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

閣夜

 

整體感知

 

杜甫一生經歷坎坷,青年時代是在盛唐社會中度過的,他經歷了壯游生活的激情和夢想,也經歷了十載旅居長安的悲辛,體會到了天寶中期危機四伏的社會形勢。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期間,杜甫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曾經一度落入叛軍手中,后被唐肅宗授官為左拾遺,很快又被貶。乾元二年(759)秋,47歲的杜甫棄官入蜀,開始了晚年漂泊西南的生活。杜甫暮年生活窮困潦倒,病痛纏身,客居天涯,心情沉郁。

 

杜甫在夔州(今重慶奉節)共住了一年零九個多月(765767),先后在赤甲、西閣、瀼西、東屯居住?!堕w夜》就是大歷元年冬寓居西閣時所作。當時,安史之亂剛剛平息,整個社會還很動蕩,巴蜀地區也陷入了戰亂之中。永泰元年(765)閏十月,劍南節度使郭英與西山都知兵馬崔旰互相殘殺,導致蜀中大亂。《閣夜》就是在這樣一種動蕩的時代背景中創作出來的。社會的苦難和個人生活的坎坷,在杜甫憂國愛民的胸懷中流淌出充滿悲慨氣息和深厚歷史感的詩句。

 

“歲暮陰陽催短景,天涯霜雪霽寒宵。”這兩句詩描繪了一幅寒冷孤寂的圖景:歲暮時節,冬日傍晚,剛剛放晴的太陽好像被催促著似的匆匆收斂了最后一抹余輝,夜晚來臨了。這是一個霜雪初停的寒夜,無邊無際的霜雪好像蔓延到天邊,銀白色的雪光散發出陣陣寒意,襯托得這個夜晚越發冷寂了。這兩句詩雖然沒有一個詞提到作者的心境,但是作者孤寂的心境已經蘊含其中了。“催”和“寒”兩個字既是寫景,又有作者的人生感受。光陰催促著每一天的日升月落,而作者自己也被光陰催促著步入了暮年,國事家事天下事,憂心的事情很多,想做的事情很多,可是時光的流逝讓人不得不產生一種來日無多的緊迫感。冰天雪地固然寒冷,對于貧病交加、漂泊天涯的杜甫來說,心境的凄寒也和這個冰天雪地的寒宵融為一體了。

 

“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弊髡咴陂L期的顛沛流離之中已經慣于無眠,又一個寒冷的長夜在無眠中度過。五更時分軍營里的擊鼓聲和號角聲傳來,在作者聽來,這聲音在寂靜的夜空中顯得異常悲壯。作者聽到鼓角之聲,起身走到戶外,一片異常偉麗的景象出現在眼前,星光倒映在峽江中,隨著水波動蕩搖擺。在悲壯的鼓角聲和動蕩的星河之間仿佛有一種神秘的感應,仿佛是鼓角聲震動了江水,才會有星影的搖動。黎明前的鼓角之聲和星河的動蕩,在黑夜之中別有一番驚心動魄的效果,仿佛整個世界都被震動,靜謐的氣氛完全消失了。《后漢書·禰衡傳》云:“(曹操)聞衡善擊鼓,召為鼓史,因大會賓客,閱試音節……次至衡,衡方為《漁陽》參撾,蹀躞而前,容態有異,聲節悲壯,聽者莫不慷慨?!薄稘h書·天文志》云:“元光(武帝年號)中,天星盡搖,上以問候星者,對曰:‘星搖者,民勞也?!蠓ニ囊?,百姓勞于兵革。”聯系這兩個典故,“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之中則又有一番深意:悲壯的鼓角聲是國家失序、民有怨氣的表現,星河動搖是百姓勞頓的反映,戰亂頻仍給百姓帶來的災難和痛苦不言而喻。這兩句詩境界渾厚,格調悲愴,言外猶有深意。

 

“野哭千家聞戰伐,夷歌數處起漁樵?!边@兩句可能是作者聽到“五更鼓角”之后產生的一種超越時空的聯想。他想到了在漫長的戰亂期間和這個夜晚相似的很多不眠之夜。當戰爭的消息傳來,他曾經在夜晚聽到過千家萬戶的哭聲響徹四野,曾經聽到過有很多地方傳來漁人、樵夫的歌聲。百姓的哭聲和漁樵的歌聲都是亂世的音響。夔州本已地處偏遠,在這戰亂的歲月里哀聲遍野,可見戰爭的殘酷。當作者聽到今夜悲壯的鼓角聲時,曾經無數次聽到過的百姓的哭喊聲和漁樵的歌聲仿佛在耳邊響起,鼓角聲預示著這樣的情景又要重現了。鼓角聲、哭聲、歌聲交織在一起,過去、現在、未來交織在一起了。這兩句詩寫得異常凄涼悲愴,作者感時傷世、憂國憂民的情懷溢于言表。

 

“臥龍躍馬終黃土,人事音書漫寂寥。”最后這兩句詩是作者面對種種家國的苦難而無能為力,因此作自我慰藉之語。旅居夔州的杜甫想到了此地的歷史人物諸葛亮和公孫述?!度龂尽ぶT葛亮傳》云:“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愿見之乎?’”左思《蜀都賦》云:“至乎臨谷為塞,因山為障;峻塍埒長城,豁險吞若巨防。一人守隘,萬夫莫向;公孫躍馬而稱帝,劉宗(劉備)下輦而自王?!迸P龍先生諸葛亮神機妙算一世英名,躍馬稱帝的公孫述叱咤風云一代豪杰,這些成就千秋功業的人最終都掩埋于一抔黃土之中,所有的風云際會最終都化作歷史的塵埃。那么,今日的你爭我戰,今日的各路人物,也終將淡出歷史舞臺。自己曾經交好的友人鄭虔、蘇源明、李白、嚴武、高適都死了,親朋也無一字書信問候,人生是這樣寂寞苦悶!寂寞苦悶也終將成為虛無,那就隨它去吧。從作者的自我寬慰之中,我們并沒有看到這位憂憤詩人的真正解脫,反而看到了他無邊的寂寥和苦悶?!芭P龍躍馬終黃土”這句詩把全詩的意象都貫穿起來,使全詩具有了一種深邃的歷史時空感。眼前的“短景”“寒宵”“鼓角”“戰伐”“野哭”都將和“臥龍躍馬”一樣成為歷史的塵埃,也許只有三峽的星河能夠永恒,只有漁樵的歌聲能夠代代延續,在悠遠的歷史中回蕩。

 

這首詩不是為一時一事而作,詩人飽經滄桑之后,在人生的暮年把萬端感慨集于筆端。所以詩中的內蘊是相當豐富的:既有對時光飛逝、人生短促的感慨,也有客居天涯、老病孤獨的凄寒,既有對連年戰伐、百姓勞苦的痛惜之情,也有對宇宙永恒、人生無常的感悟。

 

全詩寫閣夜無眠的所聞所見所思,從寒宵寫到五鼓,從時局寫到先賢,從山川雪野寫到痛苦的生民,從國家歷史寫到個人命運。氣象雄渾,憂思無窮。在藝術手法上,這首詩最為突出的特點就是通過聲音來寫戰爭,頷聯和頸聯通過鼓角聲、野哭聲、漁樵的歌聲來渲染戰爭的氣息,手法含蓄,情感的張力和濃度都很大,也更加痛切地表現出戰爭帶來的災難。這首詩還善于用事,“鼓角聲悲壯”用禰衡事,“星河影動搖”用漢武帝問星象事,“臥龍躍馬終黃土”用諸葛亮、公孫述事。詩人用事之妙在于不落痕跡,即使不知道典故的來歷,也能夠體會到詩句所傳達的情感。知道典故之后,就能夠有更深的體會。正如《西清詩話》所云:“作詩用事,要如釋語,水中著鹽,飲水乃知鹽味。此說,詩家秘藏也。如子美‘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人徒見陵轢造化之工,不知乃用故事也?!?/span>

 

《閣夜》是一首七言律詩,每句節奏都為“二二三”,如“歲暮──陰陽──催短景”。全詩的感情基調沉郁悲慨,故宜用低沉、頓挫的調子來誦讀。首聯描繪了一幅寒冷孤寂的冬夜圖景,漫天遍野的寒意從作者的心中流出。讀起來語勢要平緩,表達促迫之感的“催”和蘊含作者心境的“寒”字要適當重讀,延長時值。頷聯表現五更鼓角的悲壯之聲和三峽星河的動蕩之感,前句蕭瑟,后句浩蕩,誦讀起來要語調高亢,音域放寬,表現出氣象雄渾之境,“悲壯”“動搖”二詞要飽含深情,力求表達出這兩句詩的言外之意。前句寫聽覺,后句寫視覺,誦讀中要努力尋找“聽”和“看”的感覺。頸聯前句寫百姓悲天愴地的哭聲,情緒凄慘;后句寫漁樵時起時落的歌聲,情緒悠遠。誦讀時要形成對比,前句語調悲抑、沉重,飽含痛楚,后句語調平直,注意節奏的頓挫,突出悠遠之感。這兩句詩訴諸聽覺,誦讀時要尋找無眠之夜哭聲、歌聲、鼓角聲齊集耳畔的感覺。尾聯抒發人生感慨。“臥龍躍馬終黃土”在精神上統攝全篇,表達人生歷史的虛無感,誦讀時音節要舒展,表達貫穿古今的無窮之思,音調要低沉,表現出無奈的心情?!叭耸乱魰帕取弊晕议_解又無法解脫,“寂寥”是情緒核心,誦讀時語速要慢,語調沉郁,音節頓挫。

 

語言品味

 

“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這兩句詩是流傳千古的名句。《百斛明珠》云:“七言之麗者,在子美此二句后,寂寥無聞矣。”

 

這兩句詩的妙處首先在于氣象雄渾。拂曉之前,五更時分,軍營里悲壯的戰鼓聲和號角聲穿越寂靜的山谷在夜空中回蕩,峽江中星空的倒影隨著波浪動蕩搖擺。前句寫聽覺,后句寫視覺,具有穿透力的鼓角聲和峽江星河壯闊的波動使西閣的夜顯得這樣驚心動魄。前句明寫鼓角之聲,暗寫軍營和戰爭,鼓角之聲里就有了人的氣息;后句明寫峽江景象,暗寫雪后明朗的星空,天地俯仰之間都納入了視野。靜夜、鼓角之聲、人的氣息、山川河流、晴空、星影,組成了一幅多么開闊壯觀、渾厚蒼涼的圖景啊!上句透露出悲慘的戰爭現實,下句寫壯美的三峽夜景,詩人將二者巧妙地放在一起,創造了一種悲壯雄渾的意境。鼓角之聲在星河包容天地的動蕩之中顯得越發蕭瑟悲涼,星河波瀾壯闊的動蕩也仿佛是應和鼓角之聲,二者所傳達的動蕩感是一致的,鼓角之聲傳播的空間更加廣闊了,星河的搖動也具有了一種深邃的情致。這兩句詩所描繪的意境渾然融合在一起,表達出詩人深沉悲壯的情懷。

 

這兩句詩還有豐富的言外之意。以“五更鼓角”暗寫戰爭,以“星河動搖”暗寫星空,已屬言外之意了?!肮慕锹暠瘔选庇枚[衡事,“星河影動搖”用漢武帝問星象事,更是意中有深意。悲壯之聲暗指百姓情緒,正所謂“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禮記·樂記》)。星河動搖暗含百姓勞苦,所謂天人感應。了解此中深意后,對這兩句詩悲壯雄渾的意境會有更深的理解。這兩句詩讀起來音韻鏗鏘,頗有悲壯之感。

 

關于練習

 

一背誦這首詩。

 

設題意圖

 

為了培養學生的誦讀習慣,教師可結合誦讀提示適當點撥誦讀技巧。

 

參考答案

 

(略)

 

二杜甫在這首詩中感慨萬千,說說此詩一共寫了詩人幾種悲慨,詩人對什么事最為憂傷。

 

設題意圖

 

意在培養學生深入把握詩詞的言外之意、韻外之旨的能力。

 

參考答案

 

此詩寫了詩人多種悲慨?!皻q暮陰陽催短景”表達了詩人對時光飛逝人生短促的感慨,“天涯霜雪霽寒宵”表達了詩人客居天涯的凄寒,頷聯和頸聯表達了詩人對百姓因戰爭而勞頓的痛惜之情,“臥龍躍馬終黃土”表達了詩人對宇宙永恒、人生無常的悲哀,“人事音書漫寂寥”表達了詩人老病孤獨、親朋音信斷絕的寂寥和無奈??梢哉f萬般感慨集于筆端,有對國家和人民的憂慮,有人生、宇宙、歷史、古今之悲,還有對個人命運的悲嘆。

 

詩人對百姓在戰爭中遭受的苦難最為憂傷,當我們讀到“野哭千家聞戰伐”的時候,仿佛可以看到詩人也流下了揪心的淚水。

 

不要求有統一答案,要引導學生自己體悟其中的情感內涵。

 

三此詩頷聯“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上句寫悲慘之戰爭現實,下句寫壯美之三峽夜景。詩人將它們放在一起,創造了一種什么樣的意境?

 

設題意圖

 

本題培養學生揣摩語言、品味詩詞意境的能力。

 

參考答案

 

上句透露出悲慘的戰爭現實,下句寫壯美的三峽夜景,詩人將二者巧妙地放在一起,創造了一種悲壯雄渾的意境。鼓角之聲在星河包容天地的動蕩之中顯得越發蕭瑟悲涼,星河波瀾壯闊的動蕩也仿佛是應和鼓角之聲,二者所傳達的動蕩感是一致的,鼓角之聲傳播的空間更加廣闊了,星河的搖動也具有了一種深邃的情致。這兩句詩所描繪的意境渾然融合在一起,表達出詩人深沉悲壯的情懷。

 

四請將此詩與《旅夜書懷》(參見第二單元“推薦作品”)對讀,分析這兩首詩在意境和章法上的不同。

 

設題意圖

 

本題為比較閱讀,比較意境的不同主要培養學生準確把握詩歌意境的能力,比較章法的不同主要培養學生把握詩詞內在結構的能力。

 

參考答案

 

《閣夜》和《旅夜抒懷》的意境都很雄闊,細細比較,二者又有不同?!堕w夜》的意境悲壯蕭瑟,《旅夜抒懷》的意境高朗壯闊。在《閣夜》中,短景、天涯、霜雪、寒宵等意象傳達出來的是寒冷蕭條的氣氛,鼓角、星河傳達出來的是征戰和動蕩的氣息,全詩景象宏闊壯觀,終究擺脫不了悲涼和蕭瑟?!堵靡故銘选分?,細草、微風、危檣、獨夜舟描繪出風清氣和的春夜,“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描繪出疏朗高遠的廣闊空間,兩組意象形成微弱渺小和宏闊壯觀的對比,表現了作者置身于天地之間的渺小和無助,但其中的悲慨之氣不如《閣夜》濃重。

 

這兩首詩在章法上也不同:《閣夜》前三聯寫景,尾聯抒情,即使在寫景當中也寄寓了作者豐富的人生感慨?!堵靡故銘选非皟陕撌锹靡顾?,后兩聯是抒懷,景和情互相對照,互相生發,非常和諧。

 

有關資料

 

一、評《閣夜》(葛曉音)

 

杜甫在夔州,寓居西閣正是秋冬之時。所作詩篇多寫蕭條歲暮之景,《閣夜》是其中最負盛名的一首七律。

 

