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 | 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達觀社會創新發展中心
(一)小組名稱:“讓愛呼吸 伴我同行”精康支持小組
(二)小組性質:支持性小組
(三)小組時間:2023年3月7日-4月26日
(四)小組開展地點:景源里社區
(五)小組節數:6節
(六)參加對象:精神康復者患者及家屬
(七)小組人數:每節8-11人
精神康復者是一個普通又特殊的社會群體,由于普通人對精神病的本質缺乏理解;
而他們在康復期間由于疾病和藥物的影響使身體機能和社會功能低于正常人,容易產生不良的情緒,表現出對事情提不出興趣、無事可做、常有消極的自我認知和低自我評價。
在面對情緒困擾時,他們不清楚自己面對的是什么情緒,這些情緒對身體和生活產生怎樣的影響,以及缺乏如何去處理負面情緒的方法。
同時,精神康復患者家屬或其他照顧者因為患者患有疾病不放心讓其自主進行社會活動,這是使其參與生活的資格邊緣化或者忽視了其參與生活的權利。
患者家屬在照顧康復者的過程中由于經濟、心理等方面的壓力,出現了消極情況。家屬與康復者之間也缺少平臺進行溝通交流,彼此之間的相互支持較少。
因此,達觀社工根據轄區內精神康復者的特點,充分考慮精神康復者的活動能力和實際需要;
計劃針對精神康復者及家屬開展支持性小組,引導精神康復者及家屬參加減壓、手工、趣味運動會等活動;
促使精神康復者在參加活動的同時,鍛煉精神康復者的動手能力、激發想象力,提高其自我效能感和自我價值感。
同時,通過小組活動的開展,緩解照顧著的壓力,提升照顧著的照顧能力。
(一)互動小組模式理論
互動模式關注小組中組員與小組和社會環境間的關系,希望通過個人、小組和社會系統之間的開放和相互影響達到增強個人和社會功能的目的。
互動模式將小組工作的重點集中于組員與組員之間為滿足共同需要所產生的互動過程。小組的目標在于小組成員的交互影響,共同活動,分享情感。
這一模式強調人與人的交互反應關系,強調成員的互相幫助,強調個人必須從群體生活中學習。
小組互動有助于個人形成良好的自我與發展健康的人格。
小組成員相互依賴并分擔相互幫助的責任,有助于滿足小組成員娛樂、交往與感情交流的需要,也有助于面臨共同問題的人進行信息交流,獲得心理支持,學習正確的態度與行為,從而緩解個人的危機和問題,小組成員在小組中分享責任與小組經驗。
(二)社會支持理論
社會支持網絡指的是一組個人之間的接觸,通過這些接觸,個人得以維持社會身份并且獲得情緒支持、物質援助、服務和新的社會接觸。
社會支持理論認為一個人所擁有的社會支持網絡越強大,就越能更好的應對來自環境的各種挑戰,而“朋輩支持”是社會支持網絡重要環節。
本小組在社會支持網絡理論的指導下,社工借助小組活動,推動精神康復者進行信息交流,滿足他們娛樂、交往和感情交流的需要,獲得朋輩支持。
同時,社工借助家屬分享減壓支持和技巧,推動家屬之間的互助,增強對家屬的信息支持、情感性支持和同伴支持,從而提升家屬應對壓力的能力,緩解照顧壓力,增加康復者家庭的幸福感。
(三)優勢視角理論
優勢視角的核心信念為優勢、賦權以及成員資格。
1.優勢
幾乎所有的事情在某種特定的條件下都可以視為一種優勢,包括體驗、個人品德、天賦、感悟、故事、靈性和社區資源。
2.賦權
對擴大案主能力和優勢的強調;將案主視為積極的能動主體。
3.成員資格
優勢取向要求社會工作人員相信所有的服務對象與自己一樣,是一類成員,并享有與身份隨之而來的自尊,尊重和責任,而不是將其身份邊緣化和異化。
精神康復者雖然患有精神疾病,但是并不能認為其沒有優勢或者無能。
