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結構的不斷調整優化,經濟增長方式也在發生深刻變化,區域一體化高質量發展將會成為大趨勢。
從我國四大經濟板塊來看,已經初步形成了東部引領、中部追趕、西部提升、東北振興的發展格局。
其中,隨著經濟的梯度轉移,中部地區將率先承接過剩產業,再加上中部地區自身在資源、人口、勞動力以及創新方面的優勢,加速推動了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
中部地區主要包括湖北、安徽、湖南、河南、江西、山西等六省,從地理格局上看,發揮著承東啟西、連貫南北的橋梁紐帶作用。
中部地區總面積約103萬平方公里,常住人口達到3.6億,分別占全國11%、26%。2021年中部六省實現GDP總量超過了25萬億元,占全國的GDP比重接近25%。
可以看出,中部地區無論是面積、人口、經濟在我國區域發展格局之中具有重要地位,是推動我國經濟實現動能轉換的中堅力量。
根據中部各省發展規劃以及區域大格局來看,未來我國中部地區將會建成2個主中心城市、4個副中心城市,其中1個城市建成超大城市。
通過形成以主中心為引領,副中心帶動,大中城市為支撐的“弓形”發展格局(詳見上圖)。下面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都有哪些城市入圍吧。
武漢市
為何引領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的主中心城市是武漢和鄭州呢?首先從省域綜合經濟實力上看,以2021年為例,湖北省實現GDP為50012.9億元,人均GDP為86598元,總量位居中部第2位、人均第1位。
河南省實現GDP為58887.41億元,人均GDP為59263元,總量、人均分別位居中部第1位,人均第6位。
從省域綜合經濟實力上看,湖北、河南位居中部前三位,GDP總量在全國也是前十強的存在。
從城市主要數據上看,武漢市常住人口1245萬,城區人口為995萬,2021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為17716.76億元,人均GDP14.23萬元;鄭州市常住人口1260萬,城區人口534萬,2021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2591.02億元,人均GDP為10萬元。
可以看出,武漢市無論是城市規模、還是城市經濟實力在中部地區穩居第一位,在2021年全國公布的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名單之中,僅以5萬人的微弱差距與超大城市(城區人口1000萬以上)“失之交臂”,但根據預測目前武漢已經建成中部唯一一個超大城市。
鄭州
鄭州市在城市常住人口、經濟總量、城區規模方面均有較強的優勢,綜合經濟實力居中部地區前三位。
此外,也受到來自湖南省長沙市競爭,目前長沙在地區生產總值、人均GDP、城市總人口等方面實力與鄭州“旗鼓相當”,甚至是微弱領先。
其他中部城市目前與上述3個省會城市依然存在一定差距,不過未來新興科技城市—合肥實力也不容小覷。
從城市定位上看,相比城市綜合實力、發展腹地、省域實力來說,城市定位非常重要,特別是從國家層面顯得尤為突出。
目前在我國9個國家中心城市之中,武漢、鄭州是中部地區僅有2個國家中心城市。
盡管中部地區長沙、合肥也在積極爭創國家中心城市,但至少從當前城市定位來說,中部地區2個主中心城市非武漢、鄭州莫屬。
長沙
從中部地區發展的格局角度看,未來長沙、合肥、南昌、太原4個省會城市將成為推動中部地區發展的副中心城市。
當然,從各城市定位角度分析,上述4個城市均為所在省的中心城市,也是中部地區重要的區域中心城市,但從引領中部六省區域發展來說,只能成為是副中心城市。
另外,盡管安徽整省加入了長三角經濟圈,實現蘇浙滬皖一體化發展,但從經濟劃分上看目前依然是中部地區。
合肥
從經濟上看,長沙、合肥GDP總量已經超過萬億元,其中長沙市GDP達到了13270.7億元,人均GDP為13.2萬元,合肥市GDP達到了11412.8億元,人均GDP為12.18萬元。這兩個城市在中部地區綜合實力和競爭力較強,即便是武漢市也能感受到“被追趕”到壓力。
在上述4個副中心城市之中,南昌、太原整體經濟實力稍弱,2021年南昌實現GDP為6650.53億元,人均GDP為10.63萬元,太原市實現GDP為5121.61億元,人均GDP為9.6萬元。目前這2個城市暫未進入“萬億城市俱樂部”,未來5年將奮力向萬億城市沖刺。
南昌
根據湖南、安徽、江西、山西4省規劃,長沙將與株洲、湘潭“捆綁”爭創國家中心城市;
合肥將做大做強合肥都市圈,爭創國家中心城市,1-2年之內將建成特大城市(城區人口500萬—1000萬);
南昌將持續推動強省會戰略,支持建設大南昌都市圈,努力打造特大城市;
太原也將提升省會首位度,支持建設太原現代化都市圈,朝著萬億城市邁進。
太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