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子女有贍養扶助父母的義務。這不僅是我國幾千年的傳統,還是憲法里的明文規定。
但是現實中,并不是所有的子女,都需要對自己父母盡贍養扶助的義務。比如,在八九十年代,有大量嬰兒出生后被遺棄,被販賣,被送養,那么這些嬰兒長大成人之后,因為有一些人混的不錯,出人頭地,非富即貴,就很容易遭遇來自親生家庭的無端騷擾甚至是敲詐勒索。
今天這個贍養糾紛,源于一個生活富足的家庭,唯一的孩子是從小被抱養來的。這幾年,年邁的養母養父先后離世,養父在彌留之際將所有家庭資產落到養女名下,但還是放心不下,因為家人都不在了,希望幫養女找到她的生父母,也算給養女一個心理寄托。于是生父委托調查機構去幫養女尋根。但是養父至死也沒想到,自己一片好心,反而給養女帶來后續源源不斷的麻煩。
在千里之外的養女出生地,這件事迅速掀起波瀾,一聽說有外省富家女前來認親,在確定了送養的具體地點和年月日之后,先后有七個家庭跳出來要和養女相認,一片吵吵嚷嚷之后,還互相大打出手,搞得來客非常頭痛。
當然,來調查的人不是吃干飯的,這事兒最終還是免不了塵埃落定。調查公司通過親子鑒定,確定了養女的親生家庭,成功把其他六家打退。
生父生母看著鑒定報告,雙手發抖,痛哭流涕,他們說自己家五個孩子,四女一男,這是自己的第四個女兒,因為當年家境貧寒,負擔不起這么多孩子吃飯,為了讓小女兒不至于餓死,所以在她出生后,就直接找了戶好心人家送養了。
生父生母說,既然孩子的養父養母已經過世,自己就成了女兒在世的唯一親人,那么女兒就應該回歸自己的親生家庭。
于是生父生母就自行主張,大張旗鼓的開始計劃張羅,希望能通過法律上或者民間的儀式,正式通知十里八村的,讓女兒認祖歸宗。
但是生父母家庭的高調做派,讓這邊低調的養父母家庭很是反感,包括女兒也不認同。女兒原來只是想知道自己的出生地,親生父母長什么模樣,可是沒想到事情會發展到這么麻煩,所以女兒對此回應了三點意見。
第一,養育之恩遠大于生育之恩,如今養父養母過世時間不長,尸骨未寒,自己大張旗鼓的回去認親不合時宜;
第二,自己出生當天就被送走,生父母沒有養過自己一天,幾十年來也未曾探望過自己,如今見面未免尷尬,不如不見;
第三,生父母如今雖然家庭情況一般,但是兩位老人身體健康,尚有勞動能力,衣食不缺,生活完全過得去,沒有認親的必要。
女兒回應的這三點就等于一口回絕,給生父母當頭潑了一盆冷水。但是生父母不死心,還是希望走法律途徑,讓自己女兒回歸家庭。
那么這種訴求能夠達成嗎?
趙律師來給大家具體分析下這個案子。
親生父母想起訴女兒回歸家庭,法律上不存在這個起訴理由,所以需要其他起訴理由,唯一靠譜的理由,就是贍養糾紛,因為女兒不愿贍養自己,所以起訴女兒,要求對自己盡贍養義務。
那么二老的訴求能被法院支持嗎?
結合現在的事實和證據來看,不可能。
原因有三。
第一,當年女兒出生當天就被送養,兩邊的親朋好友一清二楚,脅迫和拐賣都不存在,送養事實無法被推翻;
第二,女兒在養父母的家庭里已經生活三十多年,養父母對女兒盡到了全部的撫養義務。那么從法律上講,一旦孩子被養父母撫養了,長大成人后,孩子就對養父母有贍養義務,對生父母則沒有贍養義務。
這是為什么?
首先,從情理上講,養育之恩遠遠大于生育之恩。
其次,從法律上來講,民法典有規定,自收養關系成立之日起,養子女與生父母以及其他近親屬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因收養關系的成立而消除。
這規定用通俗的話來解釋,就是你無論有什么理由,一旦把自己生的孩子送出去,被別的家庭收養了,那么將來一旦老了爬不動,你就不要再指望這個被送養的孩子了,用簡單的一個詞來形容你們之間的關系,就是——恩斷義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