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堡文化研究 第461期
伯樂與師友
和 谷
是的,我曾經是那匹拉著鹽車的瘦馬,看見伯樂走近,突然昂起頭來幾聲嘶鳴,對他傾訴著什么。伯樂說,你是一匹好馬。駕鹽車的人,認為伯樂是個大傻瓜,他覺得這匹馬太瘦了,讓伯樂牽走了我。之后,我變得精壯神駿,成了馳騁沙場的好馬。
這是伯樂相馬的古老故事,歷久彌新。
說到我的伯樂,其實應該是我值得敬重的亦師亦友,可以列一長串情債的賬單。在我從事文學寫作的四十年間,有多少長輩和同行的伙伴,給過我難得的機會,曾經是我寫作的向導,鞭策鼓勵我前行,回想起來,的確有點往事蒼茫的感傷。
那年我十八歲,從鄉下被招工到一家水泥廠,在礦山當了一名開山工,被雪白的尼龍繩吊在懸崖絕壁上,健步如飛,整天打眼放炮,與石頭打交道。一天,礦山來了一位新領導叫劉蔚海,富平人,高個子,長得白白凈凈,是從空軍地勤退伍的。他善于搞文化宣傳,在荒僻的塵土飛揚的采石場,豎立了大幅宣傳畫,安裝了大喇叭播放新聞和音樂,還辦了黑板報,改善礦山的惡劣環境。我給黑板報寫了一篇題為《我愛礦山》的快板詩,劉蔚海說我是個小詩人,讓我以工代干,兼職統計員和通訊員,作生產核算,給廠里廣播站寫稿,報道礦山好人好事。
接著,改變命運的機會來了。文革后期,大學恢復招生,實行工農兵上、管、改,西北大學中文系給廠里分配了一個名額。劉蔚海說我有寫作潛能,竭力推薦我去讀大學。我是“老三屆”初六八級,趕上大串連,造反鬧革命,又回鄉當農民,知識基礎差。伙伴譏諷我,你知道作家托爾斯泰嗎?我說,不知道,但我可以學習當一名作家。臨報名時,劉蔚海見我的行囊只是用繩子扎了一床薄被褥,就騰空了他當空軍地勤時的一只藍帆布箱子給我用,送我離開礦山,踏上了小鎮開往大都市的火車。
在大學里,盡管搞教育革命,整天參加批林批孔,挖防空洞,總是涉入了文學大門。聽傅庚生講唐詩,單演義講魯迅,楊春霖講漢語,薛迪之講外國文學,鄭定于講寫作,讓一個初識漢語言文學的青年,對文學寫作產生了莫大興趣并心存高遠。在終南山下農村實習時,我寫了一組《實習小詩》,勾勒炊煙、阡陌、田園、農人的美妙圖景,怯生生地將稿件投入《西北大學》校報的信箱。詩作被刊登了,那是一種讓人興奮的油墨的清香。編輯老師是誰,我沒記住,似乎只見過一面,戴副眼鏡,有點謝頂。校報發表的賈平凹同學的《相片》,也是他的處女作。我與平凹合寫的抒情長詩《工農兵學員之歌》,是經陜西人民出版社文大家先生編輯出版的,蠅頭小楷的毛筆字圈圈點點,注入了這位抗美援朝老詩人的心血。
鄭定于老師帶我們去渭南雙王撰寫社史,為我修改并親筆謄抄過詩文稿件,推薦到報刊雜志。后來他在西安電影制片廠當副廠長,又安排我住在廠招待所里修改電影文學劇本《瘋子畫家》。鄭老師調到西安廣電局當副局長,又一起三番五次地修訂《鐵市長》電視連續劇本,并排除障礙,三起三落,終是拍攝成功。那天,他親自到我家里,送來電視劇的盒帶,讓我承受不起,感激之至。《鐵市長》在央視一套黃金時段播出,獲得若干獎項。多年之后,也就在前不久,鄭老師仍然關心學生的作品,約見影視制作方洽談版權,或審閱研討劇本。其伯樂之情,師友之誼,完全基于重在事業心,而無絲毫的某些蠅營狗茍之類的交易,高風亮節,沒齒難忘。
大學畢業后,我被分配到共青團陜西省委參與創辦《陜西青年》雜志。趙熙先生任主編,冰天雪地的季節,一起奔波在陜北黃河邊上采寫通訊,一字一句幫助修改稿件。數十篇通訊和紀行文字,打下了而后報告文學寫作的文字表達功力。同時,詩歌和散文的寫作互為借鑒,有所長進,陸續在報刊發表詩文?!段靼餐韴蟆窂堅赂?、《群眾藝術》周秦生、《工人文藝》徐劍銘、《陜西日報》白海潮、《陜西文藝》楊進寶、《長安》沙陵等編輯,在七十年代末都有過文章的知遇之恩。
