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中毛澤東登上婁山關遠望,只見蒼山如海,殘陽如血,在鏗鏘的音樂聲中豪情滿懷,《憶秦娥·婁山關》已是呼之欲出。而朱德則倍感沉痛:“一顆九響棒棒的小子彈,就打掉了我們一個參謀長!”朱德說的是紅三軍團參謀長鄧萍。27日黃昏,鄧萍在親臨遵義城下用望遠鏡觀察地形時,遭到城上的黔軍冷槍狙擊而犧牲,年僅27歲。打中鄧萍的是一種德國造九響毛瑟步槍,俗稱“九響棒棒”,當時西南地區的軍閥部隊裝備較多。鄧萍是彭德懷發動平江起義時八位主要助手(即張榮生、黃純一、黃公略、李力、李光、李燦、賀國中、鄧萍)中的唯一幸存者,和彭德懷感情很深。當彭德懷從電話中得知鄧萍犧牲時,當即就抑制不住情緒地罵道:“你們都給我往最前線上吧,你們都去死吧!”
事隔31年,廬山落難后的彭德懷被貶往西南擔任三線建設副總指揮。他專程來到遵義舊戰場,在鄧萍犧牲的地方默默悼念了昔日的親密戰友。影片中毛澤東知道鄧萍犧牲的消息后,也難過地說:“可惜了,一個多好的同志啊!”鄧萍為人剛直敢言,當年因不同意毛澤東的軍事部署,當面與其爭論,給毛澤東留下了深刻印象。話說彭德懷的部下中有不少人都有這股抗上的硬勁,像黃克誠、彭雪楓、張愛萍、鐘偉等,多少怕是受了老首長的熏陶吧。
紅軍各軍團密切配合,在5天之內連下桐梓、婁山關、遵義城,擊潰、殲滅黔軍和中央軍2個師又8個團,斃傷敵2400余人,俘敵3000人,并繳獲了大批物資裝備。這是紅軍長征以來奪取的最大的一次勝利,一掃湘江血戰以來的頹勢,不但沉重打擊了國民黨軍的囂張氣焰,也使全軍上下重新恢復了自信。影片中毛澤東就高興地說:“快兩年了,想打個勝仗都快想瘋嘍!”不過,二渡赤水一路轉戰令紅軍也付出了很大的代價。以攻堅打得最艱苦的紅三軍團為例,據彭德懷、楊尚昆在戰后向中革軍委的報告中稱:“三軍團在婁山關、石子鋪、遵義城及28日老鴉山諸戰役中減員很多,需要大量補充方能維持四個團。現十團、十一團每連只能編四個班,十三團可維持原編制,但每連亦只有50~60人,十二團每連尚編五班,各團部及軍團參謀處損失慘重,望軍委即刻補充,以便繼續戰斗。”紅三軍團經過扎西整編還不到20天,充實齊整沒多久的建制又變成如此殘破,可見這一階段行軍作戰的減員之大。
蔣介石對追剿軍在遵義大敗極為惱火,打電報給薛岳,大罵這是“國軍追擊以來的奇恥大辱!”3月2日,蔣介石由漢口飛往重慶,親自策劃新的圍攻。通過審問抓到的紅軍俘虜得知,毛澤東已經重新回到了紅軍領導崗位,這讓蔣介石又驚又懼。他發出了親筆信函和公開命令,嚴令駐川黔各軍不得擅自進退,改取穩扎穩打之勢。對于去向未定、行動飄忽的紅軍,蔣介石又拿出了第五次圍剿時的老辦法,堡壘推進和重點進攻相結合,勤修碉堡,先立于不敗之地,步步壓縮紅軍的機動空間,最后予以包圍殲滅。為給部隊打氣,他在發給各軍的電報中稱:“殘匪西竄是我軍圍殲的唯一良機,如再不能剿滅,則再無革命軍人之資格!”
影片中在二渡赤水之后,毛澤東、周恩來等人一直致力于將滇軍東調,使得云南大門敞開,中央紅軍乘勢進軍云南,北渡金沙江入川與紅四方面軍會合。因此,才三渡赤水,擺出再次準備北渡長江的架勢,積極調動迷惑敵人。這段描寫與真實的歷史差距頗大,也說明了影片在編劇構思上還囿于了固有的歷史敘述方式。
在取得了遵義大捷的情況下,紅軍領導集體并沒有像影片中那樣還一心想著入云南,而是要就地開辟以遵義為中心的川黔滇邊根據地,“赤化全貴州”。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在重擊了王家烈黔軍主力和吳奇偉縱隊之后,還要再打幾個勝仗,吃掉或重創敵軍主力一部,從而粉碎敵人的圍剿,為建立根據地贏得時間。因此,馬上就面臨了要打哪股敵人的問題。當時湘軍主力還在東邊的湘黔邊境,北邊是川軍郭勛祺部3個旅,王家烈剩下的黔軍2個旅擺在遵義西南的打鼓新場一線,中央軍吳奇偉縱隊殘部位于烏江南岸,中央軍周渾元縱隊已進至遵義西側的魯班場一線。群敵之中,毛澤東力主打中央軍周渾元縱隊,如能成功,薛岳的主力就被打垮了,一時半會再難組織起進攻。而其余的川滇黔軍閥,為保存實力都不會積極主動與紅軍作戰,敵人的圍剿就等于打破了。
毛澤東的意見得到了政治局擴大會議的通過。如影片中王稼祥唯一一句臺詞所提議的那樣,出于加強和統一作戰的需要,中革軍委為殲擊中央軍周渾元縱隊而特設了前敵司令部,以朱德為前敵司令員,毛澤東為前敵政治委員。這樣,前敵司令部成為了實際上的全軍指揮機構。而在朱、毛之間,更以毛澤東的意見為主要決斷。當初在遵義會議上,被黨內委托在軍事上下最后決心的負責人是周恩來,毛澤東是“周恩來同志指揮上的幫助者”。而前敵司令部設立以后,毛澤東的權力得到擴大,向全軍統帥的位置更邁進了一步。
然而毛澤東是何等樣人,不屈不撓地爭取勝利是他的特點。當晚他就去找了周恩來,再次陳述了自己的意見,以做最后的爭取。也巧,周恩來剛得到了情報,說黔軍和滇軍一部已向打鼓新場增援,形勢轉向不利,便支持了毛澤東。于是,第二天重新開會,周恩來以最高軍事負責者的身份說服了大家,取消了進攻打鼓新場的計劃,毛澤東也恢復了職務。
毛澤東后來曾經說過,自己40多歲之前肝火旺,總以為真理在手,對別人針鋒相對,不依不饒。這次差點失去來之不易的權力又是一個大教訓。經過反思后,毛澤東有意地抑制了自己性格上的弱點,改進了領導方式,更能聽得進意見,對同志也更加耐心。由此,毛澤東的領導藝術日臻成熟,一步步邁向眾望所歸,終于成為了全黨的領袖。從遵義會議后到50年代中期的20年間,是他一生中的黃金時期,確實不愧為天才領袖、英雄豪杰。
關注公眾號沈聽雪之江東子弟,欣賞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