作了一大批油畫作品。這兩次外出寫生,不僅開闊了他的眼界,提升了技法,而且使他的藝術更加關注生活、關注人生,創作的作品也屢次在各級重要美展中獲獎,引起了同行的關注。
在高校任教衣食無憂,又得到了業界的關注,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可能就是按部就班地畫下去了。然而,對他來說,走出去汲取新的營養的想法越來越強烈。1994年他毅然向單位遞交了停薪留職的報告,自費到俄羅斯蘇立科夫美院這一世界著名的藝術殿堂做訪問學者。在這里他專心研究“巡回展覽畫派”成員蘇立科夫、列賓、希什金、列維坦等著名畫家的繪畫藝術。從畫家所紀錄的經驗中,從畫家們那嚴密完整的構圖、精深雄厚的素描關系與清新感人的色彩中,他感受到畫家對偉大的俄羅斯的勞動者們的深情厚誼。
在所有“巡回展覽畫派”成員中,他受到列賓繪畫的影響最大。列賓的畫大多數反映了前蘇聯的現實生活,例如:《伏爾加河上的纖夫》。前蘇聯解體以后,西方藝術對俄羅斯的藝術影響很大,抽象派、印象派、立體主義等各種藝術流派在俄羅斯均有不同程度的影響。這種多元的藝術氛圍極大地開拓了他的眼界和思維。
1995年8月,他回到祖國,開始以畫油畫為主。后來,為了與藝術界朋友交流的方便,他對畫國的用功益勤。他坦言,從油畫創作轉向國畫創作,需要一個適應過程。首先要加深對國畫的理解。為此,他研究前人的作品,特別是齊白石、潘天壽、徐悲鴻的作品,這其中,他對徐悲鴻的作品讀得最多,因為徐悲鴻作為曾留學法國的畫家,是現當代中國將中西繪畫技法結合得比較好的一位,中國人物畫自徐悲鴻以后,講究結構、比例也更加科學,人物畫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
此外,他對徐悲鴻弟子、現代卓越的畫家蔣兆和的作品也進行了借鑒。他認為,蔣兆和是將西畫的素描關系、色彩關系與傳統中國畫的水墨人物技法結合的典范,他創造性地拓展了中國水墨人物畫的技巧,其造型之精謹,表現人物內心世界之深刻,都是常人無法企及的。尤其是蔣兆和的代表作《流民圖》,蔡衛星一遍遍地看,一遍遍地琢磨,從中汲取了大量的營養。蔡衛星現在所作的國畫人物,臉部大多用素描關系,講究結構與比例、透視,而在服飾方面,多寫意,講究色彩與筆墨關系,臉部的精謹與服飾的寫意形成對比,更好地表現出了中國畫的韻味。
欣賞過蔡衛星畫的人都說,他的畫有生活有意境,看著讓人舒服。這舒服,來源于畫家內心的真誠和畫面的和諧。他真心地熱愛那草原的風景、那里堅強質樸的人民。他的畫有一種和諧的美:畫中人物與生存環境的和諧、色彩的和諧、各種比例關系的和諧。尤其是他畫的藏民系列的作品。如其中的《草原牧歌》,遼闊的草原、成群的吃草的羊兒、牧羊的美麗少女目視遠方,恬淡、安然,這是一種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妙畫卷。而其中透露的生活情趣,也讓觀眾受到感動。畫面本身的和諧,畫畫的人內心的愉悅,自然能引起觀眾的心靈共鳴,讓人感受到美的存在!
藝術扎根于生活,是蔡衛星先生從藝以來一直踐行的創作理念。而廣泛交流,不斷地學習、開拓,是他的藝術不斷變化提高的原因。
(文/大 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