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孝經》作為儒家的經典著作,在中國傳統文化體系中占有重要位置。今天再度審視《孝經》,從道德價值、社會倫理的角度看,孝的觀念與對孝的提倡依然不可或缺。本文通過分析《孝經》之孝道觀在政治上的影響和在倫理社會的正面指向,探討發揚經典蘊涵的符合現代社會的現實指導意義。
中國論文網 http://www.xzbu.com/4/view-3720352.htm 【關鍵詞】孝經;孝道觀;道德價值;倫理思想
【中圖分類號】I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139(2012)04-0061-4
《孝經》作為儒家的經典著作,在中國傳統文化體系中占有重要位置。《孝經》不但被歷代統治者奉為治理天下的至德要道,同時也是普通百姓做人的基本道德準則。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們今天審視孝道觀念的眼光顯然已不同于古代封建社會。但是從道德價值、社會倫理的角度看,孝的觀念與對孝的提倡依然是不可或缺的。兩千多年來,孝作為儒家道德體系的中心之本代代傳承,隨時代的變化而被賦予不同的內涵。我們今天再度認識《孝經》的思想與內涵,對于發揚這一傳統精神具有深刻的意義。
一、《孝經》之孝的觀念概說及歷史地位
孝最初是中國古代子女善待父母長輩的倫理道德行為的稱謂。《爾雅》說:“善事父母日孝”。《說文解字》
解釋為:“孝,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可見孝的原始涵義是贍養父母。
周朝制定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宗法制度,使孝成為一種正式的人倫規范和禮儀制度。春秋戰國,百家爭鳴,但是當時主要的流派都講孝道。其中儒家明確提出了“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等觀點,將“孝”提到很高的地位,成為德行的根本。在以“以孝治天下”為基本國策的漢朝的統治下,孝道正式成為統治者教化的根本和治國的有力武器。孝的觀念從此深入人心,逐漸成為一種民族道德觀和文化心理沉淀下來。
《孝經》作為一部儒家闡述其孝道和孝治觀的著作,將道德、倫理和政治社會糅為一體,適應
了古代農業經濟和以宗法家族為基礎的社會結構的需要,由于“孝道可通與治道焉”,因而受到歷代統治者非同一般的尊崇和提倡。
漢朝自惠帝開始,諸帝謚號中都有一“孝”字,他們采取的措施大多都能從體恤民情出發,尤其以漢文帝為著。“以仁孝聞天下”的文帝曾頒詔廢除秦漢之相坐律令和肉刑,“德厚侔天地,利澤旌四海,靡不獲福焉。”漢武帝將《孝經》作為對太子、諸王進行教育的主要教科書,形成制度。東漢諸帝要求天下人都講誦《孝經》,經常褒獎孝行卓著者,以孝道作為王朝的國策。
唐代從李淵開始,就提倡《孝經》。《全唐文》中記載李淵曾下詔稱“民稟五常,仁義斯重;士有百行,孝敬為先”。唐高宗下令以《道德經》和
《孝經》為上經作為貢舉者的必修課。唐玄宗于天寶三年下詔令“天下家藏《孝經》,精勤教習”。唐朝人撰寫的八史都辟有專門的《孝義傳》、《孝友傳》記載孝子的事跡。此后宋、元、明、清的統治者皆不遺余力地倡導孝行,推崇《孝經》。
孝行、孝道、孝治的觀念在中國逐漸成熟,滲透整個社會和政府體制之中。中國是一個古老而特殊的倫理道德觀發達的社會,孝道的提倡增進了人際關系的融洽,加固了社會與家庭的穩定,同時也增強了國家政體的穩固。漢、唐是我國歷史上雙峰并峙的黃金時代,由于非常尊崇和倡導《孝經》,同樣擁有令后世傾慕的良好的社會風范。注意到這一點,對于建設我們的精神文明有重要的啟迪。
在儒家思想統治
下的古代中國,孝成為人倫道德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思想價值不容忽視,同時也說明《孝經》中的某些基本精神符合人類社會發展的需要,與人類的共性在某些地方有契合之處,其對理想人格的鍛造和心靈的自我享受有重要的啟示和指導作用。
二、《孝經》之道德價值觀在政治上的影響
《孝經》在開篇《開宗明義》中就首先提出了“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這“至德要道”就是“孝道”。儒家認為天子的行為是諸侯、卿大夫和士庶的榜樣,而天子又是最高權力的掌握者。他的德行對王朝的興衰發展至關重要。因此在《天子章》提出:“愛敬盡于事親,而德教加于百姓”。讓天子的德行感化百姓,作為統治者,道德
修養不僅是德化個性品質,更重要的是德化自己的政治作為。