在長期的喪亂流離生活中,杜甫已慣于長夜不眠。夜中所見所感都與動亂時代的影像交織在一起。這一首也不例外:歲暮時節,一個雪晴之后的冬夜。五更時軍營里的鼓聲和號角聲此起彼伏,在夜空中回蕩;仿佛因這戰聲的撼動,三峽中星空和銀河的倒影也在江水中搖曳不定。長夜中不但鼓角聲悠長悲壯,聲聲入耳,更有荒野上千家百姓的痛哭聲,時時傳來戰伐的消息;惟有疏落的幾處漁夫樵子的夷歌,還傳遞了一點生命的聲息。與其他寫夜景或野哭的同類詩作相比,這首詩的特色在于:這樣一幅動蕩時代的景象,都是通過夜中聞聲的感受表現出來的。戰爭的各種動靜在氣象蕭森的三峽中回蕩放大,一齊奔涌到詩人的耳邊,而詩人又運用鏗鏘的詩韻節奏強化了這戰聲的凄慘悲壯之感,可謂以聲寫聲,所以讀來格外聲節悲壯。

 

更耐人尋味的是,詩人并不只是一般地描寫他早已寫過千百遍的戰亂,而是將眼前的動蕩放到更深廣的時空背景中去思考。開頭感嘆日升月落催促著本來就太短的光陰,并不僅僅是寫歲暮日短的常套。它與結尾的“臥龍躍馬終黃土”相呼應,令人想到:諸葛孔明是詩人最敬仰的先哲,公孫述是白帝城的創始人,無論其功業如何,最終都歸入了黃土。又何況那些耀武揚威、不成氣候的諸將呢?歷史上曾有多少鼓角聲在江峽間回蕩?但三峽星河是永恒的存在;古往今來又有多少人家為戰伐而痛哭郊野?而漁樵生活不會從此斷絕。這就是詩人有意將“五更鼓角”和“三峽星河”相對,以“野哭”和“夷歌”相對,又特別強調“起漁樵”的原因。戰爭無論拖延多久終會結束,生命無論受到多少摧殘總會延續。悟出這一對矛盾的辯證關系,暫時的人事不順和音書斷絕,又算得了什么呢?結尾雖是聊以自慰,但這一思考的深度和力度,卻使這首詩的意義越出了眼前一時一地的感受,觸及了戰爭和人類生存的普遍規律,這種難以企及的境界才是此詩之“偉麗”在后世罕有承繼的根本原因。

 

(選自《杜甫詩選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二、吟誦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一門絕學(陳少松)

 

現今的絕大多數青少年學子沒聽到過老先生吟誦古詩詞文,所以我們的話題首先從“什么是吟誦”談起。

 

吟誦是我國傳統的美讀詩詞文的方法,是歷代文人師生欣賞和教學古典美文的一種獨特手段,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一門絕學。

 

吟誦在我國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文學史告訴我們,詩歌源于勞動。最早的吟誦活動自然要數先民們勞動時的詩歌吟唱,當時文字尚未產生,詩與歌也沒分化,所謂吟詩,也就是隨口不經意地傳唱詩歌。后來,隨著文字的產生、社會的發展、學校的興辦,詩歌吟誦逐漸走進了課堂。周代,小學和大學(即太學)都開設“誦詩”這門必修課。《禮記·內則》曰:“十有三年,學樂、誦詩、舞勺。”《周禮·春官宗伯下》云:“以樂語教國子,興、道、諷、誦、言、語?!笨梢姰敃r的學校多么重視對貴族子弟進行誦詩教學。到了春秋時代,孔子第一個起來私人辦學。這位精通文學和音樂的大教育家深知詩歌與音樂對陶冶人的品行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而平時花很多時間教授弟子們“誦詩三百,弦詩三百,歌詩三百,舞詩三百”(《墨子·公孟篇》)。據文獻記載,他的弟子子游和子路很能弦歌《詩經》,曾子和原憲吟唱《詩經》中的《商頌》非常出色,所謂“聲滿天地,若出金石”。不僅如此,孔子還善讀《春秋》,曾引得老聃津津有味地聆賞??鬃涌胺Q我國歷史上第一位著名的吟誦專家和吟誦教育家。孔子以后,歷代的文人師生都是用吟誦的方法來欣賞和教學詩文的。如唐代,不僅像韓愈這樣的大文豪平時“口不絕吟于六藝之文”,而且“李杜詩篇萬口傳”,甚至連“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唐宣宗《吊白居易》詩)、“治書蒼頭”都能吟誦柳宗元的文集(見柳宗元《與友人論為文書》)。足見吟詩誦文在當時成了人們普遍的愛好,成了時代的一種風尚。需要指出的是,吟誦之學得到更進一步地發揚光大,乃在宋、元、明、清時代。這個時期人們吟賞的美文除了一向處于正統地位的詩與文,還有蔚然郁起的詞與曲,而吟誦的腔調由于受到戲曲音樂的影響,得到豐富和發展。這個時期有關吟誦的理論研究也多了起來,宋代的朱熹,元代的劉績,明代的李東陽、唐順之、鐘惺等都對吟誦之學提出了不少精辟的見解,清代桐城派作家揭橥的“因聲求氣”說更在社會上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對人們的吟誦實踐起到了很好的推進和提高作用。特別是,這個時期各地興辦了許多書院,私塾更是遍及城鎮鄉村,加上出現了一大批既切合識字和普及文化知識需要、又易誦易記的啟蒙讀物,如《百家姓》《三字經》《千家詩》《小兒語》《幼學瓊林》《龍文鞭影》《增廣賢文》等,因而使這一傳統的讀書方法得到極大的普及。

 

為什么吟誦之法世代相傳、歷久而不衰?因為實踐證明,它是欣賞和教學古典美文行之有效的獨特手段,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一門絕學。

 

絕學者,獨特之學問也。傳統的吟,就是拉長了聲音像歌唱似地讀;傳統的誦,就是用抑揚頓挫的聲調有節奏地讀。傳統的吟誦作為欣賞和教學古典美文的一種手段,其獨特之處主要有四點:

 

首先,吟誦能激發想像、聯覺和情緒,讓吟誦者自己和聽賞者“因聲入境”,即隨著吟誦時聲音的抑揚頓挫、語速的疾徐變化、腔調的婉轉曲折走進作品的意境之中,從而充分領略古詩詞文的意境之美。明代嘉靖年間,昆山有位小有名氣的布衣詩人叫吳擴,此人“吐音如鐘,對客多自言游覽武夷、匡廬、臺宕諸勝地,朗誦其詩歌,聽之者如在目中,故多樂于之游”(錢謙益《歷朝詩集小傳·吳山人擴》)。看來吳擴頗擅誦詩藝術,他能通過縱聲朗誦再現自己在游覽詩中創造的意境,使聽之者展開想像,“因聲入境”,產生諸多名山勝景“如在目中”的感覺,從而獲得極大的審美滿足,“故多樂于之游”。筆者在教學中對吟誦時聲音的奇妙作用有深切的體會。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游覽秋山的名作,教吟首句“遠上寒山石徑斜”時,突出韻腳“斜”字,用“一音三韻”法吟唱,音調由輕細轉為響亮,并配以舉頭遠眺的神態,很能使學生的耳目產生聯覺,仿佛真的看到了山上那條彎彎曲曲、一直延伸到山顛的石徑。吟第二句“白云深處有人家”時,“深處”的“處”是去聲,落音較重,且作一頓,似乎在提示聽賞者注意即將出現的畫面,引發他們想像“白云深處”的景觀:然后以清晰而輕快的音調吟出“有人家”三字,這時學生們的臉上情不自禁地露出驚嘆、欣喜和向往的神色。在整個這首詩的教學中,教者通過吟聲和適當的肢體語言,充分調動學生的聽覺、視覺、聯覺、想像等功能,使他們在領略詩句所描繪的圖畫美時自然而然地受到情緒的感染,一個個心曠神怡,猶如同教吟者一起置身和陶醉于詩境之中。凡會吟誦的學人都有這樣的體會:欣賞古詩詞文,光默讀不行;用現代的方法朗讀,自然要優于默讀,且多數國人會用此法,因此不失為一種途徑,但是,與用傳統的方法吟誦相比,效果往往要遜色。這是因為古代作家創作時非常重視“刻鏤聲律”(劉勰《文心雕龍·神思》),即推敲作品的音節,作品的音節是表現作家情感、刻畫藝術形象的重要手段之一,而古詩詞文音節的安排有特殊的規律。既然如此,欣賞時就非用傳統的方法吟誦不能很好地“因聲入境”,不能充分地領略作品的神味。筆者教吟杜甫的名作《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時曾作過一個試驗,先請學校朗誦團的一名學生用現代的方法朗誦一遍,然后我用傳統的方法作縱聲吟誦。兩廂比較,那位學生的普通話水平很高,朗誦也有技巧,但相形之下,抑揚頓挫合度、疾徐輕重有致的吟誦畢竟更能充分地再現老杜當年忽聞官軍收復失地后那種驚喜欲狂的心態神情,因而具有更強的藝術感染力。

 

其次,吟誦本身是一種美──古詩詞文音樂美的享受。文學作品的語言是為塑造藝術形象、表現內容服務的,但作為形式,它有相對獨立的審美價值。南宋周密在《齊東野語》中記載了這樣一則故事:“昔有以詩投東坡者,朗誦之,而請曰:‘此詩有分數否?’坡曰:‘十分。’其人大喜。坡徐曰:‘三分詩,七分讀耳?!边@則故事常被人們用作寫詩缺乏詩意的例證。如果我們換一個角度看,將詩意和朗讀分別打分,這正說明蘇東坡已看出誦詩時的有聲語言具有獨立的審美價值;讀打七分,不正是肯定這位青年出色的吟誦顯示了詩歌語言的音樂美嗎?這幾年筆者多次參加中日吟詩交流,雙方大多不通曉對方的語言,因而聽不懂對方所吟的內容,但都為對方那種富有異國特色的優美音調所吸引,所動容,會上不時爆發出熱烈的掌聲,這是詩歌語言具有獨立審美價值的又一明證。古詩詞文的語言由于非常講究聲音的高下、長短、疾徐、抑揚、頓挫及其變化,所以原本就有一定的音樂性。用現代的方法朗讀,一般不管作品音節安排的特點,如七言律絕,不問平仄格式和節奏點上的字是平是仄,每句都按“四三”來劃分節奏單位,節奏點上平聲字音和仄聲字音的長短、高低讀得沒什么區別,這樣就不能很好地顯示作品原有的音樂性。用傳統的方法吟誦,則根據作品音節安排的特點來行腔使調,如七言律絕,必須區分平起還是仄起,每句按“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來劃分節奏單位,節奏點上的字音通常接“平長仄短”“平低仄高”(或“平高仄低”)來處理,這樣就能充分地顯示出作品原有的音樂性。不僅如此,如果你用的又是個美聽的調子,那就更能顯示出鏗鏘悅耳的音樂美來。人們稱吟誦為“美讀”,就是這個道理。既然吟誦時作品的有聲語言表現出鏗鏘悅耳的音樂美,而這種音樂美又具有獨立的審美價值,那么吟誦本身也就成為一種美的享受。我們的古人對這一點深有感悟:“唐人詩一家有一家聲調,高下疾徐皆為律呂,吟而繹之,令人有聞《韶》忘味之意?!?span>(劉績《霏雪錄》)正因為吟誦本身具有獨立的審美價值,所以往往出現這樣的情況:吟誦者對作品的內在意蘊并不深刻理解,只要行腔得法,仍可得到美的享受。朱自清先生就曾說過:“過去一般讀者大概都會吟誦,他們吟誦詩文,從那吟誦的聲調或吟誦的音樂得到趣味或快感,意義的關系很少;只要懂得字面兒,全篇的意義并不清楚也不要緊的?!?span>(《論百讀不厭》)當然,話得說回來,感覺的東西不能一下理解它,而理解了的東西卻能更深地感覺它。作為形式的文學作品的語言畢竟是為表現內容服務的,欣賞時如果對作品的內在意蘊越能深刻地理解,那吟誦起來就越能準確而充分地再現作品語言音節的美妙。

 

復次,吟誦能幫助我們神奇地記住古典美文。徐城北先生在《說“背誦”》一文中曾講到舊時私塾里蒙童背書的情景:“背誦,是中國古代一種普遍應用的學習方法。大約從《百家姓》《千字文》開始,蒙童就要高揚起稚嫩嗓音去背誦了,理解了的要背,不理解的依然要背。不光要背書的內容,連老夫子吟哦的音調神態也常成為模仿的對象。誰知這一來,形式的反作用卻幫了蒙童的大忙──每當在文字上‘卡殼’之際,一模仿老夫子搖頭晃腦的那股勁頭,下文便時?!S’了出來?!币髡b助記憶確有這樣的神效。我的一位學生的外祖母,年少時曾從常熟的一位姓孫的塾師學詩古文,87歲高齡時尚能用塾師教的調子一字不差地背吟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和杜牧的《阿房宮賦》,實在令人嘆奇。筆者自己也有這方面的體驗。記得上個世紀50年代讀初中時,教我們文學課的老師很能吟誦。他講古代作品時,只要興致一來,便搖頭晃腦地縱聲吟誦起來。他那動情而美妙的吟誦使我入迷,我很快地喜愛上吟誦,并學會了他吟的那個調子。四十多年過去了,凡是當年他吟誦過的作品,如《詩經·衛風·木瓜》《石壕吏》《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岳陽樓記》等,至今猶能流暢地背吟出來。即便有時個別地方有幾個字記不起了,只要一回憶當年那位文學老師在課堂上搖頭晃腦朗吟的情景,用那個調子反復地哼幾下,忘掉的那幾個字便會不知從哪兒一下子冒了出來。同一般的誦讀相比,用傳統的方法吟誦,不僅能讓你充分獲得古典文學作品特有的意境美和音樂美的享受,而且會幫你更多更有效地記住古典美文,這是個不爭的事實。這幾年全國各地廣泛開展“唐詩宋詞誦讀工程”,如果能將傳統的吟誦之法在國人、尤其是青少年中推廣,那我敢斷言,對提升欣賞和教學古典美文的層次、促進這一工程的開展必將大有裨益。

 

最后,我國的吟誦有著鮮明的民族特色。西方也有誦詩、歌詩,但無論是詩歌的韻律和語言的聲調,還是誦、歌的調子,都與我國的吟誦有所不同。日本的漢詩吟詠較興盛,其源頭卻在中國。中國的古典美文連同吟誦藝術無疑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瑰寶,足令每一個炎黃子孫感到自豪。今天,我們的祖國正在進一步改革開放,走向世界。如果我們能將吟誦這門絕學發揚光大,那必將增強國人的民族自豪感,并對擴大海內外文化交流、增進同世界人民的友誼做出積極貢獻。

 

我們說吟誦是門絕學,還有一層涵義,即絕學者,面臨失傳危險之學問也。在我們這個泱泱大國,吟誦之法本為歷代文人師生所普遍采用,能吟會誦的人才濟濟??伞拔逅摹毙挛幕\動一起,傳統文化受到猛烈沖擊,吟誦也一度受到人們的冷落,許多有識之士為之感到惋惜。從上個世紀2040年代,不少著名的教育家、學者、文學家如唐文治、夏丏尊、葉圣陶、朱自清等人,為在學校教學和文學欣賞中恢復傳統的吟誦方法作過種種努力,取得一定成績,但終因歷史條件的限制,未能在全國范圍內收到復興絕學之效。新中國成立以后,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一方面由于受到“左”的和崇洋思想的影響,吟誦之學沒有得到很好的重視,尤其是忽略了對這方面人才的培養;另一方面隨著自然法則,能吟會誦的前輩學者越來越少。因此,吟誦之學面臨著失傳的嚴重危險,及時搶救和大力弘揚這門絕學,是擺在國人面前的一項十分緊迫而有重要意義的工作。我們高興地看到,打倒“四人幫”以后,特別是實行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弘揚優秀民族文化的口號深入人心,吟誦已漸為國人所重視。筆者相信,通過大家堅持不懈地共同努力,吟誦這門絕學必將在我們這個東方文明古國再度興盛!

