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眾看電影,首先考慮的零食就是爆米花,其次才會考慮其他食品。
制作簡單、成本相對低廉、利潤相對較高這些因素,讓大部分影院把爆米花和可樂套餐作為主推零食產品,大中小份的套餐價格一般為35、30、25元左右。某影院的一位清潔工人告訴記者,由于兩場電影之間的清場時間非常短,有時只有2、3分鐘時間,所以影廳一般會阻止觀眾外帶零食。“爆米花的好處是清潔起來比較容易,哪怕是撒在地上或者座位上,也能很快掃干凈。”
在爆米花、可樂等食物賣品走俏的同時,電影衍生品的“遇冷”特別引人注目。記者走訪滬上十多家電影院后發現,只有一兩家影城有電影衍生品柜臺,而且大多觀眾對電影衍生品并不十分“感冒”。在新天地UME影城的電影衍生品柜臺前,半小時內都沒有人來詢問或者購買。UME影城的銷售工作人員也證實了記者的觀察:“像喜羊羊、熊出沒的玩偶等,在影片上映時銷量是平時的一倍多,其他的產品賣得很一般。”據悉,影片下檔后,這些沒有銷售出去的電影衍生品只好作為會員積分兌換禮品。
在好萊塢,衍生品收入能占到影片總收入的7成,遠高于電影票房。記者曾在好萊塢環球影城內看到專門的電影衍生品商店,其中《變形金剛》系列、《超人》系列、《小黃人》系列、《怪物大學》系列,以及迪士尼的各類動畫片衍生品都極受影迷歡迎。這些商品的品種并不局限于毛絨玩具,還有服飾、箱包、糖果、U盤、文具、擺件等,價格一般在10至30美元不等,和10美元左右的電影票比起來,也并不算貴。
旅日華人唐辛子透露,其實電影衍生品文化是需要慢慢培養的,例如日本電影院更可觀的收入來自電影服裝和道具,其中甚至包括演員在劇中穿的衣服,一件起碼好幾萬日元,不少粉絲為此一擲千金。
和好萊塢與日本相比,國內電影產業市場產業鏈還沒有完善,國產電影收入近95%都是來自票房和植入廣告,衍生品收入比較微薄。大部分國產電影并沒有好萊塢大片那些膾炙人口的人物形象,因而除了國產動畫片之外,國產電影很少有衍生品出售。偶爾有些影片,如《讓子彈飛》當時上映時,曾有麻匪面具、筆記本等衍生品出售,但因為貨源少、賣得又貴,倒讓網上的那些便宜的仿制品火了一把。UME是滬上少數幾家出售電影衍生品的影院,影院唐珠美經理告訴記者,內陸的衍生品進貨渠道很有限,他們出售的衍生品不少都是從香港直接進貨的。來源:互聯網
2014年03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