在儒家“內圣外王”理念的支配下,政治活動的秩序就是要靠道德與理知成就高的人來擔任政治領袖建立的。儒家思想認為道德與理知的資質能夠產生政治秩序。受了這樣價值觀影響的知識分子自然覺得,作為知識與道德領域之內的精英,他們負有責無旁貸的政治與社會責任,他們必須用他們的知識與道德的資源在社會中建立政治秩序。而且他們要求政治上的領袖人物是大圣大賢,相信道德力量的強大,只要居高位的能成圣成賢,下面的百姓自然景從,正所謂“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君王以身作則,率先躬行孝道,那么他的光輝榜樣就能教化臣民,效仿他自覺地行孝。于是天下
父母能得到子女的敬養,而君王則得到普天之下百姓的愛戴。
在現代社會,由于社會分工的日益精細和政府體制的規范化操作,決策者的決定受制于各個環節的協作配合,不再具有專制權力,但領導的個人魅力仍不可忽視。在操作過程中,其品質與德行依然是成功的重要砝碼。所以“在上不驕,高而不危,制節謹度,滿而不溢”(《諸侯章》)對今天的各級政府官員和公務員來說仍然是有用的,是約束貪欲膨脹的有益箴言。
中國古代的政治秩序與道德、文化秩序是高度整合的。《孝經·三才章》提出“先王見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愛,而民莫遺其親;陳之于德義……”。從博愛、道德義理、敬讓、禮樂、好惡等五個方面來教化民眾,不用
嚴厲的態度就能使民眾服從,不用嚴刑峻法就能使社會得到治理。《諫諍章》提出“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于父,臣不可以不爭于君。故當不義則爭之”。天子、諸侯、大夫因為有諍臣,才不失天下、封國和家庭。諫諍對愚忠愚孝有一定的抵制作用,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不過這在中國歷史上是很難做到的一種倫理訴求,但是不能否認它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以上這些都是《孝經》中頗為出彩的地方。作為官方提倡的教科書,雖然目的、動機是基于維護封建統治,但是它內在的潛移默化的影響是不可小視的。這種樸素的民本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緩和宗法社會中上下的緊張關系和情緒。 三、《孝經》孝道觀在倫理社會中的正面指向
人
是半群居的動物,人性介于社會性和個體性之間。正因為人性不完全是社會性的,我們才需要倫理學來規范人際關系,需要有道德準則來教誨行為。崔大華先生認為,就中國傳統的倫理道德思想的精神實質而言,它要求人有兩個自覺:一是人作為“類”的自覺。這就是人類有倫理,人應該履行倫理。這種倫理的本質是道德上相互的、對等的義務和責任,而不是政治上的隸屬和屈從。正所謂君愛臣忠,父慈子孝,拋棄了義務和責任,道德的約束也就消失,道德行為也就喪失。故孟子曰:“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孟子·離婁下》)。二是人作為個體的自覺。“人皆可以為堯舜”,人皆應磨煉
自己的道德,皆可完善自己的道德。由充分的道德覺醒而產生的對他人、民族、國家,推而及于萬物的真誠的責任感,這就是中國傳統思想陶冶出的圣潔的心靈。
孔子一生倡導“仁”,并以孝作為實踐仁道的根本。在《論語·學而》中“孝”與“悌”就被視為
“仁之本”。孝者本于父子之情,重在親親;悌者本于長幼之序,重在尊尊。易言之,從儒家的觀點來看,人性的第一具體指謂是“孝”,第二具體指謂是“悌”,簡單說就是孝是一個人行為最起碼的要求。儒家的道德價值,至少在具體層面,是衍生于對家庭倫理的特殊關懷,而孝道正是最重要的德行,并且是一切德行的起點。
中國古代社會形成了一整套與氏族血緣有關的宗法血
親制度。在這種情況下,人與人之間的倫理道德起著重要的作用。孝道的衍生與提倡保證了具有穩固本能基礎的最大社會集團單位一一家庭的穩定。這正是儒家倡導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道路的出發點。“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開宗明義章》)孝之始終,皆于父母。孝是人倫關系中最基本的關系,是家庭倫理的核心觀念。贍養父母,維系家庭的和睦友愛是子女義不容辭的責任與義務。在古代社會,這樣的穩固總是基于為家庭爭得榮譽和奉養父母。因此在《庶人章》中提出了“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任何文化體系就其屬于經驗世界的部分而言,都有其特殊內容。因此“