 

(選自《古典文學知識》2005年第1期)

 

李憑箜篌引

 

整體感知

 

李賀(790816),字長吉,是中唐的獨樹一幟的詩人。生于福昌昌谷(今河南宜陽),是唐宗室鄭王后裔,到李賀時家道已經徹底沒落了,父親李晉肅只不過是邊疆上的一個小縣令。李賀被誹謗諱父名而不得參加科舉考試,后只做過一個九品的奉禮郎,不久辭官歸故里而卒,年僅27歲。李賀少年時代就有才名,可惜仕途坎坷,懷才不遇,于是形成了凄艷詭譎的詩風,故被稱為“詩鬼”。《李憑箜篌引》是李賀的代表作,大約作于元和六年(811)至元和八年(813),當時李賀在長安任奉禮郎。

 

《李憑箜篌引》是一篇描寫音樂的佳作,和白居易的《琵琶行》、韓愈的《聽穎師彈琴》一起被稱為“摹寫聲音至文”。箜篌演奏技藝到唐代達到了極高的水平。李憑是著名的宮廷樂師,唐代有很多詩人都描寫過李憑的演奏。李賀這首歌行體的詩作想像瑰麗,境界奇幻,濃墨重彩,尤為出色。

 

全詩可分為三個段落。第一段為前四句。

 

吳絲蜀桐張高秋,空山凝云頹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憑中國彈箜篌。

 

這四句先聲奪人,意象突兀奇險,聽者首先被李憑精湛的演奏技藝驚呆了,一剎那間,仿佛失魂落魄。李憑在明凈清遠、秋高氣爽的境界中演奏,“高秋”既點明了演奏時間,又寫出了演奏環境?!皬垺弊植粌H僅是演奏的抽象動作,而且很容易引起這樣的聯想:音樂的情韻高遠飽滿,直上云天?!翱丈侥祁j不流”緊承上句,寫音樂效果,空曠山野上的流云聽到這奪人魂魄的樂聲都為之凝神駐足、忘記了流動。“頹”字恰恰和“張”字構成了一種對比,前者飽滿,后者無力,“頹”字形象地描繪出流云被音樂擊中那一剎那的情態。那么,到底是一種什么樣的音樂如此震撼人呢?“江娥啼竹素女愁”巧妙地點出了音樂表情:“愁”。如長堤決口的高潮過去之后,幽怨低回的情緒延展開來,仿佛湘夫人對竹揮淚,為舜的去世而悲痛欲絕,仿佛善鼓瑟的神仙素女愁容滿面。此時,音樂的節奏中才有了一個小小的間歇。詩人趁此機會交代了演奏者的情況:原來是李憑在國都長安城彈奏箜篌。

 

第二段為中間四句。

 

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

 

十二門前融冷光,二十三絲動紫皇。

 

這四句是樂曲發展的第二個段落。

 

“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直接描寫音樂的音色和表情?!袄ド接袼轼P凰叫”描寫音樂時而清脆激越如昆山上的玉石碎裂,時而空靈哀婉如鳳凰的叫聲。昆侖山自古以來就被叫做“玉山”或“群玉之山”,用“昆山玉碎”來形容樂聲,表現樂聲極其激昂,具有很強的爆發力和壓倒一切的氣勢?!傍P凰”句在意象上又和“昆山”句構成了一個整體。鳳凰在傳說中是一種高貴的神鳥,居住在昆侖山?!俄n詩外傳》云:“其翼若竽,其聲若簫?!焙嵉囊羯岷偷溲牛鸵魠^深沉哀郁,演奏時余音裊裊,給人“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之感?!袄ド接袼椤焙?,棲居其上的鳳凰的叫聲自然是凄厲婉轉?!袄ド接袼椤睂憳芬糁畯?,“鳳凰叫”寫樂音之弱。這一樂章也是以山崩地坼的氣勢開端,然后轉為如怨如訴的溫婉,憂傷情緒就在這溫婉中綿延?!败饺仄断闾m笑”描寫樂聲從悲戚轉為歡快?!败饺仄丁背薪由暇洌钥奁穆曇裟憳仿暤钠鄳K,又以露水一點一滴在殘荷上滾動、滑落的視覺感受比喻樂聲的悲切,似乎比“鳳凰叫”還要和緩。“香蘭笑”寫音樂表情的變化,“笑”具有訴諸聽覺的屬性,描摹出樂音的流麗爽朗,它還能給人以“笑靨如花”的視覺感受,描摹出樂音的流暢鮮明。

 

“十二門前融冷光”寫樂聲由歡快轉為清冷,回到了音樂的主體情緒。“十二門”代指長安,清冷的樂聲仿佛使整個長安城都沉浸在寒光之中。詩人用“融”這個充滿暖意的字來極力渲染音樂不可抗拒的感化力和滲透力?!袄涔狻焙汀案咔铩辈恢\而合,都散發出清寒之氣,音樂的境界和自然界和諧一體。這句詩給人以清空之感,整個長安城仿佛只有箜篌的美妙旋律在回蕩?!岸z動紫皇”承接“十二門”句所營造的時空感來寫。李憑的演奏感動了“紫皇”,“紫皇”一語雙關,主要指天上的皇帝,兼指人間的皇帝,巧妙地寫出清冷的樂聲從人間傳到天界。此時,整個宇宙仿佛也只有箜篌的旋律存在。首句的“高秋”和這里的“十二門”“紫皇”等意象營造出無限廣袤的宇宙時空,仿佛萬物皆空,箜篌的樂聲包容了整個世界。

 

最后六句為這首詩的第三段。

 

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

 

夢入神山教神嫗,老魚跳波瘦蛟舞。

 

吳質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濕寒兔。

 

“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這兩句詩的情境承接“紫皇”,在天界展開。清冷的音樂情緒發展到極致,達到整個樂曲的高潮。在女媧煉石補天的地方,連五色石都被樂音震破,引來了一場秋雨,把音樂的震撼力描摹得無以復加?!扒镉辍庇帜軌蜃屓水a生豐富的聯想:“秋雨”是一個憂愁的意象,“石破天驚”之后氣勢磅礴的秋雨,象征鋪天蓋地的茫茫愁緒;秋雨落地的聲響,恰如緊湊繁復的樂聲。樂曲就在這種驚天動地的凄冷情緒中結束了。曲終人寂,詩意本該完結,但是詩人又在“夢幻”中展開了一片神奇的天地。

 

演奏結束了,詩人還沒有從音樂的境界中走出來,神志還徘徊于凄迷的仙境幻覺中。整個演奏過程像一場夢,李憑不是在人間演奏,而是在神山上教神嫗彈奏箜篌,仙境中衰老瘦弱的魚和龍聽到樂曲聲都隨之追風逐浪,在波濤中翩翩起舞。月宮中的吳剛聽到樂曲聲也忘記了砍樹,倚在桂樹上凝神傾聽,不知困倦;桂樹下的玉兔聽到樂曲聲也渾然入境,全然覺察不到寒露打濕了全身。詩人回味整個演奏過程,美妙的樂曲使人宛在仙境,進而想像出仙界神靈的癡迷狀態,從音樂效果的角度渲染出樂曲的美妙。

 

這首詩用瑰麗的詞采、天上人間的想像來描摹聽樂的感受,把一首悲戚的樂曲描寫得驚天動地。詩本身也和樂曲一樣具有了一種凄寒冷艷的氣質。南朝有一則著名的講經傳說:云光法師講經,感動了上天,天上的鮮花紛紛墜落。李憑演奏箜篌就有這樣美妙的效果,通過李賀的生花妙筆,表現出音樂繁花似錦、萬物動容的“天花亂墜”之感。空山凝云、江娥素女、昆山鳳凰、芙蓉香蘭、城門紫皇、秋雨、五色石、神嫗魚龍、吳剛玉兔,眾多駁雜的意象,虛虛實實,使人有滿天花雨的神奇感受。詩人又通過“啼”“愁”“碎”“泣”“冷”“破”“濕”“寒”等表示消極情感的語匯來渲染樂曲悲傷清冷的情調。因此,詩中的境界雖然絢爛,卻充滿寒意。正如近人羅根澤對李賀的評價:“冷如秋霜,艷如桃李?!?span>(《樂府文學史》)

 

在藝術手法上,這首詩運用通感的手法把訴諸聽覺的音樂充分的形象化、視覺化了,化無形為有形。詩中的通感往往具有復合通感的性質,在動作中表現感覺,以聽覺來涵蓋各種感覺。無論是“芙蓉泣露香蘭笑”,還是“石破天驚逗秋雨”,都是五音繁匯,聽覺中有視覺感受,視覺感受中還有動感。這首詩側面烘托的手法也很成功,通過大肆渲染音樂產生的效果烘托演奏技藝的高超絕倫。李賀喜歡用借代手法指稱事物的特點在這首詩中表現得也很突出,如用“吳絲蜀桐”“二十三絲”指代豎箜篌,用“十二門”指代長安城。李賀詩中色彩意象繁多密集的特點在本詩中也有所表現,如“冷光”“紫皇”,以及暗含色彩的“玉”“芙蓉”“補天石”等語匯,都顯得富艷高貴。

 

這首詩為樂府歌行體,音韻流轉自然。誦讀時,要注意詩句之間的起承轉合。這首詩的篇幅較長,共十四句,都屬于描述性的語言,誦讀起來有一定的難度。首先,要明確這是一首描述音樂感受的詩歌,詩中紛繁的意象中蘊含著音樂的情感基調和音樂表情的起伏變化,了解這些是誦讀好這首詩的基礎。第二步,要對詩中的情感基調進行層級區分,既要突出主色,又要顯現輔色。對于這首詩來說,詩歌的情感基調基本上等同于音樂的情感基調,其主色調是凄愴激昂的,但是中間也有哀婉柔和的情緒,甚至還有稍縱即逝的歡快情緒,如“香蘭笑”,這些輔色調需要點染出來。第三,這首詩每句都是七言,格律嚴密,四次換韻,句句用韻,節奏很快,處理不好很容易給人造成刻板單一的印象。所以要仔細劃分意群,找到詩中情感的起伏脈絡,把握詩歌的節奏。這首詩中,音樂的樂段就是情緒發展的脈絡,而這種情緒發展的階段又非常鮮明地體現在詩歌韻腳的變換上。也就是說,詩歌的前四句為第一個意群,中間四句為第二個意群,最后六句為第三個意群。第一個意群表現音樂的悲哀情緒由強到弱,由突然爆發到舒緩低回。第一句語勢要平起平收,中速,神清氣爽。第二句是這個意群中的情緒高潮,要讀出突然之間被優美的樂聲所震懾的感覺,“空山凝云”語勢稍快,音量高亢,“頹不流”語速稍慢,表現沉醉之感。第三句情緒幽怨,語調低沉。第四句語速漸慢,稍作停頓,表示“第一樂章”的結束。第二個意群表現音樂表情由悲愴到歡快,再到清冷。第一句是情緒高潮,“昆山玉碎”要讀出氣勢,聲調高昂悲愴,要有劈空而來的爆發力,“鳳凰叫”要如泣如訴?!败饺仄丁币o隨上句讀出,憂郁婉轉,之后稍作停頓,“香蘭笑”要適當體現歡快的感覺?!笆T前融冷光,二十三絲動紫皇”表現清冷凄寒之氣直上霄漢,要一氣呵成,語速漸快。第三個意群表現樂曲在凄寒的情緒中結束,并在余韻中展開聯想?!芭畫z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是整首詩的情緒高潮,前句要緊承“二十三絲”句,語勢扶搖直上,“石破天驚”要重讀。最后四句表現想像的境界,要有夢幻和癡迷的感覺,語速稍慢。

 

語言品味

 

關于通感的運用

 

“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是詩中僅有的直接描摹音樂的詩句,成功地運用了通感的藝術手法。這兩句都是“以聲類聲”,但也可以喚起形象感。王琦《李賀詩歌集注》云:“玉碎,狀其聲之清脆;鳳叫,狀其聲之和緩。”“蓉泣,狀其聲之慘淡。蘭笑,狀其聲之冶麗?!薄耙月曨惵暋辈皇峭ǜ?。這兩句可以喚起音樂的形象感,以形類聲,就構成了通感?!袄ド接袼椤笨梢詥酒鹕奖赖亓训男蜗蟾校稳輼仿曊鸬膲延^?!傍P凰叫”可以喚起孤獨哀鳴的形象感,形容樂聲的幽怨?!败饺仄丁笨梢詥酒鹇兜螝埡傻男蜗蟾校稳輼仿暤钠鄾觥!跋闾m笑”可以喚起蘭花盛開宛如笑靨的形象感,形同樂聲的歡快愉悅?!笆铺祗@逗秋雨”也兼具“以聲類聲”和“以形類聲”兩種屬性。“秋雨”密密匝匝的墜落聲,可以摹狀樂聲的急促,同時“秋雨”也可以喚起連綿不絕的憂郁形象。李賀詩中的通感往往是復合通感,既有視覺感受,又有聽覺感受,同時還有動感,“碎”“叫”“泣”“笑”“逗”等語匯都有很強的動感。

 

關于練習

 

一背誦這首詩,說說詩中是怎樣表現“箜篌”演奏出來的優美音樂的。

 

設題意圖

 

背誦是為了強化誦讀。讓學生思考“怎樣表現”是為了培養學生從藝術手法方面鑒賞詩歌的能力。

 

參考答案

 

要點提示:①主要運用側面烘托手法,通過描摹音樂效果來襯托音樂本身。②運用化無形為有形的通感手法和夸張手法。③運用浪漫主義的創作方法,馳騁自由的想像力,通過瑰麗的神話世界來表現音樂的世界。

 

二清人方扶南把這首詩與白居易的《琵琶行》、韓愈的《聽穎師彈琴》(參見“相關鏈接”)相提并論,推許為“摹寫聲音至文”(《李長吉詩集批注》)。請在閱讀這三篇作品后,比較它們在音樂描寫時所用的不同技法,說說它們各自的藝術風格。

 

設題意圖

 

本題為同類詩歌的比較閱讀,培養學生把握藝術手法的能力和品味不同作品的藝術風格的能力。

 

參考答案

 

《李憑箜篌引》主要描寫音樂產生的藝術效果,對于音樂旋律本身的起伏跌宕著墨并不多,只有“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兩句,為側面烘托手法?!杜眯小分饕ㄟ^比喻描摹音色的強弱緩急,為直接描寫的手法,“江州司馬青衫濕”語為側面烘托。《聽穎師彈琴》前十句運用形象的比喻摹寫琴聲的起落變化,并且描摹出音樂所表現的意境,是直接描寫;后八句用抒情的方式表達聽琴的感受,是側面烘托。

 

這三首詩風格迥異。李賀的《李憑箜篌引》純為描摹音樂,沒有詩人的情感寄托,風格凄寒冷艷、浪漫瑰麗。白居易的《琵琶行》是一首敘事詩,在描摹音樂時也在敘事和抒情,琵琶女彈奏時的情態動作和作者的身世體驗都穿插其中,其風格平易感傷。韓愈的《聽穎師彈琴》前十句寫琴聲,后八句寫詩人聽樂的感受,至于琴聲引發了怎樣的人生體驗,并未直言,因而此詩風格悲愴含蓄。

 

有關資料

 

一、嘔心瀝血的苦吟之詩──李賀《李憑箜篌引》賞析(魏家駿)

 