在岐山五二三印刷廠校對雜志的空隙,從田間散步回來,我寫了一篇題為《故鄉柿子》的散文,投寄《人民文學》雜志。副主編周明先生是關中人,一眼看出了來自家鄉的風土,或許想起了家鄉柿子的滋味,刊發了這篇散文。從此,我從詩歌側重散文寫作,從八十年代始在全國數十家報刊發表了數百上千篇散文隨筆,作品選入大中小學教材及高考試卷,編入多種經典范本,翻譯為英文、法文。陸續在西安、上海、北京、天津、海南出版了《原野集》、《無憂樹》、《獨旅》、《野生地》、《心智的藝術》、《遠行人獨語》、《巴黎望鄉》、《還鄉札記》、《文字生涯》、《秦嶺論語》等多部散文集。
其中,我的第一部散文集《原野集》,由老作家蕭軍題簽,經邢良俊老師編輯,于1983年由陜西人民出版出版。那時候出書,不用買書號自費出版,作者與編輯關系單純,以作品質量為標準。之后,上海文藝出版社來了一位年長的女編輯叫蔣九霄,住在鐘樓飯店,打電話約我去談書稿,說是看到我發表在全國許多報刊上的散文作品,很喜歡,約我出一本散文集。我與她素昧平生,她為何親自從上海跑到西安來,約一個初出茅廬的作者出書,在現在這個利益鏈交錯并帶有某種文化資源壟斷性的出版市場來說,似乎是不可思議的事情。這本散文集叫《無憂樹》,作品選自兩三年間發表的上百篇作品,我隔一段時間給蔣編輯寄一組發表的作品,她從中選出幾篇,再寄再選,要求非常嚴謹。1987年出書后,我才知道這本《無憂樹》是蔣九霄編輯退休前編發的最后幾本書之一,她力圖在自己數十年的編輯生涯中走完最后一程,而且要走得光彩完滿。翌年,在中國作家協會新時期1976至1988年全國優秀散文集評獎中,《無憂樹》榜上有名。獲獎的有巴金、孫犁、劉白羽、秦牧、袁鷹、馮驥才、賈平凹等,是對新時期十年中國散文的大檢閱。得知她編輯的我的《無憂樹》獲得殊榮,蔣九霄老師已經退休離開上海,隨子女居于廈門。我與她謀面不過一兩回,后來便沒了音訊,長輩的一片扶掖之情,我每每想起,總是難以釋懷。
八十年代初,我在教場門上班,供職于西安市文聯《長安》文學月刊做編輯,沈蘊敏、寧克中是負責人。從青年刊物到文學刊物,是老同學賈平凹引薦加盟的。此時,撥亂反正,改進干部作風,整頓城市交通、服務和市容環境,修復城墻,在西安搞得風生水起。街談巷議的是張鐵民市長為老百姓換鍋、親自擠公共車、檢查衛生時罰了省委機關款的故事,說他是為民作主的好官。當然,也有罵娘的,“鐵市長”成了有爭議的風云人物。這天,我在《延河》編輯部與副主編曉雷先生交談,說到報告文學的新態勢,他問我,你敢不敢寫張鐵民?我知道這個選題的時代特質,但難度很大,猶豫之后還是允諾下來。我騎著自行車跑遍了西安城的許多角落,采訪了眾多各色人等,寫出初稿送曉雷審閱。曉雷是詩人,思維敏銳,富于才情,他讓我在時政紀實的基礎上提升人物形象的思想內涵,寫出當官的與底層民眾關系的意義,表述方式上有文學的價值。我拿出修訂稿后,他連聲說好,但需要有關方面簽署“情況屬實”的意見并加蓋公章。但張鐵民已辭去市長職務,沒去省人大的位置上班,患重病躺在醫院里,沒有誰愿意表態。曉雷與主編白描拍板,破例由作者和編者負責,中篇報告文學《市長張鐵民》即分兩期連載于《延河》雜志,一時間在報刊亭被讀者搶購一空。陜西人民廣播電臺在午間連播,收聽者眾,多家報刊轉載?!蛾兾魅請蟆钒l表秋鄉的《人民肯定了他的作品》,給予報道。我接著寫了續篇《鐵市長之死》,在《延河》刊出。這部作品獲得中國作家協會第四屆全國優秀報告文學獎,并改編為電視連續劇《鐵市長》,由李默然主演,在央視熱播后影響廣泛,獲全國項獎。如果沒有責任編輯的慧眼和膽識,沒有眾多師友在逆境中鼎力支持,沒有伯樂相馬的勇氣,就沒有這部文學和電視作品可言。它是這座故都的記憶,也是一個特定時代的縮影,溫故知新,其中有一種可貴的敢于擔當的文化精神。
