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奏鳴曲》,聽名字感覺是個輕快甜美的文藝片,其實這個電影談論的是沉重的話題——原生家庭帶給孩子造成的心理創傷,如果不能及早干預,會從姥姥到媽媽,從媽媽到女兒一代代往下傳遞。
電影開頭,女兒伊娃在給媽媽夏洛特寫信。她聽說媽媽的伴侶萊昂納多去世了。怕媽媽太過孤獨傷心,邀請媽媽來自己家里小住幾日。
伊娃出場給人的感覺,畏畏縮縮的,臉上的神情都寫著“討好”二字。她把自己寫好的信,給自己的丈夫維克多看,跟丈夫之間的客氣,顯得二人關系生分,不像夫妻,讀信的時候,又好像很怕丈夫說出不認同的理由。
信里的文字,讓人感覺怪怪的,邀請媽媽來家里住,仿佛不是在邀請,而是在哀求:請你不要因為受驚而一口回絕我……我們會悉心照料你,事事依著你……
媽媽自己一個人開車,翻山越嶺而來。媽媽的車穿行在秋日的湖光山色里,讓人感覺畫面真美。媽媽打開車門走出來,一個優雅干練的老太太。母女二人七年未見,重逢的畫面十分親昵,然而這溫情只持續了一小會兒。
媽媽到女兒給她準備好的客房,開始絮絮叨叨說了很長時間的悲傷,那是關于她的伴侶萊昂納多的。顯然,她對跟女兒的重逢,并沒有太大的熱情。女兒聽著母親的絮叨,臉上的神情有點黯然無措。媽媽后來意識到自己的失態,開始照顧女兒的情緒,讓女兒說說自己的生活。
女兒臉上開始有了笑容,說起自己跟丈夫的工作,自己彈鋼琴并且舉辦夜間演奏會。媽媽沒有及時給女兒贊揚,而是夸夸其談說起自己的演奏會水準和盛況。女兒小時候也是這樣被忽略的吧?跟媽媽說自己的成績,期待聽到夸獎和肯定的時候,她要么直接忽略,要么輕描淡寫地說,還行吧。
電影進行到這里,我猜測,這是一個精明能干的媽媽和一個懦弱手足無措的女兒之間的故事。為什么虎父無犬子沒有在她們二人身上兌現?我猜,媽媽雖然優秀,但過于強勢,總是站在大人的立場去挑女兒的瑕疵,造成孩子自卑和膽怯,覺得自己一無是處,做什么都沒有信心,最終在媽媽的高壓下,長成一個平庸無趣的女人。
當女兒伊娃告訴媽媽夏洛特,海倫娜在自己家,夏洛特的笑容慢慢收起來了,表情變得嚴肅,不自在。海倫娜是伊娃的妹妹,身患重病,說話都成問題,用盡全身力氣,只是吐幾個單詞而已。夏洛特其實在逃避,但是她竭力掩飾自己不想見海倫娜的慌亂,不但去看了她,還表現得親熱,送給海倫娜自己的手表。
夏洛特回到自己房間的時候,真實情緒爆發出來。她也感覺自己有問題,海倫娜明明是自己的女兒,作為母親,為什么不能抱著她撫慰她而是抗拒著靠近想要逃跑呢?
電影的高潮部分,母女二人深夜都無法入睡,兩個人一起飲酒,互相吐槽。女兒把壓抑了很多年的恨意和怒火都一股腦吐給母親。在伊娃眼里,母親根本不愛自己。一旦她生病鬧騰,母親就把她交給保姆。
母女相處的時間極少,母親在家就喜歡把自己關在屋子里練琴,不喜歡被人打擾。至于母親經常出去演出,甚至一兩個月不在家,伊娃就只能跟爸爸一起過孤獨壓抑的生活。母親曾經出軌,伊娃還要擔負起安慰陪伴角色,去安慰爸爸,告訴爸爸媽媽是愛他的。
伊娃特意提到自己14歲那年,母親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裝扮她,剪掉她的長發,讓她帶牙套,擅自給她做衣服,糾正她的駝背讓她做體操,跟她討論她根本讀不懂的書……真是一個噩夢!
原來夏洛特小時候居然也是一個受傷嚴重的孩子。夏洛特回憶說,小時候不記得父母碰觸過自己,無論是撫摸還是體罰。夏洛特做了母親之后,不喜歡跟孩子接觸,甚至逃避跟孩子接觸,她總是出發在外。
伊娃吐槽說出了成長中那么多年的委屈和傷心,夏洛特除了震驚,沒有任何自我改變。她匆匆離開了伊娃的家,又找了一個男伴同行,坐在火車上,她嘴里念叨著羨慕萬家燈火的溫暖,可是她的身體卻在逃避。可憐的伊娃還在對母親心懷幻想,可是, 她的母親是不會改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