在唐代的詩人中,李賀是一個奇才,由于他在詩歌創作中廣采博取,搜奇獵艷,馳騁自己豐富的想像力,用新奇詭異的語言,描繪出許多令人驚嘆的神秘而幽美的藝術境界,有人甚至稱他為“鬼才”。他雖然只活了27歲就離開人世,可以說是夭折了的年輕詩人,卻留下了許多構思奇特、風格獨具的詩歌作品,令后世的讀者贊嘆不已。毛澤東就曾經極力向陳毅推薦說:“李賀詩很值得一讀。”(《給陳毅同志談詩的一封信》)

 

在唐代,曾經流傳過很多關于李賀的故事。有個故事說,李賀每天早上騎著一頭瘦驢,背上背著一只破舊的背囊,就出門了。路上想到什么好的詩句,就當即記下來,塞進背囊里。晚上回到家,他的母親就叫仆人接過背囊,把里面寫了詩句的紙條統統倒出來??吹絻鹤訉懴碌脑娋?,他的母親常常嘆息說:“我的兒啊,你非得把心都嘔出來才肯罷休嗎?”這個故事說明,李賀的詩都是苦吟之作,并不是天才的妙句偶得。更有傳奇色彩的是,據說李賀將死的時候,在大白天忽然見到一個穿紅衣服的人,騎著一條紅色的龍,手里拿著一塊木板,上面的文字也不知道是用上古時代的篆文還是石鼓文寫的,嘴里嚷著要帶李賀走。李賀也看不懂上面寫的是什么字,就從床上爬起來,跪在地下懇求,說自己的母親年老多病,不能跟他走。那個穿紅衣服的人笑著說:“天上的玉帝剛剛建成一座白玉樓,現在就要請你去為這座樓撰寫詩文記盛呢!天上的日子多快活啊,哪里像人間這樣辛苦!”過了一會兒,就從李賀常住的屋子窗口飄出一縷青煙,空中還傳來車子啟動的聲音和音樂聲。李賀的母親連忙阻止大家不要哭,過了一頓飯的工夫,李賀就死了。這個故事竟把李賀詩歌作品里的夢幻般的境界,搬到現實生活中來了,連他的死都被賦予神秘的神話般的色彩。但是,這也確實反映出李賀是一個奇才,連天上的玉帝都極為贊賞。

 

李賀的這首《李憑箜篌引》,是一首寫音樂的詩。在唐詩里,有好多寫音樂的詩,其中有三首最為著名,一首是白居易的《琵琶行》,一首是韓愈的《聽穎師彈琴》,還有一首就是李賀的這首《李憑箜篌引》了。清代人方扶南說:“白香山‘江上琵琶’,韓退之‘穎師琴’,李長吉‘李憑箜篌’,皆摹寫聲音至文。韓足以驚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李長吉詩集批注》卷一)說這首詩“足以泣鬼”,主要是因為詩人構思的奇特。用詩歌來寫音樂,難處在于詩人需要用生動形象的文字,既要描摹出音樂聲的美妙動聽,又要寫出聽音樂的人的感受。也許因為白居易和韓愈在寫詩的時候閱歷要比李賀更加豐富一些,他們在詩里寫出的樂聲,更有樂器自身的特點,所以,明代人朱承爵在《存余堂詩話》里說:“聽琴如昌黎……自是聽琴,如曰聽琵琶,吾未之信也?!倍拙右椎摹杜眯小穭t“自是聽琵琶詩,如曰聽琴,吾不信也”。和白居易、韓愈比起來,李賀畢竟年輕,再加上他家境貧寒,也不可能像白居易、韓愈那樣,有機會獲得很多欣賞音樂的條件,音樂修養也就不如這兩位都曾經身居高位的詩人了。所以,也有人指出這首《李憑箜篌引》“缺少像韓白二人那種琴是琴、琵琶是琵琶,界線分明的樂感”(郭揚《唐詩學引論》)。但是,我們卻可以看出,李賀卻能夠揚長避短,另辟蹊徑,以豐富的想像力,用更多的筆墨來寫聽音樂的感受,而且還不是一般的人的感受,是寫出了想像中的神話里人物的感受,這就具有李賀自己所特具的奇幻的風格特點了。因此,一般李賀詩歌的選本,都把這首詩排列在卷首,可見是很受人重視的。

 

和白居易的《琵琶行》不同,這首《李憑箜篌引》不是以敘事作為詩歌的主線,把音樂作為其中的一個細節,而是更強調音樂自身的感人魅力(在這一點上,和韓愈的《聽穎師彈琴》比較接近),這樣寫當然就更有難度了。

 

詩的起首兩句:“吳絲蜀桐張高秋,空山凝云頹不流”,就顯得非常突兀。詩人從樂師李憑演奏時所用的樂器落筆,寫那件箜篌是用吳地的絲弦和蜀地的桐木制成的,強化了樂器本身的精致,也是為了突出表現音樂的高雅。而“張高秋”的“高秋”二字,既點明了演奏的時間是秋天,但更重要的是寫出了美妙的樂曲聲所表達的一種清潔澄澈的高遠境界。一個“張”字,是寫箜篌的絲弦張開,也是寫箜篌所彈奏出的樂曲聲,就像在人們的眼前鋪張開了一幅秋天的氣象,似實若虛,以實寫虛,顯示出了非凡的氣勢。接著以“空山凝云頹不流”來寫樂曲聲的美妙動聽,詩人暗用了《列子·湯問篇》里“秦青撫節悲歌,聲振林木,響遏行云”的典故,化概括性的“響遏行云”四字為具體的描繪:“空山凝云頹不流”,那空寂的群山間,云朵也停滯不動了,像是在凝神傾聽,以空靈的想像筆法,在人們的眼前展開了一幅十分開闊綿渺的景象。詩人采用這樣的方法來開頭,避開了敘事性的交代與直說,讓人感覺到音樂聲的美妙,自然就顯得不同凡響。

 

第三句“江娥啼竹素女愁”,緊承上句,引出神話里的人物“江娥”(即神話傳說中舜之二妃,亦稱“湘妃”“湘夫人”)和“素女”(古之樂伎)來做襯托,進一步描述樂曲聲的美妙:就像湘妃凄婉的啼哭,淚灑斑竹,連善于鼓瑟的素女也起了萬端愁緒,從側面寫出了樂曲聲的感人肺腑。經過前面三句對樂曲聲的描繪,到第四句才交代出,這樂曲聲來源于“李憑中國彈箜篌”。這樣就造成了先聲奪人的效果,讓讀者一開始就能夠感受到詩人起筆的非同尋常。

 

“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是這首詩里直接寫到美妙的樂曲聲的僅有的兩句,但詩人又不是運用概括性的語言,半具體、半抽象地描寫樂曲聲的狀態,而是運用形象化的比擬,從不同的角度寫出了樂曲聲的優美動聽:有時激越得像昆侖山上玉碎山崩,有時又柔和得像鳳凰的鳴叫;有時凄傷哀怨,像是帶露的芙蓉花在哭泣,有時又明朗歡快,就像是盛開的蘭花在微笑。這樣的寫法,仍然是詩人充分發揮自己豐富的想像力,借助于自然界的極富詩意的美好的事物,來表現樂曲聲給聽者的感覺。而且,詩人選擇了形象感特別強的一些優美的事物:昆山玉、鳳凰、芙蓉、香蘭等,以視覺感受的美來寫聽覺感受的美,從而引發起聽者的想像與聯想,雖然并沒有對樂曲本身直接地展開具體的描繪,卻讓人能夠同樣感覺到樂曲豐富的層次和樂聲的優美。

 

此后的四聯八句,就集中筆墨,寫出了美妙的演奏聲所產生的神奇的效果。“十二門前融冷光,二十三絲動紫皇”,從人間寫到了天上。十二門借指長安,當時的京城長安四面,每面有三個門,所以說是十二門。而京城的十二座城門前的冷氣寒光,都在這美妙的樂聲中消融;箜篌上的那二十三根絲弦彈奏出的妙音,則連天上的玉帝和人間的皇帝都為之感動。詩人又一次避開實寫自己聽樂曲時的感受,而是轉為虛寫,前一句是空靈的,后一句是想像的,互相映襯與補充,生動地表現出了樂曲聲的感人力量。

 

但是,詩人并沒有到此為止,滿足于把樂曲聲的感人力量停留在概括性的描寫上,而是轉入對神話世界的描寫,從而把對優美的樂曲聲的描寫進一步推向高潮。下面六句里出現的都是神話中的人物,而就是這些神話里的人物,也無不為這樂曲的演奏所感動:“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夢入神山教神嫗,老魚跳波瘦蛟舞。吳質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濕寒兔?!遍L長的一段,都是從側面寫出了李憑彈奏樂曲時所產生的動人心弦的效果:女媧正在煉石補天,因為凝神傾聽這美妙的樂曲聲,也忘記了自己正要做的事,以致石破天驚,秋雨傾瀉;這樂曲聲傳到夢里的神山上,那神話中善彈箜篌的神嫗,也要讓李憑教她演奏的絕技;那衰老瘦弱的魚龍,聽了李憑的彈奏,也隨波逐浪,翩翩起舞。月宮里的吳剛聽了這樂聲也徹夜不眠,倚在桂樹上諦聽;在他的腳下,月宮前的玉兔也蹲在那里側耳聆聽,以至于讓夜晚的露水打濕了全身。這種側面描寫的方法,顯然比訴諸直接描寫樂曲聲如何優美動人要生動形象得多了,給人一種具體的視覺感受,使人如見其事,如聞其聲。而且,詩人到此便讓全詩戛然而止,結束在幽深渺遠的想像的神話世界里,就好像那樂曲聲還在綿渺的空中回旋蕩漾,給讀者留下了豐富的咀嚼的余味。這種側面描寫的手法,很容易使人聯想到,在漢樂府詩《陌上?!防飳懥_敷的那一段,不是直接地描繪羅敷怎樣美麗,而是借助于“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須。少年見羅敷,脫帽著帩頭。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寫出了這些路人對羅敷的欣賞,達到從側面烘托出羅敷的美麗的目的?!独顟{箜篌引》也是從虛處著墨,讓讀者自己去體會李憑所演奏的樂曲聲是如何的優美動聽,與《陌上?!房芍^有異曲同工之妙。

 

也許是因為詩人在這首詩里所采用的意象十分豐富多彩,因此也多少顯得有些駁雜,所以給讀者一種一會兒天上,一會兒地下的感覺,缺少一條比較鮮明的抒情主線。著名的文學評論家何其芳就這樣說過:“從《李憑箜篌引》也可以看出李賀的詩的藝術上的弱點。有許多警句,許多奇特的想像,然而連貫起來,卻好像并不能構成一個很完整很和諧的統一體。那些想像忽然從這里跳到那里,讀者不容易追蹤。過去有些人批評他的詩有些怪,無天真自然之趣,是有道理的。”(《詩歌欣賞》)對此我倒有一點不同的看法。其實,如果我們細心地品味,便可以發現,這首詩在色彩斑駁、意象零散的表面現象的背后,是隱藏著一條內在的感受與抒情的線索的。今天,我們當然已經不可能完全了解詩人的創作過程,但通過對文本本身的細讀和揣摩,仍然能夠理解詩人構思時的用心良苦。

 

首先從詩人主體的感受過程來看。全詩是從樂器箜篌的精致落筆的,這是詩人對彈奏者的最直觀的視覺印象,樂曲在開始演奏的第一個樂章,就讓人感到清澈而明朗,到第二句便轉入對聲音的直接描寫,表現出樂曲在前奏時的緩慢而輕柔,那感覺就好像是“空山凝云頹不流”。而“江娥啼竹素女愁”一句,又描繪出樂曲轉向了凄涼與哀怨,這時候,詩人才把目光投向演奏者:啊,原來是這位著名的樂師在彈奏箜篌!“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是樂曲進入了主旋律的幾個變化的樂章,喜怒哀怨,曲折變化。“十二門前融冷光,二十三絲動紫皇”,是把視角從人間轉到了天上。接著最后六句,則把視角完全轉向天上,寫神話里的人物對美妙的樂曲聲的如癡如醉的反應。而這又正是樂曲進入高潮的時候所產生的迷人的效果。由此看來,詩人是按照樂曲的不同的樂章,精心安排,完全依靠聽者感覺的變化,來表現樂曲的發展和情感的轉換,是把詩的敘事因素減少到最少的程度,而把主要篇幅全都集中到對樂曲本身的描寫上,應該說是很有特色的。

 

其次,詩人還暗暗地把一條時間的線索和天色變化的線索潛藏在抒情的過程里。從開始的時候“空山凝云頹不流”寫天上陰云密布,到“十二門前融冷光”的云層移動,時明時暗,再到“石破天驚逗秋雨”的風雨驟來。最后是以“吳質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濕寒兔”來暗指云破天開,一輪皎潔的明月又出現在天空。與此同時,也寫出了聽者在欣賞心理上由抑郁、凄苦到轉悲為喜的變化過程。把樂曲演奏時的客觀環境描寫與欣賞樂曲的人主觀感情的描寫糅合到了一起,采用虛寫的方法來寫實事、實情與實景,也是匠心獨具的。

 

最后,還值得注意的是,這首詩在藝術風格上的特征?!帮L格就是人”,是詩人的性格、氣質、才情打在作品中的標記和烙印。李賀的詩歌作品有著鮮明的浪漫主義色彩,想像豐富,境界瑰奇。他的獨特的心理素質,使他十分專注于采奇摘艷,馳騁想像,鐘情于神話里的人物,潛心編織出如夢如幻的神話境界,產生了一種令人炫目的藝術效果。他并不長于對客觀事物作精確的描寫,而是努力表現自己對客觀事物的獨特的感受,并借助于想像與聯想,調動起多種多樣的感覺,創造出奇異而美麗的幻覺世界,產生了與眾不同的藝術魅力。與李賀同時代的著名詩人杜牧就說他的詩歌“蓋《騷》之苗裔,理雖不及,辭或過之”,說他繼承了屈原所開創的以楚辭為代表的浪漫主義傳統,不僅慧眼獨具,而且應該說也是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選自《名作欣賞》2004年第8期)

 

二、焦慮的心靈和破碎的世界──李賀《李憑箜篌引》解讀(過常寶)

 

李憑是供奉宮廷的梨園弟子,以箜篌演奏名擅一時。而李賀詩思奇妙,為時人所賞識,此時任太常寺奉禮郎,掌管禮樂郊廟等事務,當是精通音樂。以一天才詩人而描摹一段美妙的音樂,應該令人賞心悅目。長時間以來,人們毫不懷疑《李憑箜篌引》是一首賞心悅目的詩,甚至把它和白居易《琵琶行》中那一段著名的描述相提并論,認為都神奇地再現了一種藝術境界。但我很難從這首詩中獲得那種愉悅的感受,并一直為此深感惶恐。

 

