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流浪地球》后久久無法平靜,直到現在都沒“消化完”……盡管之前已被無數真假難辨的評論洗禮,做好了充足心理準備,但真正欣賞過正片后,那種震顫還是超過了我的預期。
很開心,很興奮,今天我們能擁有如此出色的國產科幻電影了。
從情感出發,我愿意給《流浪地球》滿分,即便從理性出發,我對該片的評價也不會低——21世紀以來,尤其是“國產商業大片”時代開啟后,“科幻片”仿佛是一個電影創作者們諱莫如深的禁區,偶爾有人進入往往只會落得一個暴死的結局。
這一切,會在《流浪地球》之后改寫:它并不是一個功成名就的里程碑,而是一聲高歌猛進的沖鋒號,這才是我眼中所謂的“中國科幻電影元年”的真正意義。
【友情提示:下文會有劇透。】
“科幻迷”是一個很特殊的群體,越發達的國家地區科幻迷數量越大;針對“科幻電影”,科幻迷的審美標準和欣賞眼光,與普通觀眾也不太一樣。一部高成本的、有收益需求的商業科幻片,不可能只拍給科幻迷看,這中間怎樣進行“平衡”相當困難。
——說上面這段話,是因為目前針對《流浪地球》相當大一部分非議來源于有一定基礎的科幻迷和劉慈欣的原著粉,他們要么不滿電影對小說的“胡亂”改編,要么不滿影片中的設定太過兒戲,BUG一堆。
就比如原著中在開始“流浪地球”計劃前,存在著“地球逃生派”和“飛船逃生派”之爭,如果電影里能保留,影片邏輯性上會更通順;又比如行星助推發動機的設計,影片中沒有任何進一步的解釋說明,仿佛其按計劃順利運行理所當然,這對于嚴謹的觀眾來說幾乎不可原諒……
毛病的確存在,否定也沒用——但是啊,文學(小說)和電影(影像)本來就屬兩種截然不同的藝術表現形式(通常來說電影更為通俗),改編難免會為了“戲劇性”而犧牲掉一部分邏輯性和完整性。
事實上,劉慈欣本人就很滿意《流浪地球》的改編,影片集中描繪了幾個關鍵段落,取舍有度,在模糊處理的同時也沒忘了最基本的東西。
科幻片≠科教片,它首先應該是一種藝術創作,“科學”是其最重要的創作載體和元素。“小破球”能做到讓多數觀眾和科幻影迷滿意、叫好,它的改編和平衡就是成功的。
再退一步講,相比起“科學嚴謹”,科幻片更應該包含的是“科普”——我自認為我不算一個科幻迷,讀書時學的那些物理、天體知識早還給老師了,這些年閱讀欣賞科幻作品也只停留在看熱鬧的層面上,如果《流浪地球》真像一些人希望的那樣做得一絲不茍,嚴謹性十足,怕是會勸退一大批像我這樣的普通觀眾,最后成為小眾狂歡的賠錢貨。
影片現在的“表現程度”恰到好處,反正我看完電影回來后就饒有興致地看了一番木星引力、引力彈弓、洛希極限什么的……
相對而言,《流浪地球》的視覺特效部分爭議最少,即便認為其“距離世界頂尖視效還有很大差距”的人,大多也會認可本片。
我琢磨著,這就和化妝是一個道理:“小破球”一來底子不算太漂亮,二來也沒錢隨便買各種高檔化妝品,可她懂裝扮,能夠突出自己的優點,盡量隱蔽自己的缺陷,原本5分的顏值硬是被化出了近8分的美貌。
影片特效把好鋼用到了刀刃上——仔細想想,里面讓人感到震撼的畫面場景,大多以靜態或者半動態的遠景場面、宏觀環境描繪為主,像是被冰封的地表、布滿推進器的球面、木星牽引地球等等,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但是,影片中道具細節和微觀展示的特效部分要少許多……沒辦法啊,看太仔細就露餡/破相了。
話雖如此,《流浪地球》依然竭盡全力,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把微觀部分做到了可信或者有趣,而這也是我最愛“小破球”的原因,沒有之一。
影片中我最喜歡的一場戲,是開篇不久劉啟帶著韓朵朵逃課去黑市“租”防護服的經歷——這部分展現了北京地下城市的市井百態,雖是驚鴻一瞥(漏洞也不少),卻讓我倍感興奮,如果篇幅能再放長一些,細節方面更逼真完善一些,完全可以做出獨屬于中華文化語言體系下的“賽博朋克”畫卷。
這種生活化的微觀細節并不一定依賴于技術,同時也在于是否能夠沁入人心。
