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輸在起跑線上,自從這句廣告語流傳開來后,家長的焦慮從此就綿延不絕,從一線城市蔓延到二線城市,從城鎮蔓延的鄉村,于是到處都能看到焦慮的家長,起早貪黑的學生,和生意紅火的補習班。
不管是中產階級,還是普通家庭,不管是有文化的,還是讀書少的,但凡是家有孩子,必定都會為孩子的教育焦慮。
劇場效應愈演愈烈的今天,除了家長焦慮,孩子負擔越來越大外,學習好的孩子,和學習差的孩子的比例,卻還是和以前差不多一樣。
這就奇怪了,為什么我們付出了那么多,結果卻還是和原來一樣?
第一名永遠只有一個,高低胖瘦總有差異,再瘋狂內卷,最后的結果都是一樣,孩子的學習最終還是在于孩子自己學習的內驅力和學習態度,補習班這種外在的助力只會一而再再而衰三而竭。
就比如說小學數學,真的難得要靠補習班才能學會嗎?答案是否定的,計算題、應用題、圖形題,都是一個知識點一個知識點的累積起來的,即便就是三位數的加減乘除,也都是從一位數的加減乘除學起的,三維的圓柱、圓錐立體圖形,也都是從二維的圓形、三角形學起的,知識是由簡單到復雜的,學習的過程也是循序漸進的,在學習簡單知識的時候,上課不好好聽講,學了個似是而非,下課做作業一知半解,也不想徹底搞懂,只想蒙混過關,這不是學校的教育有問題,也不是老師教學水平有問題,這是孩子學習的態度有問題,孩子學習沒有內驅力,這樣的孩子給他報再多的補習班都沒有用,除了讓孩子愈發的厭學,家長的金錢愈發的減少,補習班的生意愈發的紅火外,還能有什么呢?
語文英語也一樣,老師讓背的課文不想背,讓讀的課外書不想看,卻熱衷于報什么寫作班、口語班,沒有大量的閱讀寫什么?沒有背下英語課文語感從何而來?
補習班不是解決學習不好的終極答案,基本就是家長用來安慰自己的焦慮罷了。
要想小學生學習好,從小就讓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才是正途,比如幼兒園教的兒歌按時要學會,多陪孩子看看繪本,多給孩子講講故事,讓孩子養成愛閱讀的習慣,上一年級了,放學后第一時間先把作業做完,再自己檢查作業,上課的時候,一定要認真聽講,沒有學懂的知識,當天一定要學懂。
家長的認知最重要,補習班不是萬能的,焦慮的家長與其漫無目的的焦慮,還不如靜下心來幫助孩子建立起良好的學習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