無緣領略李憑的演技是我們永遠的遺憾,那么,李賀的詩能否稍稍彌補我們這種缺憾呢?似乎不能。李賀這樣寫道,這是一個“無邊落木蕭蕭下”的深秋,是李憑那響遏行云的樂聲,使一切都凝固不變。這是一個再正常不過的開頭。而“湘娥啼竹素女愁”一句表明,這是一首悲怨的曲調,它能夠觸發湘娥和素女這對怨魂,振發起千古的綿綿哀怨。在這樣一個空曠得一無所有的季節,這支曲調確能使人喪魂失魄。詩人此下的描述應該為我們渲染出音樂的悲怨之情。“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其中“玉碎”“泣露”可勉強與哀怨相關外,“鳳凰叫”和“香蘭笑”就差之甚遠了,專家們都說是形容樂曲之輕悠歡快。那么,“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這樣由悲和樂疊加的句式,并再次重復,就意味著樂曲在悲怨和歡快之間迅速而頻繁地切換。如此反復在情感的兩端恐怕不能用悲喜交加來解釋,它給人的印象是怪異、反常。此下的描寫更是奇特,那段感動紫皇的音樂,竟能使“石破天驚”秋雨如注,這其中雖然不無哀怨之意,但比起女媧煉石補天的苦心來,我們總能感到“石破天驚逗秋雨”中隱約閃爍著一種末世破滅的快意。夢中的神山神嫗,還有舞動著的老魚瘦蛟,無不充滿了一種神秘、拙陋甚至猙獰的意味。這些都使我們手足無措,也對這個頂尖箜篌高手的演奏感到不解。假如這首詩真的如實描摹出李憑的演奏,那么,我們只能說,這是一首充滿了詭異甚至恐怖色彩的樂曲。但傳統中國音樂中是不可能有這種風格音樂的。當時楊巨源有兩首《聽李憑彈箜篌》,詩云:“聽奏繁弦玉殿清,風傳曲度禁林明。君王聽樂梨園暖,翻到云門第幾聲?”又云:“花咽嬌鶯玉漱泉,名高半在玉筵前。漢王欲助人間樂,從遣新聲墜九天。”細細品味,李憑的樂曲當以優美流暢為主,或許略有些悲傷,但不可能是李賀筆下所傳達出來的詭異、恐怖情調。這就是說,李賀所表現的不再是李憑的音樂,而是他自己的音樂。因此,我們不應,也不可能再去尋找觸發李賀詩的音樂,而只能回到詩中來,尋覓這段音樂到底觸發了李賀什么樣的感觸。

 

即使我們不可能通過這首詩去領會那美妙的箜篌樂曲,但這仍然是一首令人難以忘懷的詩。這首詩里的意象是奇特的,它們的組合也是不合常理的,追索這其中的奧秘,才是理解這首詩的捷徑?!跋娑鹛渲袼嘏睢比绻皇潜磉_一種戲劇性的悲傷,那么它所展示的就一定是一種幽怨的心境。這種幽怨的心境是這首詩的出發點。前人認為李賀用“昆山玉碎”來形容音樂清脆悅耳,但比起“大珠小珠落玉盤”來,“昆山玉碎”的代價總覺得太大,這幾個字在讀者心中所引起的惋惜、驚訝的情感反應,會遮掩對“清脆”的體會,它讓人們隱約覺得一絲不快。鳳凰是祥和之鳥,人們以“和鳴”來描寫它的聲音,“叫”字就顯得太粗俗和刺耳。芙蓉是一種極艷麗的花,我們熟悉她的笑容,但如果是在幽幽的哭泣之中,我們則又可以感受到一種妖異,芙蓉的哭泣使人不自覺地想到深夜里某些難以理解的東西。舊時有個考驗兒童智力的故事,說秀才在趕考的路上,不得已而歇息于一個荒野破廟中,廟旁是一塘盛開的芙蓉。入夜有艷妝女子款款而來,在深情纏綿后,女子自言是荷妖,如果秀才能在黎明指出是哪一朵荷花,則可免于一死。聰明的秀才當然能脫身,但這一故事也能說明民間對荷花的某種忌憚?!败饺仄丁笨傋屛蚁肫疬@個故事。“香蘭”在傳統的觀念中,是幽雅、嫻靜的象征,它應該安詳,不為外界所動,對于中國人來說,“香蘭笑”是一種很奇怪的意象。尤其是在“芙蓉泣露”之時,香蘭的笑聲更使人感到突兀,甚至感到不安?!袄ド接袼轼P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歷來被人們看作是這首詩中的好句子,昆山之玉、鳳凰、芙蓉、香蘭也都是美好的事物,但它們和“碎”“叫”“泣”“笑”組合在一起時,我們能明顯地感到破碎、不和諧,甚至能感受到某種褻瀆的惡意。這種不和諧的惡意,也同樣表現在“石破天驚逗秋雨”這一句上。至于“老魚跳波瘦蛟舞”一句,給人的視覺形象是非常難以接受的。魚躍鳥舞,見于《列子》之言瓠巴鼓琴,也能使人想起《莊子》所謂沉魚落雁,但特言老魚、瘦蛟,則是故意對人們所熟悉的美感意象構成一種尖銳的反諷,它勾勒出的意境是如此的妖異、古怪,使我們覺得不自在,覺得無措的心靈難以安頓。

 

這些不和諧的感受來自何處呢?也許與《箜篌引》的源起有關。傳說古時有一白發老者披發提壺,亂流而渡,喪身魚腹,其妻隨后呼之不及,亦墮河而死。有女子麗玉睹此而作《箜篌引》,歌云:“公無渡河,公終渡河。公墮河死,當奈公何!”李賀天生憂郁,不喜歡我們這個世界,對另一個世界情有獨鐘,其詩曰:“秋墳鬼唱鮑家詩,恨血千年土中碧。”(《秋來》)在他的詩中,死亡總是艷麗而詭異的,所以《箜篌引》中那突如其來的毫無理由的死亡,也應該使他感到心動不已。這也不是我們這些凡俗之人所能理解的。從這些怪異的意象組合方式中,我們能感到破碎、不和諧和某種程度上的惡意冒犯。它反映了詩人內心對我們這個世界的不認同,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厭煩和焦慮。正是這焦慮和厭煩,使得詩人失落了存在的原初狀態,失落了世界的正常結構,那些從時間、空間經驗中獲得的感知的確定性就此被摧毀。一切都還在,但一切都在怪異之中,這才有那些難以理解的意象組合。在這些意象中,我們再也找不到我們用以組織我們日常生命的正常秩序,世界和世俗的美感全都失去了。來自一個虛幻世界的召喚,更加突出了現實世界的凌亂和不和諧。此時,李賀處在兩個世界的邊緣處,有什么樣的感受不是正常的呢?

 

李賀不是一個凡人,他生在我們這個世界上只是為了領略生存的苦難和煩躁,他以對死亡的渴望表達了對這個世界的反抗。李賀在他27歲時就死了?!独顟{箜篌引》其實與李憑沒有關系,音樂家不過提供了一個契機,使得詩人再次領略到某種神秘的意味,并在這種神秘意味的對照下,表達了自己的生存感受。

 

(選自《文史知識》2002年第1期)

 

三、李賀詩派的特征(房日晰)

 

李賀、劉言史、莊南杰在七言樂府歌行的創作上,的確有著共同的追求:意象怪誕,構思奇特,詞采華艷,風調急促,結構跳躍,因此使詩別具風采,以迥別他人的詩的格調聳立于詩界。

 

這個詩派,有哪些共同的特點呢?

 

重視樂府歌行詩的創作,是這個詩派的重要特點之一?!缎绿茣に囄闹尽分洝秳⒀允犯柙姟妨怼ⅰ独铋L吉歌詩》四卷;《宋史·藝文志》著錄《莊南杰雜歌行》一卷。他們將自己的詩集稱為“歌詩”或“雜歌行”,當是另有深意的。“歌詩”與“雜歌行”,都是能唱的詩,質言之,即樂府詩(含廣義的樂府詩──歌行體)。細檢三人詩集,莊南杰今存詩10首,均為樂府和歌行,李賀、劉言史的詩歌并非全是歌詩,歌詩只是他們全部詩歌的一部分,而劉言史的樂府在其全部詩歌中占的比例很小。那么,他們為什么要將自己的詩集稱為歌詩呢?他們之所以稱自己的詩作為歌詩,表明他們對樂府詩創作的特別重視。由于漢樂府緣事而發,有著深刻反映現實的特點,在政治黑暗、國家多事之秋的中唐,他們欲因之諷諭現實,達到改革政治的目的。

 

樂府詩從西漢產生以后,一直受到詩人的高度重視。為適應反映現實生活的需要,在內容與形式的關系上,有過多次的變更與調整:從緣事而發到文人模擬樂府舊題;曹操則以樂府舊題寫時事,給樂府注入了新的活力;杜甫“即事名篇,無復依傍”的樂府新題詩,能及時而深刻地反映現實;以后則又有系樂府、新題樂府之作,如此等等,都是在如何深刻地反映現實上下功夫。從創作思想說,都在強調“詩言志”,強調文學的教化作用。白居易的新樂府“首章標其目,卒章顯其志”,重灌輸而輕潛移默化,強調詩的思想性而對詩本身固有的特點有所忽視。盛唐時期李、杜、高、岑等人的歌行,既能深刻地反映現實,又有自身突出的藝術特點。李賀等人,既吸收了樂府詩創作的特長,又學習了李、杜等人的歌行,創造出獨具個性特色的樂府詩:既能深刻地反映現實,又非常注重藝術個性,且很少沿用舊題,實則是廣義的“即事名篇”之作,是極富個人獨創性的詩歌。

 

李賀、劉言史、莊南杰也都以樂府歌行名世。李賀的《李憑箜篌引》《雁門太守行》《金銅仙人辭漢歌》《屏風曲》《羅浮山父與葛篇》;劉言史的《七夕歌》《買花謠》;莊南杰的《湘弦曲》《紅薔薇》等,都是極富藝術個性的樂府歌行。他們的樂府歌行,也有一些共同的特點:就形式而言,大部分是七言詩,很少寫五言樂府。李賀雖有一些五言樂府,其格調與其七言迥別,影響不大;劉言史只有一首五言樂府;莊南杰則全是七言詩。他們的樂府詩雖然也用舊題,但內容卻不受舊的樂府題的限制,多是別創新意者;就詩的風格而言,瑰奇譎詭,詞采艷麗;就詩的思緒而言,意象跳躍,詩人的情緒轉換極快,如此等等,就構成了這個詩派在樂府創作上的共同特征。這種詩風受了楚辭與漢魏樂府的影響,是充分吸收了二者的精髓后產生的寧馨兒。

 

善于獨辟蹊徑,特別重視藝術的獨創性,是這個詩派創作的另一個突出特點。

 

首先,他們都極富于想像力和幻想力,能夠將非現實的或幻想中的事物,寫得活靈活現,異常逼真。譬如“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保ɡ钯R《李憑箜篌引》)“媧皇補天殘錦片,飛落人間為石硯?!保ㄇf南杰《寄鄭碏迭石硯歌》)“出漠獨行人絕處,磧石天漏雨絲絲?!保▌⒀允贰端推帕_門歸本國》)如此等等,均非平常人想像力所及。如果沒有豐富的想像力和幻想力,是寫不出如此令人驚異的詩句的。詩人筆下,還往往出現一些陰森恐怖的鬼的意象:“遠火熒熒聚寒鬼,綠焰欲消還復起?!保▌⒀允贰兑谷牒喿庸懦恰罚苞L啼寂寞花枝雨,鬼嘯荒原松柏風?!保ㄇf南杰《湘弦曲》)“百年老鸮成木魅,笑聲碧火巢中起?!保ɡ钯R《神弦曲》)“石脈水流泉滴沙,鬼燈如漆點松花?!保ɡ钯R《南山田中行》)詩人將一種慘淡陰暗的色彩投到這個虛幻荒誕的鬼蜮世界,在表現壓抑悲憤心理的同時顯現著鬼氣森森的現實,誠如潘德輿在評李賀這類詩時所說:“宛如小說中古殿荒園,紅裝女魅,冷氣逼人。挑燈視之,毛發欲豎。”(《養一齋詩說》)他們還善于聯想,寫出石破天驚的詩句來。李賀的“羲和敲日玻璃聲”(《秦王飲酒》),是因為日發光,玻璃也光亮,太陽形狀像玻璃球,故敲日如敲玻璃一樣,能夠發出聲來。詩人將非現實的令人無法捉摸的東西具體化了。至于太陽是否能敲,如果能敲是否真的就像敲玻璃而發出響聲,這話能否經得起現實的檢驗,詩人是不考慮的。莊南杰的“云軒碾火聲瓏瓏”(《湘弦曲》),因為云車接近太陽,驕陽如火,所以說云軒碾火,并發出瓏瓏的聲音。詩人將想像中的事物,寫得有聲有色,如在目前。劉言史的“碧空露重彩盤濕,花上乞得蜘蛛絲”(《七夕歌》),也是將想像現實化。所有這些,都表現出他們詩歌極富想像的藝術特色。

 

其次,他們寫詩用詞怪異,下語狠重,講究詞的翻空出奇。譬如,“思牽今夜腸應直,雨冷香魂吊書客?!?span>(李賀《秋來》)“楚云錚錚戛秋露,巫云峽雨飛朝暮。”(莊南杰《湘弦曲》)“蝶惜芳叢送下山,尋斷孤香始回去?!?span>(劉言史《買花謠》)詩中“牽”“戛”“斷”用得狠重有力而又顯示出怪異的特色。在詞語選擇上,偏重幽幻、枯寂、慘淡的一類。譬如,李賀的“呼星召鬼歆杯盤,山魅食時人森然”(《神弦》),“鮑焦一世披草眠,顏回廿九鬢毛斑”(《公無出門》),“云根苔蘚山下石,冷紅泣露嬌啼色”(《南山田中行》);劉言史的“翠華寂寞嬋娟沒,野篠空余紅淚情”(《瀟湘游》),“嬌紅慘黛生愁色”(《七夕歌》),“幽艷凝華春景曙”(《買花謠》);莊南杰的“古磬高敲百尺樓,孤猿夜哭千丈樹”(《湘弦曲》),“垅蝶雙雙舞幽翠”(《陽春曲》),“湘娥滴盡雙珍珠”(《春草歌》)。這些詩中,蘊含著凄苦慘切的感情,滲透了時代的感傷情緒。那些帶有衰敗殘缺意味的“死”“枯”,染有濃艷暗昧的詞眼,屬于非現實的“鬼”“魅”等詞語,每每出現于詩中,一種強烈地刺激性外射,顯現著譎詭怪奇的特色。詩歌內容的非現實性與瑰麗怪誕詞語的運用,使其詩呈現出虛幻荒誕、瑰麗多姿的藝術風采。

 

第三,其詩節奏迫促,意象跳躍,形成一種超忽動蕩、急促旋折的風調。譬如,莊南杰《傷歌行》全詩12句三換韻,節拍急促。首四句:“兔走鳥飛不相見,人事依稀速如電。王母夭桃一度開,玉樓紅粉千回變?!睆臅r間之飛逝寫人世滄桑之感,真切有力。押霰韻?!败囻Y馬走咸陽道,石家舊宅空荒草。秋雨無情不惜花,芙蓉一一驚香倒?!睆目臻g的轉變與春秋的代序,寫時光之飛逝。轉皓韻。以上八句之意蘊,無非是東坡之“嘆人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而已。由于旋律的急促變換,形成一種緊迫感?!皠窬櫾郧G棘,秦皇虛費驅山力。英風一去更無言,白骨沉埋暮山碧?!币庵^人生有限,多栽花而少種刺,俾使有益于人世。轉職韻。全詩意象密集而又跳躍,詩意急促旋折,形成一種獨具一格的風調。劉言史的《放螢怨》,短短的一首詩而四換韻,并采用三三七、七七七七、三三七七七、三三三三的句式,節拍緊促,將其擁壯志而蹉跎一生的情懷,表現得淋漓盡致。李賀這類詩更多,更為突出而典型。譬如《雁門太守行》、《浩歌》、《天上謠》、《夢天》等,可以說比比皆是,不勝枚舉。這種超忽動蕩急促旋折的風調,是李賀詩派藝術特征的一個重要標志。

 

以上三點,可以說是這個詩派的共同特征。這些特點,李賀詩表現得最為突出,最為充分。

 

(摘自《李賀詩派及余波》,西北大學文學院編《古代文學論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版)

 

虞 美 人

 

整體感知

 