在我看來,榴蓮味的蚯蚓干、韓子昂賄賂獄警的VR裝備(我珍藏了50年的“妹子”)、刷老手機聽《海草舞》,還有足夠洗腦的“北京市交通第三區提醒您
道路千萬條 安全第一條 開車不規范 親人兩行淚”……這些才是讓“小破球”從太空走進人間的味道。
人都是有感情的,更是有私心的。作為國產科幻片,《流浪地球》撓準了許多國人的“癢癢肉”,最明顯的是——咱們也開始毀自個兒地標了,北京的“大褲衩”,上海的東方明珠和2044奧運大廈(嗯?),主角一行人的路線從北京到濟寧,再到上海轉杭州,途中還打算經過嘉興避難所(京杭大運河既視感~),我作為一個生活工作在長三角地區的浙江人,更是多了一份別樣的親切感……
所以,僅從硬件方面來說,《流浪地球》就是精致、優良、討喜的佳作。
再說影片軟件方面的內核,個人同樣十分欣賞——像這類擁有災難主題的科幻電影,總是逃不過天生自帶的“英雄情結”,我們無法看到所有人的奮力拼殺,更愿意相信幾個人、一支小隊拯救世界的浪漫,好萊塢也不知宣揚過多少次“天佑美國、美佑世界”了……
放在《流浪地球》中,成分復雜的CN171-11救援隊妥妥的救世主啊!中國人力挽狂瀾的時候到了!可影片并未供奉這樣單純的熱血,或者說在這腔熱血之余,還有許多冷靜和廣闊視野。
誠然,劉培強是英雄,CN171-11救援隊是英雄,但他們并不是“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唯一,而是千萬個“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中的一份子。
劉培強在進入空間站主控室前,發現還有其他人在爆破艙門,也和自己一樣在對抗moss的“叛逃”;沒有戰友的犧牲,劉培強甚至都進不了主控室;重啟發動機采用了“飽和式救援”,把火石送到蘇拉維希的并不是CN171-11救援隊;“點燃木星孤注一擲”是早已被科學家遺棄的方案,地面上的人沒有任何官方指導,可在劉啟他們成功的時候,另外兩座發動機幾乎同時燃起了5000公里高的火焰……
歷史,從來都不是幾個人的單打獨斗,而是無數個偶然匯聚而成的某個必然,這里有說漢語、英語、俄語、日語、韓語、法語等所有語言的英雄。榮譽并不專屬于中國人,榮譽屬于全人類。
這便是《流浪地球》的大氣(刻意煽情和尷尬煽情的問題可以選擇性包容)。
影片的演繹方式、視效呈現以及敘事套路,都有著好萊塢電影的痕跡(畢竟規則是人家慢慢淌出來的),可對“家”的牽掛、對故土的眷戀,卻是中國科幻獨有的特征。
猶記得《三體》中,“地球三體組織(ETO)”中有降臨派和拯救派兩大派別,但我最感興趣的,卻是后期出現的幸存派——他們希望未來自己的子孫能幸存下去,這一派別里東方人(特別是中國人)居多。盡管這一設定很快淡出了讀者視線,可中國人那種對家園、對親情、對血脈延續的執著,還是側面體現了出來。
《三體》如此,《流浪地球》亦如此。
帶著整顆地球逃跑的“流浪地球計劃”可以輕易放棄,讓領航空間站攜帶人類文明逃離的“火種計劃”說不定才是真正目的……可影片里劉家人不同意,我們連“小破球”都不舍得拋棄掉,更何況是千萬萬的家人呢?——這種理念差異,讓《流浪地球》有了自己的精神語言。
科幻片講的其實還是大家熟悉的故事。《流浪地球》原作者及電影監制劉慈欣接受采訪時說:
“人家問我說你的小說怎么才算成功,我說‘只要有一個人看了我的小說,在夜路上做了件從沒做過的事,就是抬頭看了看星空,這就算成功了。’中國的科幻電影,未來最大意義就在于它拓展我們的眼界,它讓我們的生活從中國人這一畝三分地里走出來,讓我們看得更遠,讓我們在沒有經歷過的時間,沒有經歷過的空間,去拓展我們的人生體驗。”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當影片結尾《觀滄海》響起的時候,“科幻”作品又多了一層不一樣的底色,我們歷史神話里有女媧、夸父、精衛、大禹、愚公……我們的未來會有誰呢?
感謝決死一擊的導演郭帆,感謝兢兢業業的作者大劉,感謝帶資進組的救星吳京,感謝為這部電影付出過的每一個人,《流浪地球》并不完美,甚至不夠優秀,但它會是國產科幻的一個新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