康復者及其家屬是有能力和潛力的,只是需要一個或者多個途徑去發揮優勢、挖掘潛能,將劣勢轉為優勢。
康復者及家屬在這過程中,基于康復者及家屬參與、支持和溝通,獲得愉悅感以及成就感,這是包括康復者、家屬在內所有人應具有的資格。
并且,當康復者、家屬在小組中提高相應的能力并滿足共同的需求后,有助于更好的發展原生家庭以及參與社會生活,從而促進康復者、家屬乃至家庭的社會發展具有不可或缺的社會價值。
1.總目標
為康復者及其家屬提供一個交流學習的平臺,建立社區康復者的互助社交網絡,鍛煉患者的動手能力、認知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緩解患者及其家屬的心理壓力。
2.分目標
(1)每節小組過程中,80%的組員知道當節小組的具體內容。
(2)在小組過程中,至少80%的組員相互分享參與制作過程及其感受。
(3)每節小組結束后,有80%的組員成功完成每節活動中的手工作品。
(4)小組結束,通過填寫小組參與反饋表,至少80%的參與者滿意此小組。
(一)第一節
1.主題
相互認識,手工入門。
2.目標
促進組員的相互認識,共同制定小組規范,建立良好的專業關。
3.內容
(1)組員簽到:社工介紹小組內容及目標。
(2)破冰游戲《滾雪球》:所有組員按照順序,第一個人作自我介紹,第二個人先重復第一個人的自我介紹,然后再作自我介紹;
第三個人先重復第二個人的介紹然后再自我介紹,依次循環,直至所有的人都認識為止。預熱氣氛,增加相互認識。
(3)訂立小組契約。
(4)康乃馨手工花制作:社工先展示成功作品,并將活動中所需要的材料為組員進行一一介紹;
社工為組員分發制作材料;社工講解制作方法,并帶領組員進行手工制作;所有組員進行作品展示。
(5)組員分享:社工引導康復者對本節小組進行回顧,分享參與活動的感受,啟發他們表達對整個小組的期待,引導他們表達對下節小組的建議。
社工引導組員進行合作交流,幫助他們獲得朋輩支持。
(6)預告下節小組時間和內容,合影留念。
(二)第二節
1.主題
播種綠意,積極生活。
2.目標
鞏固組員間的認識,鍛煉組員的注意力和動手能力。
3.內容
(1)組員簽到;社工介紹小組內容及目標;引導組員回顧上節小組活動內容。
(2)熱身游戲:拍拍操。社工通過播放律動音樂,帶領組員進行拍拍操練習,幫助組員鍛煉自己的身體協調能力和反應能力。
(3)彩繪花瓶制作:社工先展示成功作品,并將活動中所需要的材料為組員進行一一介紹;社工為組員分發制作材料;社工講解制作方法,并帶領組員進行手工制作;所有組員進行作品展示。
(4)社工回顧活動,并就組員在本節小組中的表現、感受、改變以及對以后活動的期望進行總結。
同時,也鼓勵以及引導組員將本節所學習、感受的應用于日常生活中,引導組員積極面對生活。
(5)預告下節小組時間和內容。
(三)第三節
1.主題
'墊’亮多彩生活。
2.目標
增強小組之間的凝聚力,構建組員之間的好感,形成組員對整個小組的認同。
3.內容
(1)組員簽到:社工介紹小組內容及目標;引導組員回顧上節小組活動內容。
(2)熱身操:手指操,社工帶領組員進行手指操練習,幫助組員活動手指,活躍現場氣氛。
(3)馬賽克杯墊制作。社工先展示杯墊完整作品,并將活動中所需要的材料為組員進行一一介紹;社工為組員分發手工材料包;社工講解制作方法,并帶領組員進行手工制作作品展示。
(4)組員分享:社工引導組員對本節小組進行回顧,分享參與活動的感受,促進組員發現自己在活動中的改變,并啟發他們表達對下節小組的期待和建議。
社工回顧活動,并就組員在本節小組中的表現、感受、改變以及對以后活動的期望進行總結。
(5)預告下節小組時間和內容。