《虞美人》是南唐后主李煜的代表作。這首詞寫于李煜被俘之后,軟禁在宋都汴京期間。李煜從皇帝變成了囚徒,他的命運發生了巨大的逆轉,于是深沉的故國之思、濃厚的人生感慨在他的詞中自然流露出來。這首詞是李煜的絕命詞,據陸游《避暑漫鈔》載:“李煜歸朝后,郁郁不樂,見于詞語。在賜第,七夕命故伎作樂,聞于外,太宗怒,又傳‘小樓昨夜又東風’及‘一江春水向東流’之句,并坐之,遂被禍?!彼瓮蹊湣赌洝肪砩?、明陳霆《唐馀記傳》、清王士禎《五代詩話》卷一引《稗史匯編》等也都有類似記載。李煜以赤子之心寫慘痛的國破家亡之痛,寫出了一種通向宇宙人生的普遍悲劇情感。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币粋€詰問句驚心動魄,把李煜的愁悶劈空傾瀉下來。春花最美,秋月最亮,春花秋月總是和最美好的事物聯系在一起。然而這一年又一年如期開放的春花,一歲又一歲懸掛在碧空的明月,在李煜那里卻絲毫也喚不起欣賞的興趣。一個被囚禁的亡國之君要忍受無盡的屈辱,一年一度的春花秋月只是意味著這種屈辱生活的延續罷了,這樣的日子何時才是盡頭呢?那么過去的日子呢?經歷過歡娛,也經歷過痛苦,經歷過繁華,也經歷了失敗,這些都已經成為回憶。多少往事,只能積壓在心中,無人可訴,無處可訴。想想過去和未來,只有無法排遣的愁悶。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鼻艟拥男亲蛞褂执祦砹藮|風,預示著又一個難熬的春天到了。舉頭仰望明月,不由得思戀起故國。一樣的東風,一樣的明月,不一樣的境遇。故國已經不在了,皇帝的身份也已經不在了。故國凝聚了自己人生的榮耀和夢幻,如今“往事已成空,還如一夢中”(李煜《子夜歌》),“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李煜《浪淘沙》)?;厥坠蕠?,只有傷痛和悲哀。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辈豢盎厥?,又忍不住回首。舊日南唐的宮殿應該還在,只是宮女們可能都青春已逝,變得蒼老憔悴了吧?物是人非,改變的又何止是宮女們的紅顏呢?想到人生的無常,想到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家國巨變,李煜禁不住自問:“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蹦愕降子卸嗌俪罹w呢?就像那一江春水,汩汩流淌,波濤洶涌,連綿不盡。這一江愁緒像是李煜的心中流淌著的血和淚。

 

李煜經歷了國破家亡的大悲哀,故語出自然,境界深邃,感人至深。王國維說:“詞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span>(《人間詞話》)李后主所抒發的愁緒已經超越了一個亡國之君的個人感受,他以天真、直率、真切、自然的態度抒寫心中悲情,寫出了人類共通的感受。這首詞語言通俗易懂,情感率真自然,頗為感人。在寫作手法上將現在和過去的時空交織在一起進行對比,突出物是人非之感。用問句抒發感情也是這首詞的特色,首句詰問上蒼,末句自問自答,全詞被一種強烈的哀愁氛圍所纏繞?!皢柧苡袔锥喑?span>?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將抽象的情感作了形象化的表現。

 

這首詞的整體情感基調是無限悲哀傷感。詞中有不堪回首的回憶,有痛苦難耐的現實,有詰問,有自問。誦讀時語調要低沉、慢速,要以一種長嘆的語氣表現出來?!按夯ㄇ镌潞螘r了?往事知多少?!鼻熬涫窃憜柹n天,也是抒發自己濃烈的感情,巨大的愁煩劈空而來,所以句聲要漸強,情緒的核心詞“何時”要放慢語速,強調愁緒無法遏制。后句從現實轉入回憶,思緒漸行漸遠,沉浸到往事之中,故聲音要漸弱,表達感慨萬端的情緒的“知多少”也宜放慢語速。這兩句一寫現實,一寫過去,感情上由煩悶的傾瀉爆發轉為凝思往事的復雜情懷,誦讀時要把這種變化表現出來。“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边@兩句也是將現實和過去對比來寫。前句敘事,其中蘊含著無限感慨,一年一度,時光流轉,屈辱的日子依舊;后句抒情,舉頭望月,思戀故國,往事不堪回首。誦讀這兩句,首先要有形象感,設想自己就是抒情主人公,夜晚在小樓上獨自憑欄思慮,惱人的春風吹過,抬頭仰望皎潔的月光,想起舊日的江山、往事。做到眼中有形象,心中有悲情。誦讀這兩句要以平淡的語調出之,語速要慢,“昨夜”后停頓延長,“又”重讀,“東風”收尾要淡,后句要注意切分詞句,強調頓挫之感,把“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三個詞組的誦讀節奏區分開。“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這兩句既是回憶,又是推想。感慨的情緒和前兩句相比有所強化。誦讀這兩句同樣要有形象感,作者的思緒沿著故國來到了舊日生活的皇宮,雕欄玉砌還和從前一樣,可宮女們的容顏已經衰老了。眼中有形象才會體味到“物是人非”的感覺。誦讀時要把這種深沉的感慨表現出來,強調切分詞句,通過語音的頓挫、凝滯表現巨大的悲哀,尤其是“朱顏改”三個字,應放慢語速,加強吐字力度,但音量不要大?!皢柧苡袔锥喑?span>?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边@兩句是通過自問自答來直抒胸臆,是整首詞情緒的高潮。愁如春水,澎湃胸中,不可遏止。誦讀時要把這無盡的哀愁表現出來,形容愁之深之多的詞語“幾多”和“一江”要重讀,“愁”和“春水”要輕讀,“向東流”是指愁緒的綿長無盡,聲音要延長。

 

語言品味

 

對“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理解。

 

這兩句詞是千古傳誦的名句,抒發了詞人既深且重、難以遏止的愁緒。以春水來比喻愁緒,既巧妙地呼應了“春花”“東風”等點明季節的詞語,又把抽象的愁緒形象化了。既寫出了愁緒的洶涌浩蕩、奔流不息,又寫出了愁緒的連綿不絕、無盡無休?!耙唤核驏|流”之語,極其簡淡天然,然而氣象不凡。李煜是一個具有很強的詩人氣質的“降王”,“他的經歷在他的身上激發出強烈的感情勢差,而這種巨大、懸殊的感情勢差在其詞中,又自然會引出大起大落、大開大合的沉雄筆勢。所以綜觀李煜的后期詞作,我們便會感到一種前所罕見的既郁結又奔放、既沉著又飛動的詞風?!?span>(楊海明《唐宋詞史》)“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寫的是一種郁結已久的愁緒,用向東奔流的一江春水來作比喻,就具有了一種奔放恣肆的氣勢,愁緒是沉著的情感,而作為喻體的春水又是飛動的。這兩句詞風神秀麗,是李煜在繁華落盡之后展現出來的一派天真。

 

以水喻愁,在李煜之前已經有了這種寫法。李白有“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宣州謝脁樓餞別校書叔云》),“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金陵酒肆留別》),劉禹錫有“花紅易衰似郎意,水流無限似儂愁”(《竹枝詞九首》其二),白居易有“欲識愁多少,高于滟滪堆”(《夜入瞿塘峽》)。但是這些詩句在境界上都不如李煜的這兩句詞境界闊大,氣象超邁。

 

在李煜之后以水喻愁的詞句也有很多,如歐陽修《踏莎行》:“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鼻赜^《江城子》:“恨悠悠,幾時休?飛絮落花時候一登樓。便做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鼻赜^《千秋歲》:“春去也,飛紅萬點愁如海?!狈冻纱蟆堆蹆好摹罚骸按恒记∷拼禾了黄e紋愁?!边@些作品中,大多化用了李煜“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詞句和意境,情味各不相同,但是李煜詞在語言的流暢自然、明白如話和眼界闊大方面仍舊無人能及。

 

“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在聲韻上也連綿起伏,四字平聲,五字仄聲,以兩個平聲作結,慷慨疏朗,讀來亦如江水之流淌。

 

關于練習

 

一背誦這首詞,并回答下面的問題。

 

1.“春花秋月”是美景,作者為什么要追問它“何時了”?

 

2.“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是千古傳誦的名句,它抒發了詞人怎樣的情感?你認為它好在哪里?

 

設題意圖

 

本題意在培養學生對詩詞言外之意的理解能力和揣摩詩詞“形象”的能力。

 

參考答案

 

不一定要求學生有統一的答案,只要理解合理即可。參閱“整體感知”和“語言品味”。

 

二王國維評價李煜的詞說:“尼采謂:‘一切文學,余愛以血書者?!笾髦~,真所謂以血書者也?!保ā度碎g詞話》)試聯系作者的身世,結合這首詞,談談你對這種評價的理解。

 

設題意圖

 

本題意在幫助學生體會《虞美人》的言外之意、韻外之旨,并讓學生認識到詞人的經歷和詞情的關系。

 

參考答案

 

李煜生于昇元元年(937),當時正是南唐盛世。他25歲(961)在金陵繼承父親的王位,成為南唐君主。當時是宋太祖建隆二年,南唐已經是宋國的屬國。他當政期間,沉湎聲色,不思國事,逃避現實。李煜在位15年,975年冬,他39歲的時候蒙羞投降,隨軍北上,在宋都汴梁過了約三年的囚居生活,于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978)去世,死時42歲?!队菝廊恕穼懹谒环蟆④浗昃r期,據說《虞美人》引動了宋太祖的殺機,導致李煜被牽機藥毒死。李煜被俘之后的詞作不同于前期摹寫宮廷生活的艷情作品。亡國被俘,對于他來說,是生活中的巨大轉折。李煜本是具有純真氣質的詩人,向往漁夫那種“一壺酒,一竿身”的逍遙生活,向往佛教境界中超脫塵夢的解脫。南唐滅亡后,他從一個一國之君成為階下囚,這種“天上人間”的巨大落差在李煜敏感懦弱的心靈上留下了巨大的創傷。所以李煜后期的詞作字字血淚、感慨深重。王國維評價后主之詞“真所謂以血書者也”,正是看到了李煜以純真的悲情表現出來的身世之痛、家國之悲、無限愁悶?!队菝廊恕分斜憩F出來的盼望春花秋月早日了結的絕望之情,回首故國物是人非的凄涼悲慨,像春水那樣奔流不息、汪洋恣肆的愁緒,都浸透了詞人的血淚。沒有慘痛的人生經歷,就寫不出飽含血淚的作品,也就不可能打動人的心靈。正所謂“文章憎命達”,“國家不幸詩家幸”。

 

三討論:這首詞和李煜同時所作另一首《浪淘沙》各抒發了怎樣的個人情感?又分別說出了哪些人生共通的體驗?

 

浪淘沙

 

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夢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設題意圖

 

本題為延伸閱讀和比較閱讀,主要引導學生準確細膩地體悟詞情,并讓學生認識到好的作品總是能夠表達出宇宙人生的普遍情感,無論時代如何變遷,都會引起讀者的共鳴。

 

參考答案

 

《虞美人》主要抒發詞人對屈辱的囚徒生活的無比厭煩和滿腔愁緒;《浪淘沙》主要抒發詞人對故國江山的無比眷戀和對國破家亡的千古憾恨。《虞美人》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所表達的物是人非的感慨,“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所表現的綿綿不絕的愁緒,《浪淘沙》中,“夢里不知身是客”所表達的夢醒之間身份錯位的漂泊無依之感,“別時容易見時難”所表達的離別之痛,“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所表達的繁華不再、人生無常的無奈,都是人生共通的體驗。

 

不要求有統一答案,只要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人生體驗說出一二即可。

 

有關資料

 

一、《虞美人》輯評

 

徐鉉歸朝,為左散騎常侍,遷給事中。太宗一日問:曾見李煜否?鉉對以“臣安敢私見之”。上曰:“卿第往,但言朕令卿往相見可矣。”……卒言:“有旨不得與人接,豈可見也?”鉉曰:“我乃奉旨來見。”老卒往報。徐入,立庭下久之。老卒遂入取舊椅子相對。鉉遙望見,謂卒曰:“但正衙一椅足矣?!表曢g,李主紗帽道服而出。鉉方拜,而李主遽下階引其手以上。鉉告辭賓主之禮,主曰:“今日豈有此理。”徐引椅少偏,乃敢坐。后主相持大哭。乃坐,默不言。忽長吁嘆曰:“當時悔殺了潘佑、李平?!便C既去,乃有旨再對。詢后主何言,鉉不敢隱。遂有秦王賜牽機藥之事。牽機藥者,服之前卻數十回,頭足相就如牽機狀也。又后主在賜第,因七夕命故伎作樂。聲聞于外。太宗聞之大怒。又傳“小樓昨夜又東風”及“一江春水向東流”之句,并坐之,遂被禍。

 

──宋王铚《默記》卷上

 

詩家有以山喻愁者。如少陵詩云:“憂端如山來,洞不可掇。”趙嘏云:“夕陽樓上山重疊,未抵春愁一倍多?!笔且?。有以水喻愁者,李頎云:“請量東海水,看取淺深愁?!崩詈笾髟疲骸皢柧苡袔锥喑?,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鼻厣儆卧疲骸奥浼t萬點愁如海。”是也。賀方回云:“試問閑愁知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蓋以三者比愁之多也,尤為新奇。兼興中有比,意味更長。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七

 

此首感懷故國,悲憤已極,起句,追維往事,痛不欲生。滿腔恨血,噴薄而出,誠《天問》之遺也。“小樓”句承起句,縮筆吞咽;“故國”句承起句,放筆呼號。一“又”字慘甚。東風又入,可見春花秋月,一時尚不得遽了,罪孽未滿,苦痛未盡,仍須偷息人間,歷盡磨折。下片承上,從故國月明想入,揭出物是人非之意,末以問答語,吐露心中萬斛愁恨,令人不堪卒讀。通首一氣盤旋,曲折動蕩,如怨如慕,如泣如訴。

 

──唐圭璋《唐宋詞簡釋》

 

奇語劈空而下,以傳誦久,視若恒言矣。日日以淚洗面,遂不覺而厭春秋之長。歲歲花開,年年月滿,前視茫茫,能無回首,固人情耳。“小樓昨夜又東風”,下一“又”字,與“何時了”密銜,而“故國”一句便是必然的轉折。就章法言之,三與一,四與二,隔句相承也;一二與三四,情境互發也,但一氣讀下,竟不見有章法。后主又烏知所謂章法哉?而自然有了章法,情生文也。過片兩句,示今昔之感,只是直說,其下兩句,千古傳名,實亦羌無故實。劉繼增《箋注》所引《野客叢書》以為本于白居易、劉禹錫,直夢囈耳。胡不曰本于《論語》“子在川上”一章,豈不更現成嗎?此所謂“直抒胸臆,非傍書史”者也。后人見一故實,便以為“囚在是矣”,何其陋耶。(節)今效其語而補之曰:“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后主語也,其詞品似之?!鄙w詩詞之作,曲折似難而不難,惟直為難。直者何?奔放之謂也。直不難,奔放亦不難,難在于無盡。“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無盡之奔放,可謂難矣。傾一杯水,杯傾水涸,有盡也,逝者如斯,不舍晝夜,無盡也。意竭于言則有盡,情深于詞則無盡?!把灾蛔?,故長言之,長言之不足,故嗟嘆之”,老是那么“不足”,豈有盡歟,情深故也。人曰李后主是大天才,此無征不信,似是而非之說也。情一往而深,其春愁秋怨如之,其詞筆復婉轉哀傷,隨其孤往,則謂千古之名句可,謂為絕代的才人亦可。凡后主一切詞當作如是觀,不但此闋耳,特于此發其凡耳。

 

──俞平伯《讀詞偶得》

 

二、《虞美人》賞析(高原)

 