孝行”的道德價值在不同的文化體系就有不同的方向。比如西方文化注重親昵與平等,而中國文化則重“敬”。孔子把“敬”看作是人侍奉父母和動物哺養后代的根本區別。“以孝事親”的本質應該體現在精神上的關懷,它要求子女對父母要有愛戴和尊敬之心,也就是“以敬盡孝”。“敬”的內容極其廣泛,最基本的要做到不辱。行事為人要謹慎規范,不使父母因自己而受到羞辱。很難想象一個對自己父母不愛不敬的人會生發對他人、社會、國家、民族的愛,會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品質,可以說愛敬父母是人類的一種永恒價值。孟子在《盡心章句上》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推己及人,孝由家庭倫理擴大為一種社會倫理,由“親親”推廣到“愛天下之民”,把
對父母的“親親”之愛擴充到對待他人和社會的一種博愛精神。
《孝經》認為“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此為“大亂之道也”,而“教民親愛,莫善于孝”(《廣要道章》)。因此,“孝”與“不孝”成為被社會普遍接受的評判他人的道德標準。歷代孝子、孝行受到人們隆重的嘉獎和尊重,而且獲得實際的物質利益。這在社會樹立了榜樣,促進了社會風氣向仁愛寬厚方向發展。但是孝在當代中國的道德結構中不可能再處于泛孝和首孝的地位,因為傳統社會是家族社會而今天是公民社會,不過可以把孝的教育作為一切道德教育的啟蒙和基礎。
當前,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同時也面臨一系列的經濟社會問題,人口老齡化問題就是其中一例。聯
合國認為,如果一個國家60歲以上老年人口達到總人口數的10%或者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總數的7%以上,那么這個國家就已經屬于人口老齡化國家。根據這個標準來看,第六次中國人口普查顯示,中國60歲及以上人口占13.26%,我國已經真正成為人口老齡化國家。“未富先老,成為中國人口戰略轉變過程中需要重點對待的大問題。”如何善待這些老人?如何讓他們老有所養、老有所安?這已經是擺在我們社會特別是廣大青年面前的重要問題。面對中國這樣一個“未富先老”的人口大國,不可能由政府承擔起所有的養老義務,其中一部分重要責任,必須由青年人來分擔。因此發揚中國傳統的尊老愛幼美德仍然是必須的。
四、《孝經》之孝道
觀的缺陷及批判性繼承
“孝”的觀念需要完善,也需要揚棄,需要注入與時代相符合的元素,從而轉化為新型的倫理道德觀。
中國傳統的孝道思想,有自己內在的矛盾和缺陷,因而在近現代一直面臨著嚴重的挑戰。中國傳統的孝道觀形成以后,—直是在宗法的、封建的社會制度下存在和發展,并和封建政權發生了密切的結合。這樣,就在它主張一個人應當行履他的義務責任的倫理道德思想的核心的外圍,衍生了許多這一歷史時期所特有的等級思想觀念。相互的、對等的、人格平等的道德義務和責任,實際上蛻變成了單方面的政治上的隸屬和宗法上的屈從。
漢代經學家將孝道衍生為“三綱”政治、宗法的隸屬關系,并且論證是符合“天
”意的。到了宋明理學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加入了很多分裂人格、窒息人性的觀念,提出“存天理,滅人欲”,將發自人的自然本性的孝的思想抹上了保守落后的積垢。《孝經》中的愚忠、愚孝、等級觀念、三年之喪等糟粕的東西得到了肯定與張揚,所傳達出的尊卑、隸屬、屈從的意識對在中國文化環境中生長的人們的心理和精神的戕害是嚴重的。這一點是我們對《孝經》之思想意義再認識時要重視與糾正的。本文因篇幅所限,不詳細論述。
社會在發展著,人與人的社會關系也在變化著,在現代社會中的家庭倫理也會隨之有所變化。在家庭不再是生產單位的情況下,如何保障人們家庭良好的生活狀態,將主要應由社會保障體系來完成。但作為我國傳統的“
孝”的“仁愛”精神不會改變,并且“仁愛”對于人類社會具有“普遍價值”的意義。“孝”不是一個孤立的概念,它涉及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各方面,與每個家庭、每個人的衣食住行有著密切關系。所以盡管《孝經》具有種種的矛盾與缺陷,但是它其中蘊涵的積極、正面的思想,它注重人倫關系的仁愛之心正是我們這個時代需要的,是建設新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內容之一。完全拋棄它,我們就喪失了精神世界的寬廣,喪失了容納百川的、關愛大眾的胸懷。時代呼喚正面指向的孝道,再度審視《孝經》,發揚傳統文化中的優秀內核精神是有助于我們建立良好的社會風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