(四)第四節
1.主題
“香”伴同行。
2.目標
增強組員之間的動手協調能力,改善服務對象的社會支持網絡。
3.內容
(1)組員簽到;社工介紹小組內容及目標;引導組員回顧上節小組活動內容。
(2)睡眠小講座:九峰衛生院的精康醫生、武東醫院的心理醫生針對精康患者的發病原因、癥狀等方面進行睡眠健康講座,幫助組員獲得健康的睡眠方式。
(3)香薰蠟燭制作。社工將活動中所需要的材料為組員進行一一介紹,并告知組員在制作過程中的注意事項;
社工為組員分發所需材料;社工講解制作方法,并帶領組員進行手工制作;作品展示。
(4)組員分享:社工引導組員對本節小組進行回顧,分享參與活動的感受,促進參與者發現自己在活動中的改變,并啟發他們表達對下節小組的期待和建議。
社工回顧活動,并就組員在本節小組中的表現、感受、改變以及對以后活動的期望進行總結。
(5)預告下節小組時間和內容。
(五)第五節
1.主題
趣味運動,與愛同行。
2.目標
增強小組成員團結互助意識,增強組員的社會支持網絡。
3.內容
(1)組員簽到;社工介紹小組內容及目標;引導組員回顧上節小組活動內容。
(2)趣味運動會;本節活動設計了多項趣味運動項目,分別有趣味保齡球、紙杯傳球、螃蟹背西瓜等項目。最后社工進行積分統計,并為獲勝者發放獎品。
(5)組員分享:社工引導組員對本節小組進行回顧,分享參與活動的感受,促進參與者發現自己在活動中的改變,并啟發他們表達對下節小組的期待和建議。
社工回顧活動,并就組員在本節小組中的表現、感受、改變以及對以后活動的期望進行總結。
(六)第六節
1.主題
親近自然,互勵成長。
2.目標
為鞏固小組前期的成效,處理好組員離別情緒。
3.內容
(1)社工帶領組員到達活動場地;簽到;社工介紹小組內容及目標;引導組員回顧上節小組活動內容。
(2)互勵成長:社工先帶領大家做了熱身操,讓大家活動身體、放松心情,活躍現場氣氛。
然后通過“擊鼓傳花”、“夾水杯”、“幸運套圈”等一系列互動游戲,讓大家在趣味活動中學會相互支持與配合,進一步促進同伴們之間的的溝通和交流。
(3)九峰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張醫生、武東醫院的李醫生一起帶領大家進行放松訓練,贊揚了大家在整個小組中的表現,并引導大家分享自己在小組活動中的心得感受。
(4)處理組員對小組結束的情緒,引導組員分享對本次小組的看法和感受。
(5)邀請組員填寫滿意度調查表等。
(一)小組籌備期
1.小組所面臨的挑戰與問題
僅靠社工的力量難以招募到參與者。本小組為精康支持小組,組員比較特殊,精神康復患者因為疾病原因對外人非常防備,所以依靠社工的力量,不能招募到足夠的組員。
2.社工采取的行動
小組籌備期,社工積極對接資源,成功鏈接到九峰街道衛生服務中心資源,與醫院的精康醫生張醫生達成合作關系,最終依靠張醫生成功招募到11名組員。
(二)小組初期
1.小組所面臨的挑戰與問題
在小組的開始階段,組員對社工的戒備心理比較強,對社工的引導不關心,只聽張醫生說話。同時,組員對小組的歸屬感比較差,組員之間較為陌生,所有組員都不與其他人交流,都保持持觀望態度,保持沉默或少發言。
2.社工采取的行動
一方面,社工積極豐富自己的情緒,以防給組員帶來壓力,讓組員都盡可能的放松。
同時,社工面對組員在手工活動中存在困難時,積極主動地為他解決,增強他們對社工的信任。
另一方面,社工在小組活動開展中,要多強調小組的保密性,保證他們的隱私不會透露出去,并尋找他們信任的張醫生進行確定,減輕組員對社工的戒備,提高社工的可信度。
(三)小組中期
1.小組所面臨的挑戰與問題