前人吊李后主詩云:“作個才人真絕代,可憐薄命作君王?!钡拇_,作為一個“好聲色,不恤政事”的亡國之君,沒有什么好說的,可是作為一代詞人,他給后代留下許多驚天地泣鬼神的血淚文字,千古傳誦不衰。這首《虞美人》就是其中最為人所熟知的一篇。相傳后主于生日(七月七日)晚,在寓所命故妓作樂,唱《虞美人》詞,聲聞于外,宋太宗聞之大怒,命秦王趙廷美賜牽機藥,將他毒死。所以,這首《虞美人》,可說是后主的絕命詞了。

 

這首詞通篇采用問答,以問起,以答結,以高亢快速的調子,刻畫詞人悲恨相續的心理活動。“春花秋月”,人多以為美好,可是,過著囚徒般生活的后主李煜,見了反而心煩,他劈頭怨問蒼天:春花秋月,年年花開,歲歲月圓,要到什么時候才能完了呢?奇語劈空而下,問得好奇!然而,從后主處境設身處地去想,他對人生已經絕望,遂不覺厭春花秋月之無盡無休,其感情之極端悲苦可見。后主面對春花秋月之無盡時,不由感嘆人的生命卻隨著每一度花謝月缺而長逝不返。于是轉而向人發問“往事知多少”,一下轉到社會現實中來了,“往事”,自然是指他在江南南唐國當皇帝的時候,可是,以往的一切都沒有了,都消逝了,都化為虛幻了。他深深嘆惋人生之短暫無常?!靶亲蛞褂謻|風”,縮筆吞咽。“又東風”點明他歸宋后又過一年。時光在不斷消逝,引起他無限感慨。感慨什么呢?“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放筆呼號,是一聲深沉的浩嘆。夜闌人靜,幽囚在小樓中的人,倚闌遠望,對著那一片沉浸在銀光中的大地,多少故國之思,凄楚之情,涌上了心頭,不忍回首,也不堪回首?!肮蕠豢盎厥自旅髦?!”他完全以一個失國之君的口吻,直抒亡國之恨,表現出后主任情縱性,無所顧忌的個性,和他那種純真而深摯的感情?!暗駲谟衿鰬q在,只是朱顏改?!彼b望南國慨嘆,“雕欄”“玉砌”也許還在吧?只是當年曾在欄邊砌下流連歡樂的有情之人,已不復當年的神韻風采了?!爸皇恰倍值膰@惋口氣,傳出物是人非的無限悵恨之感。

 

“亡國之音哀以思”,由于亡國,李煜由一國之主,跌落為階下之囚,他失去了歡樂,失去了尊嚴,失去了自由,甚至失去了生存的安全感,這就不能不引起他的悔恨,他的追思,他對家國和自己一生變化的痛苦的嘗味。以上六句的章法是三度對比,隔句相承,反復對比宇宙之永恒不變與人生短暫無常,富有哲理意味,感慨深沉。如頭二句以春花秋月之無休無盡與人世間多少“往事”的短暫無常相對比。第三句“小樓昨夜又東風”,“又東風”三字翻回頭與首句“春花”“何時了”相呼應,而與第四句“故國不堪回首”的變化無常相對比。第四句“不堪回首”又呼應第二句“往事知多少”。下面五、六兩句,又以“雕欄玉砌應猶在”與“朱顏改”兩相對比。在這六句中,“何時了”“又東風”“應猶在”一脈相承,專說宇宙永恒不變;而“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顏改”也一脈相承,專說人生之短暫無常。如此回環往復,一唱三嘆,將詞人心靈上的波濤起伏和憂思難平曲曲傳出。

 

最后,悲慨之情如沖出峽谷、奔向大海的滔滔江水,一發而不可收。詞人滿腔幽憤,對人生發出徹底的究詰:“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比松∪松痪鸵馕吨鵁o窮無盡的悲愁嗎?“一江春水向東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顯示出愁思如春水的汪洋恣肆,奔放傾瀉;又如春水之不舍晝夜,長流不斷,無窮無盡。這九個字,確實把感情在升騰流動中的深度和力度表達出來了。九字句,五字仄聲,四字平聲,平仄交替,最后以兩個平聲字作結,讀來亦如春江波濤時起時伏,連綿不盡,真是聲情并茂。這最后兩句也是以問答出之,加倍突出一個“愁”字,從而又使全詞在語氣上達到前后呼應、流走自如的地步。顯然,這首詞是經過精心結構的,通篇一氣盤旋,波濤起伏,又圍繞著一個中心思想,結合成諧和協調的藝術整體。在李煜之前,還沒有任何詞人能在結構藝術方面達到這樣高的成就。所以王國維說:“唐五代之詞,有句而無篇。南宋名家之詞,有篇而無句。有篇有句,惟李后主降宋后之作及永叔、子瞻、少游、美成、稼軒數人而已?!?span>(《人間詞話刪稿》)可見李煜的藝術成就有超越時代的意義。當然,更主要的還是因為他感之深,故能發之深,是感情本身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也是王國維說得好:“后主之詞,真所謂以血書者也。”這首《虞美人》充滿悲恨激楚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強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顧一切,沖決而出之勢。一個處于刀俎之上的亡國之君,竟敢如此大膽地抒發亡國之恨,是史所罕見的。李煜詞這種純真深摯感情的全心傾注,大概就是王國維說的出于“赤子之心”的“天真之詞”吧,這個特色在這首《虞美人》中表現得最為突出,以致使李煜為此付出了生命。法國作家繆塞說:“最美麗的詩歌是最絕望的詩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純粹的眼淚?!?span>(《五月之夜》)李煜《虞美人》不正是這樣的不朽之作嗎!

 

(選自《唐宋詞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8年版)

 

三、永遠的“虞美人”(鐘鳴)

 

虞美人,光聽這個名字都會覺得美麗,而且是一種夜色深處的美麗??傋屓讼肫鸢酝踯妿だ锏娜缙缭V的分離。明明在理智里知道這只是一個詞牌名,但是在感情里接受的卻還有那一段“虞兮虞兮奈若何”的美麗的故事。把這么美麗的詞牌寫得動人,李煜是第一個。

 

歷代講李煜、談李煜的,很少有不談其“虞美人”的。因為這的確是其絕頂之作。說李煜,如果說不到虞美人,總歸是一件憾事,說完了心里還盛得滿滿的,這真是言不盡意了;但如果說了虞美人,又總免不了言不由衷,心里想要說的和口里已經說完了的,總是差了不少。這真讓人為難了。

 

但美好的東西我們總不愿錯過。

 

風回小院庭蕪綠,柳眼春相續。憑闌半日獨無言,依舊竹聲新月似當年。笙歌未散尊罍在,池面冰初解。燭明香暗畫樓深,滿鬢清霜殘雪思難任。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闌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現在留下來的《南唐二主詞》中,李煜寫過兩首虞美人。這兩首都寫得非常出色。

 

總的來說,第一首是富貴的,第二首是悲慨的。第一首寫的是現在,感情卻圍繞著過去;第二首寫的是今昔,眼光卻寄托于將來。

 

第二首是最為人們所熟知的。情緒既不激昂,也不憤怒,寧靜而遼遠。讀到它的人就會很自然地為之折服,好像沒有什么道理。

 

在《世說新語》文學篇里有這么一件事:

 

庾子嵩作意賦成。從子文康見,問曰:“若有意邪,非賦之所盡;若無意邪,復何所賦?”答曰:“正在有意無意之間?!?/span>

 

一篇好的作品自然是妙手天成,但也有它天成的道理。這種道理得之于自然,而發揮于人心。你不好說有意如何如何,但也絕非絕對的毫無根據。這首詞與第一首不同,感情不同,結構也不同。以言感情,第一首虞美人是富貴的,而這一首是悲慨的;以言結構,第一首明顯地可以分為上下兩闕,上闋主要寫景,下闕轉入寫人。而后一首結構渾然,不可句摘。南宋大評論家嚴羽說:“詩有詞理意興。南朝人尚詞而病于理;本朝人尚理而病于意興;唐人尚意興而理在其中;漢魏之詩,詞理意興,無跡可求?!?span>(《滄浪詩話校釋》,人民文學出版社,1961)無跡可求就是不可句摘。妙到自然就是詞理意興。它的好處都是渾然一體的。我向來以為,一個好的欣賞者,既要有囫圇吞棗的情趣,也要有剝筍抽絲的能力。無有前者,不能得到感發;無有后者,不能得以啟示。

 

“春花秋月何時了”,這首先是一問。問得蕩氣回腸,不知所終。讀起來有“秦時明月漢時關”的渾然意境。這就是李后主的氣魄了。這其中很有一點西楚霸王項羽的意思。只是霸王是沙場上征伐的氣魄,而李煜是文學里高遠的氣氛。據史書記載,李煜生得“廣顙豐頰,駢齒,一目重瞳”。“重瞳”就是說眼睛里有兩個瞳仁合在一起,而一般人只有一個瞳仁,所以這是一副異相。而中國歷史上有三個最著名的人是“重瞳”的。一個是治水的大禹,一個是楚霸王項羽,另一個就是李煜。說起來也非常的巧,他們不僅都是重瞳,還有不少的相似之處。大禹有兩個妻子,一個是娥皇,一個是女英,她們是姐妹,后來雙雙投水,化成了多情的湘妃。而李煜也有兩個妻子,就是大周后和小周后,她們也是姐妹,大周后也叫娥皇。楚漢相爭,項羽帳中執手分別的有虞姬,最后虞姬殉情而死;而李煜一死,終日陪伴他的小周后也在同一年郁郁而終,死后同葬一穴。其實他們是完全不同的人物,大禹治水澤被后世,項羽睥睨氣蓋云天,李煜在政治上當然不能和他們相比,但是他也有心胸,也有自己不同凡響的高處,他的世界在詞里。我說“春花秋月何時了”有足夠的氣勢,和王昌齡的“秦時明月漢時關”一樣,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讀完了讓你心胸開張,有海闊天空的自由與歷史的遼遠。關于這一點葉嘉瑩也曾稍微提到過,不過她是從詞的感發意興上來說的,說得非常好。葉嘉瑩先生談詩說詞有她獨到的一面,她善于體會詞的道理又能夠感發其中飛揚的意興,所以不僅能夠給人以啟示,也能夠讓人感發。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我以為就是這兩句把我們古今所有的人類,不但是中國人,是古今所有的人類共同的一種悲哀,都包括在里邊了──就是宇宙的無盡與人生的無常。這是所有的人類的共同的悲哀。就是宇宙的永恒無盡與人生的短暫無常?!按夯ㄇ镌潞螘r了”,年年有春來,年年有秋到,年年有花開,年年有月圓!“秦時明月漢時關”……(《唐宋詞十七講》,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這首詞一氣呵成,后面連用了三組對比。春花秋月與往事,小樓東風與故國明月,雕闌玉砌與人面朱顏,這三組對比就像是一組一組的鏡頭不停地在你面前切換,讓你的心理隨著畫面也在不同地變幻和比較。然后他突然停住,“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詞的一開始他就發問,最后又是一問,然而他都沒有給一個可靠的答案。問而不答,答非所問。他說,你還是到大自然去走走吧,看一看“急雪舞回風”,去看一看“林花謝了春紅”??鬃涌偸窃趪@“天何言哉?天何言哉?”天當然不會說話,但是宇宙并非無言,它有自己的表達,花開花謝,一榮一枯,這都是宇宙表達自己的方式。而人生,也有盛有衰,有得有失,這兩者之間就有著一種對應,不好說有誰安排了這一切,但這又何嘗不是在“有意無意”之間呢?所以老杜說:“人生有情淚沾臆,江水江花豈終極。”(《哀江頭》)。李商隱說:“荷葉生時春恨生,荷葉枯時秋恨成。深知身在情長在,悵望江頭江水聲?!?span>(《暮秋獨游曲江》)你站在浩浩蕩蕩的流水處,你的心思也會化成這水,你站在雄壯的高山之巔,你感覺的境界也會比平時隨著海拔高了許多。所以有思想的人們總是愿意去登一登高山,看一看大海,“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這不是沒有道理的??档略凇秾嵺`理性批判》中有一段很有名的結論:“有兩種東西占據我的心靈,要是不斷地加以思索,就會給我以時時翻新、有加無已的贊嘆和敬畏,那就是在頭頂的星空和我內心的道德法則。”頭頂的星空是宇宙的秘密,內心的法則是心靈的追溯,人生在這個世界上就有一個位置,這個位置讓你能體會到讓人“贊嘆與敬畏”的東西。所以我說,李煜的這首詞答非所問,因為他本不需要直接的回答,“一江春水向東流”,這里面本來就有一個答案,老子的答案是“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春花秋月”這首詞,如果要說境界,就四個字:天人合一。

 

叔本華說“我是鐵石時代的一副溫柔心腸”。戰火紛飛的五代,殺戮成性的五代,李煜過于柔弱了。我們在他的詞里面盡管會看到淚水,會看到思念,但看不到恐懼,看不到卑微。柔弱而包容,有水性,有水的靈性,所以他寫水寫得這么好。徐鉉說他“本以惻隱之性,仍好竺乾之教”,其人深味佛學的內涵。《般若波羅密多心經》里說,“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無有掛礙,無有恐怖,這是何等的境界。求之于詩心詞性,就是嚴羽說的,“故其妙處,透徹玲瓏,不可湊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象,言有盡而意無窮”。柔弱而赤誠,所以隔著戰火硝煙的歷史,我們還是能夠為李后主這簡簡單單的幾句話而感動,這不僅有生命的感發,還有生命透過歷史的領會。這種赤誠而簡單的理解,沒有什么能夠阻隔,人類憑著這個成為宇宙中最簡單而可貴的存在。

 

而且李煜寫的這些詞讀起來興致特別的飽滿。《老子》第55章說:“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終日號而不嘎,和之至也?!币馑际钦f,稟賦深厚、精氣豐沛的人就如同赤子那樣,終日啼哭而聲音永遠似乎都不會嘶啞。這是元氣淳和的緣故。盡管李煜恨別吞聲,但你聽他的哭聲何曾嘶啞過?這就是赤子之音,飽滿深宏。

 

所以葉嘉瑩說李后主的詞內容博大,因為他不是從外延來理解認識世界的,他是從自己內心來感受這個世界的,他坦率地表達出來,毫不遮掩,這是他作品成功的地方,也是他命運中止的地方。

 

(選自《文史知識》2003年第1期)

 

蘇幕遮

 

整體感知

 

周邦彥是北宋中后期詞壇上一位有代表性的詞人。周詞講究音律、句法、章法,在藝術表現上精雕細琢,追求精巧含蓄的詞境。周邦彥一生在仕途上不得意,幾度奔波于地方州縣,深切地感受到漂泊的滋味,于是羈旅愁思成為他詞作的重要主題。詠物也是周詞的主要題材,新月、荷花、梅花、梨花、楊柳等都是他吟詠的對象。周詞能夠將羈旅愁思和所詠之物巧妙地融為一體?!短K幕遮》就是一首將思鄉情緒和荷花的風姿融合在一起的佳作。

 