那是一個春天,九十年代初,物色我去大特區創辦法制報刊,讓我呼吸到了帶咸味的舒心的海風,闖蕩于改革開放的前沿。臨走時,與路遙在他家陽臺上話別,路遙說,你先去闖,不成再回來,到作家協會來,不怕,有我哩。社會的變革,人心的覺醒,文學的起死回生,在那座海島上會得到真切而鮮活的生命體驗。我在那里主編《特區法制》雜志,創辦文化傳播公司,陸續寫出了上百篇的《客島札記》,結集為散文集《遠行人獨語》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在海南出版了散文選集和報告文學選集,還榮幸地成為海南省有突出貢獻專家。從湖南到海南的作家韓少功,學養豐富,拓展文學寫作的人文領域,關注社會文明進程中的生態和生活方式的轉變,一起編輯出版《南方寫作》文學叢書,給予我鄉土之外的多方面的影響與寫作的啟迪。
快到知天命的歲數,也就是世紀之交,我思鄉回歸情切,依依不舍地告別了漫長而短暫的客島生涯,回到了離開八年的故城。這天,我去李若冰先生家里看望他,聽說我有意回西安定居,他便熱情而坦誠地說,回來好,到省文聯來搞專業創作,先給咱們辦好《新大陸》雜志。主席一席話,我感覺到了回家的溫暖。
李若冰先生是我散文寫作的啟蒙老師,在大學的圖書館里,我曾癡心地讀過他早年的散文集《柴達木手記》,又讀到了他的新作《神泉日出》,堪稱當時專制文壇的一股清新的風。曾隨他到江蘇參加中國散文學會成立大會,結識了許多過去只是在課本上讀到的散文大家,開闊了視野。我在西安市作家協會與賈平凹一起創辦的《散文報》,也是在他任省委宣傳部副部長時鼎力扶持起來的,并以“真情是散文的生命”題詞鼓勵,盡管只辦了幾期,終是一份憶念。我的《市長張鐵民》獲全國報告文學獎,他時任省作協領導,見到我時那份高興勁兒,說我為陜西爭了光,教導我到時代生活中去,寫出好的新作品。從海南回來,我在省文聯辦了兩年實行責任制的刊物,很有起色終是夭折,便陪年邁的李若冰先生重走柴達木、塔里木,拍攝了專題片,圓了老人最后的夢想,也深切地領悟到了他的文學情懷與生命品格。我也步先生后塵,陸續寫了長篇系列隨筆《絲綢路上》,其中的《花土溝》、《吐哈油田》及近年的《磨刀石精神》等寫石油的散文報告文學作品,先后在《人民日報》副刊發表。并撰寫長篇報告文學《中國百年油礦》,由人民文學出版出版,獲中華鐵人文學獎。學生不才,有愧于先生的厚望,但從未背離先生的教誨,堅守一個作家的正直與良知,無怨無悔,心安理得。
前幾年,我有機會作為編劇,將陳忠實《白鹿原》改編成現代舞劇,由中國歌劇舞劇院夏廣興執導,首都師大音樂學院出品,在北京保利劇院、北京大學百年講堂和西安人民劇院等地演出。在《和谷文集》六卷本出版時,陳忠實作序《詩性和谷,婉轉與徘徊》,給予提攜和激勵。年初,他推薦我采寫廣東機場的長篇報告文學,給了我提前退休后又一次的機遇。我的文集出版前后,責任編輯周瑄璞為之費心,讓我想起了多年前也是在北大街出版大樓,與編發我第一部散文集《原野集》的責任編輯邢良俊交談書稿的情景。她們的微笑春風一樣,是那么地相似。與邢老師多年不見了,她還好嗎?
我的伯樂與師友們,你們好嗎?請接受我,一個回歸田園的老書生,已很少嘶鳴的一匹平靜的老馬,發自內心的問候和祝福。
和 谷
國家一級作家。1952年生,陜西銅川黃堡人。畢業于西北大學中文系,歷任《長安》《特區法制》《百年陜西文藝經典》主編,陜西省文聯副巡視員,陜西省作家協會主席團顧問。
《市長張鐵民》《無憂樹》等多部作品獲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報告文學獎、新時期散文獎和飛天獎、五個一工程獎等。著有《和谷文集》14卷、《柳公權傳》、長篇小說《還鄉》《谷雨》等60多部。舞劇《白鹿原》《長恨歌》《孟姜女》編劇。作品收入教材和北京高考試卷,翻譯為英文、法文。
從事文學創作之外,兼事書法繪畫,畫作《東原》《閨怨》《種豆南山》《北地》等入選《中國作家書畫集》等多種書刊展覽。曾獲陜西省直機關書畫獎項和陜西中青年書畫家稱號。
黃堡書院設有和谷文學(藝術)館。
來源:作家和谷 新浪博客
【編輯】孫 陽
【主編】秦隴華
你右下角點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