在第三節、第四節中,組員之間的凝聚力得到提高,對小組產生了歸屬感。組員妮妮在小組中表現的十分活躍,主動分享自己的手工作品,也積極與社工互動。
但是,小組中還是有兩三名組員不聽從社工的引導,自己進行手工制作,也不與社工和其他組員溝通。
2.社工采取的行動
小組中,針對不與其他人交流的組員,社工積極向大家展示他的手工作品,向大家介紹他的優點,為他提供與他人交流的機會,幫助他破冰,引導組員積極互動。
(四)小組后期
1.小組所面臨的挑戰與問題
小組后期組員間的凝聚力比較強,且小組成員間能夠主動分享自己的事情。社工只作為協助者在推動小組進程。
隨著小組成員的成長,小組也接近了尾聲。小組成員間的離別情緒沒有太強烈,大家都認為通過社工的活動仍然能夠經常見面。
2.社工采取的行動
小組成員能夠表示在小組中有所成長,且因小組成員經過參與社工的活動,對社工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和了解,都表示會經常參加社工的活動,故小組成員間沒有特別多的離別情緒,無需社工額外處理。
社工只需要與小組成員總結回顧所學,積極引導小組成員將所學運用到日常生活中。
(一)評估方法
1.參與者滿意度調查。
2.社工在小組中的觀察。
3.與組員的訪談。
(二)目標達成情況
本小組目標包括四個方面:
1.每節小組過程中,80%的組員知道當節小組的具體內容
在小組過程中,通過提問以及滿意度調查表顯示,80%以上的組員能夠知道當節小組活動內容。
2.在小組過程中,至少80%的組員相互分享參與制作過程及其感受
據社工觀察,每節小組活動中,90%的組員能夠相互分享參與制作過程及其感受。
3.每節小組結束后,有80%的組員成功完成每節活動中的手工作品
據社工觀察,每節小組結束后,所有組員都能成功完成每節活動中的手工作品。
4.小組結束,通過填寫小組參與反饋表,至少80%的參與者滿意此小組
在小組結束后的參與反饋表顯示,95%的組員非常滿意此小組。
(三)組員評價情況
本小組發放了參加者滿意度調查表,其中有效回收調查表共11份。
100%的組員對社工的工作表現和工作態度、活動主題等給予了“滿意”評價,95%的組員對社工的工作表現和工作態度、活動主題等給予了“非常滿意”評價。
在與組員的訪談中,組員表示印象最深的是參加小組學習體驗了手工制作、趣味運動、感受大自然等多項呢絨。而收獲最大的是在小組活動中獲得了朋輩支持。
由此可見,組員對于該小組整體上是較為滿意的。
1、該小組是精康支持小組,社工小組活動開展過程中,對小組活動計劃書進行了三次修改;
如何使活動內容契合精神康復者、如何在小組中體現互助、合作等內容、如何更好地滿足精康者的實際需求等,這些在一次次的小組活動后都會新的改變。
項目主管對項目計劃書給予了很多的意見,讓小組計劃書不斷完善充實,最終順利完成該小組,且效果較好。
社工認為在策劃小組時就需要綜合考慮各因素包括服務對象的選取、內容的適切性等,這樣才能保證小組在執行過程中能夠順利推進且推動小組成員成長。
2、社工的角色要隨著小組階段變化而變化,社工發揮的作用也應有不同。
前期社工更多的是作為一個領航者、推動者,注重營造一個輕松的小組氛圍,使小組成員以輕松的狀態進入小組,同時也要讓自己融入到小組中,與康復者們產生互動和聯結,推動小組的發展。
在中后期,社工角色漸漸淡化,要學會在背后默默推動,在過程中多使用鼓勵、贊賞、引導互動、內容反映、復述和總結技巧,讓小組成員之間的互動更加緊密,更愿意進行表達和互動。
社會工作經典書籍
《社會心理服務:社工入門手冊》
給零基礎社工的工作指導書
看了就能懂,懂了就能用
限時8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