這首詞的上闋寫景?!傲浅料?,消溽暑”描述室內的活動。梅雨季節,一場連陰雨過后的清晨,房間里面又潮又悶,人的心情也悶悶的。詞人點起沉香,驅趕室內濕熱的暑氣?!傍B雀呼晴,侵曉窺檐語”。此時,詞人聽到了清脆的鳥叫聲,嘰嘰喳喳,非常歡快,好像在互相轉告天氣轉晴的消息?!昂簟弊址浅S猩癫?,表現出小鳥歡快的叫聲和活潑靈動的神態。詞人循聲望去,看到鳥兒們一大早就已經在屋檐下探頭探腦、互相交談了?!案Q”字把鳥兒們東張西望的神態表現得活靈活現。鳥雀的叫聲仿佛為這個潮濕悶熱的早晨帶來了一股清新涼爽的氣息。于是,詞人信步走到室外,“葉上初陽干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這幾句描寫詞人看到的荷塘美景。在這個雨后初晴的早晨,明麗的陽光照在翠綠的荷葉上,荷葉上還有昨夜的雨滴在滾動,一顆顆,晶瑩剔透,在陽光的照射下慢慢被曬干,這是一個特寫鏡頭。接著,詞人的視線推向整片荷塘。放眼望去,水面上的荷葉就像玉盤一樣圓滿,經過雨水的洗滌又那么清新潤澤,一片一片在微風中亭亭玉立,“舉”字形象地描摹出荷葉出水的風姿。

 

下闋言情。詞人從眼前的“風荷”想到了家鄉──“故鄉遙,何日去?”詞人的家鄉在錢塘,那里有西湖的荷花,“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楊萬里《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于是詞人喃喃自語:故鄉是那樣遙遠,我何時才能夠回去呢?“家住吳門,久作長安旅?!蔽业募以谀戏?,可是我長期羈留京城,旅居他鄉。詞人的鄉愁很深,可出語淡然,這愁緒便如薄霧輕煙。詞人的思緒沿著這縷鄉愁回到了故鄉?!拔逶聺O郎相憶否?小楫輕舟,夢入芙蓉浦?!痹谶@盛夏五月的時節,我的在故鄉一起釣魚的朋友們,你們是否想念我?我非常想念你們,我在夢中劃著小船,和你們一起暢游芙蓉浦中。全詞以如夢似幻的鄉愁鄉夢結束,余韻裊裊。“五月漁郎相憶否?”不直接說自己思念友人,而是從友人角度落筆,抒情有層次。

 

這首詞寫景清遠明快,抒情含蓄柔婉。詞中情和景的關系是“見景生情”,由寫景到抒情過渡自然,不著痕跡?!帮L荷”是引起詞人思鄉之情的紐帶,而思鄉的情感中又有“芙蓉浦”的夢境和“風荷”意象相照應,構思精巧,自然天成。

 

這首詞上闋寫景,整體格調活潑,誦讀時要有一種歡快之感。同時又要讀出詞人情緒的變化?!傲浅料悖崾睢鼻榫w煩悶,聲音低沉,語速稍慢?!傍B雀呼晴,侵曉窺檐語”轉為歡快,聲音清脆,節奏加快,情緒飽滿。“葉上初陽”三句,此人已經置身室外,視野開闊,境界清遠,誦讀時語勢要連貫,中音中速,“風荷舉”重讀,要讀出英姿颯爽的感覺。下闋抒發懷鄉之情,格調輕柔,如夢似幻?!肮枢l遙,何日去?家住吳門,久作長安旅”四句要放慢語速,以喃喃自語的感覺誦讀出來?!拔逶聺O郎相憶否?小楫輕舟,夢入芙蓉浦”三句寫詞人夢回故鄉,要充滿深情,突出夢幻的感覺。

 

語言品味

 

對“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的品味

 

王國維認為這兩句“真能得荷之神理者”。(《人間詞話》)此言不虛。這兩句詩不事雕琢,風格簡約,而荷之神態、精神躍然紙上。

 

首先,這兩句詞有一種簡約的構圖美。水面是水平的,“清圓”的荷葉以及荷葉上的雨滴是圓的,而亭亭玉立的荷莖又是垂直的。這種幾何圖形般的簡約造型,讓讀者過目不忘,似得王維“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精髓。

 

第二,這兩句詞煉字的功夫了得!“一一”把荷葉在水面上錯落有致、疏密相間、高低起伏的層次感刻畫得惟妙惟肖。簡單的一個“風”字,把微風吹過荷塘,荷葉隨風輕輕搖動的姿態不動聲色地勾勒出來了?!芭e”字是最為人所稱道的,它把荷莖修長挺拔、英姿颯爽的精氣神表現得淋漓盡致?!帮L”造成左右搖擺的力,“舉”代表向上的力,荷在風中“舉”,具有動感,尤見精神。

 

關于練習

 

一背誦這首詞。

 

設題意圖

 

設計本題是為了突出本單元的教學重點──誦讀,引導學生通過反復誦讀體會詞中的意境和情感。

 

參考答案

 

(略)

 

二這首詞上片寫景,下片抒情,段落極其分明,但是情景之間關聯密切。想想二者有什么關系,聯系兩片之間情感紐帶的是哪個意象。

 

設題意圖

 

本題意在引導學生把握詩詞中情景的關系。

 

參考答案

 

詞中情和景的關系是“見景生情”。聯系兩片之間情感紐帶的意象是“風荷”。詞人從眼前的“風荷”想到了家鄉的荷花。詞人的家鄉在錢塘,西湖的荷花“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這樣就由描寫“風荷”很自然地過渡到抒發懷鄉之情,不著痕跡。

 

三王國維認為這首詞中“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兩句,“真能得荷之神理者”(《人間詞話》),你如何理解王國維的這個評價?

 

設題意圖

 

本題培養學生揣摩語言的能力。

 

參考答案

 

參閱“語言品味”。

 

有關資料

 

一、詠荷杰作,詞中精品──周邦彥《蘇幕遮》欣賞(方鈞鶴)

 

周邦彥是北宋后期的大詞人,其《蘇幕遮》清新雅淡,渾若天成,于周詞中別具一格。歷代文人詠荷詞舉不勝舉,但周邦彥的這首《蘇幕遮》,看似信手勾勒淡淡的幾筆,卻令人嘆為觀止,成為獨步詞壇的經典之作。

 

此詞作于夏日一個雨后初晴的早晨,在鳥雀歡快的吱喳聲中,作者看到陽光照耀下的雨后風荷,不由得思緒萬千,眼前的一切多么像江南家鄉的景色啊,然而,“故鄉遙,何日去”,一種久客京華的羈旅思緒縈繞心頭。全詞以寫雨后風荷為中心,并由此而引入故鄉歸夢。上下片聯成一片,融情入景,不著痕跡。實為宋詞中上佳之作。而寫荷數語和輕舟歸夢處,更是全詞的神來之筆。

 

上片以敘事寫景為主,短短31個字,傳送了豐富的信息量,給人以充分的想像余地。宿雨初收,圓潤的荷葉,有的浮在水面,綠凈如玉盤初拭;有的亭亭玉立,婉媚如美女出浴。橘紅色的初陽照臨荷塘,曉風吹過水面,荷葉在微風吹拂下,婀娜搖曳,微微顫動;隨著荷葉的顫動,荷葉上的水珠便如晶瑩的明珠在碧玉盤中滾動著,閃爍著。在陽光的作用下,越來越小,越來越少了。這是一個何等活潑清遠的意境!要把它十分生動地表現出來,用繪畫是很難辦到的,即使借助于現代電影技術恐怕也很難完全辦到。然而《蘇幕遮》的作者只用“葉上初陽干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這寥寥數語,就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這不得不令我們為之驚嘆。特別是一個“舉”字,仿佛使我們看到了風荷亭亭出水的裊娜豐姿。王國維稱之為“真能得荷之神理者”(《人間詞話》卷上),這是極為恰當的評價。為了體會其妙處,我們不妨將它和其他詞人的寫荷詞來對照一下。我們舉被稱為“其高處,有美成所不及”(王國維《清真先生遺事》)的南宋著名詞人姜夔寫的《念奴嬌》上片為例:

 

 

 

鬧紅一舸,記來時,嘗與鴛鴦為侶。三十六陂人未到,水佩風裳無數。翠葉吹涼,玉容銷酒,更酒菰蒲雨。嫣然搖動、冷香飛上詩句。

 

姜白石調動了眾多的修辭手法,描寫荷花又是“風裳”“水佩”,又是“玉容”“冷香”,還有“紅”“翠”“嫣然”等,可謂濃艷之至。然而荷花本身的形象和豐采卻在那些艷麗的詞語的掩蔽下模糊了,使人產生霧里看花之感。相比之下,我們可以看出《蘇幕遮》的過人之處,正在于作者能洗凈鉛華,用洗煉的筆法,清新的語言,既寫出了荷之形,又傳出了荷之神。雖然此詞所詠是無花之荷,但其韻致又何減于姹紫嫣紅。順便提一下,胡云翼《宋詞選》等一些書中認為周邦彥寫的是有花之荷,這是值得商榷的。根據下片“五月漁郎相憶否”句,可知此詞作于五月。另從上片“消溽暑”“鳥雀呼晴”句中,我們可以看出當時不是陣雨剛晴,而是淫雨初晴,不然就沒有這樣的“溽氣”。我們認為這是梅雨季節雨初晴。從蘇軾《舶淖風》“三時已斷黃梅雨,萬里初來舶淖風”和杜甫《梅雨》“南京(指成都)犀浦道,四月熟黃梅”來推斷,唐宋時梅雨是在春夏之交時由南向北推進到長江流域的廣大地區的,而到達黃河流域,當在四月底五月初,可能略遲些,但不會太遲。因此,周詞《蘇幕遮》當作于五月初。荷花花期當在六月。南宋著名詩人楊萬里的詩云:“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荷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蹦戏降暮贾莺苫ㄉ性诹麻_,汴京在北方,五月間荷當未開花。“水面清圓”者,翠葉也。

 

詞的下片抒情,由眼前之荷想到有荷的故鄉,“故鄉遙,何日去”?但人在官場,身不由己。“家住吳門,久作長安旅”,作者為錢塘人,久客京華的羈旅之思,伴著濃濃的鄉愁溢于言表。讀至此,我們才發現,其實上片首句“燎沉香”句就暗含著久客他鄉的思鄉之情了。此時,不禁又回憶起了家鄉舊時釣友。但作者沒有直寫自己憶舊友,而是用設問的手法,反寫不知舊友是否憶我。這不禁使我們想起了杜甫的《月夜》詩,杜甫用設想妻子思念自己和兒女不懂得思念的手法來表達自己思念遠在鄜州的妻與子的復雜細膩的感情,一直被人們稱頌。明代王嗣奭在《杜臆》中說:“公本思家,偏想家人思己,已進一層。念及兒女不能思,又進一層?!蔽覀冋J為周邦彥的《蘇幕遮》是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的。作者通過“五月漁郎相憶否”一句,不僅把自己對故鄉、對朋友的思想之情表達得更細膩真切,而且使得不落俗套的意境又進一層。難怪王國維贊之曰:“詞中老杜,非先生不可?!?span>(王國維《清真先生遺事》)結尾兩句:“小楫輕舟,夢入芙蓉浦?!鞭D入虛構的夢境描寫。思鄉情切以至夢中飛度,恍若已回到故鄉,與友人小楫輕舟又暢游于芙蓉浦了。以夢景作結,使詞意又多了一層,鄉情又濃了一分。

 

全詞明白如話,不加雕飾,然意境深遠。正如陳子龍贊曰:“以沉摯之思,而出之必淺近,使讀者驟然遇之如在耳目之前,久誦之而得雋永之趣?!?span>(《宋六十一家詞選例言》引)細玩此詞,我們從作者對故鄉的強烈思念中,從對小楫輕舟泛游芙蓉浦的自在生活的充滿深情的向往中,也能依稀地感到作者對官場生活的厭倦,對回歸自然的寧靜生活的向往。因此,我們說,這首《蘇幕遮》詞,不僅在藝術上達到了爐火純青的高度,在思想上也有相當可取之處,是一首值得一讀的佳作。

 

(選自《古典文學知識》1999年第5期)

 

 

 

二、周邦彥《蘇幕遮》賞析(錢仲聯)

 

宋代文人寫詞,就語言藝術方面說,有雕刻與自然兩種不同的路徑。曾經被詞論家捧為“詞中老杜”“兩宋之間,一人而已”的周邦彥,就是以雕刻取勝的。他的詞集一名《片玉集》,可是集中大部分作品,并不能做到“咳唾落九天,隨風生珠玉”那樣地天然美好,而是用鏤金刻玉的手段以掩蓋它真美的不足。但像這首《蘇幕遮》,倒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在周詞中,可算是少數的例外。

 

這詞以寫雨后風荷為中心,由此而引入故鄉歸夢。以一個家住吳門、久客京師的作者,面對著象征江南陂塘風色的荷花,很自然地會鉤起鄉心,詞的結尾用“小楫輕舟,夢入芙蓉浦”(古人也稱荷花為芙蓉)綰合,上下片聯成一氣,融景入情,不著痕跡。而全首突出動人之處,全在“葉上初陽干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三句所寫荷花的神態。試想,當宿雨初收,曉風吹過水面,在紅艷的初日照耀下,圓潤的荷葉,綠凈如拭,亭亭玉立的荷花,隨風一一顫動起來。這樣一個活潑清遠的詞境,要把它作十分生動的素描,再現于讀者面前,卻頗不容易。作者只用寥寥幾筆,就達到了這種境地,只一個“舉”字,便刻畫出荷花的動態。王國維《人間詞話》贊揚它為“真能得荷之神理者”,是一點也不錯的。

 

提起寫荷花,風裳、水佩、冷香、綠云、紅衣等字面,往往搖筆即來,而荷花的形象,卻在這些詞的掩蔽下模糊了。這樣的詞,讀者必然會發生霧里看花隔著一層的感覺。這首《蘇幕遮》之所以為寫荷絕唱,正是在于它能洗盡脂粉,為凌波微步的仙子,作了出色的傳神。記得清代大詩人鄭珍的《春盡日》詩句:“綠荷扶夏出,嫩立如嬰兒。春風欲舍去,盡日抱之吹?!笨伤闶俏恼绿斐?,妙手偶得,跟周詞有異曲同工之妙。

 

(選自《唐宋詞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8年版)

 

三、詠荷詩詞四首

 

多葉紅蓮

 

洪適

 

步有凌波襪,掌為承露盤,

 

尚嫌花片少,千葉映朱欄。

 

蓮花

 

楊萬里

 

紅白蓮花開共塘,兩般顏色一般香。

 

恰如漢殿三千女,半是濃妝半淡妝。

 

(摘自高興選注《古人詠百花》,黃山書社1985年版)

 

踏莎行荷花

 

賀鑄

 

楊柳回塘,鴛鴦別浦,綠萍漲斷蘭舟路。斷無蜂蝶慕幽香,紅衣脫盡芳心苦。返照迎潮,行云帶雨,依依似與騷人語。當年不肯嫁東風,無端卻被秋風誤。

 

卜算子為人賦荷花

 

辛棄疾

 

紅粉靚梳妝,翠蓋低風雨。占斷人間六月涼,明月鴛鴦浦。根底藕絲長,花里蓮心苦,只為風流有許愁,更襯佳人步。

 

(摘自《古代百花詩選注》,湖北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1、考點突破 熟知高考怎么考 補上一課 教材復習
唐詩宋詞中的生命和情感
《唐詩三百首鑒賞大全集》卷十六. 張祜 劉皂 朱慶馀 李德裕 李賀
縱論中國文學史上的“三絕”
我國古代著名李姓詩人,你最喜歡哪個人?
詩詞美文:綠水詞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江北区| 安乡县| 克东县| 寻乌县| 吉林省| 马尔康县| 茶陵县| 尼勒克县| 卫辉市| 凤翔县| 田林县| 晋州市| 桐庐县| 平果县| 旬邑县| 华亭县| 沽源县| 绍兴市| 监利县| 年辖:市辖区| 宿迁市| 当阳市| 老河口市| 巩留县| 云林县| 宁晋县| 朝阳市| 靖江市| 登封市| 青川县| 岗巴县| 忻州市| 新民市| 汶上县| 秭归县| 泉州市| 高安市| 漳浦县| 赤峰市| 登封市| 兴文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