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黃大年,1975年10月參加工作;198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92年被公派到英國攻讀博士,主要研究超高精密機械、電子技術、冷原子技術、光纖技術和慣性技術,在國外享有很高的地位、金錢和名譽;2009年4月,當他得知國家的“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時,第一時間給母校打電話,放棄了國外優越生活毅然回到祖國;2009年底,他出任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2018年3月1日,他當選感動中國2017年度人物;2019年9月25日,獲得“最美奮斗者”個人稱號,從事地球物理研究工作,成為這個領域研究高科技敏感技術的少數華人之一!沒有祖國,就沒有幸福!黃大年心里有祖國,有學校,卻沒有考慮“小我”。回國以后,黃大年惜時不惜命,每天和家人聚少離多。為了科技報國,無怨無悔,“只爭朝夕”,帶領400多名科技人員取得了考研成功,成功研制成我國第一臺萬米科學鉆——“地殼一號”,自主研制綜合地球物理數據分析一體化的軟件系統,提高了國家深部探測關鍵儀器的制造能力,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了智慧和力量。黃大年不忘初心,以誠報國的感人事跡于2018年12月12日拍攝了電影《黃大年》在全國上映。面對新時代的機遇和挑戰,中國科技必將一往無前,加速向創新型強國轉變,于是,很快實現了中國科技實力從難以望其項背,到趕跑、追跑,一直到領跑的世界之林!從此,中國乃是世界東方的一顆燦爛明珠!不說以前,僅年底盤點的2021年科技成果就有:“華龍一號”全球首堆商業運行;“牛海Ⅱ號”下鉆231米;“深海一號”海中送氣;白鶴灘水電站首批機組投產;時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下線;海洋“雙星”投入業務化運行;用一氧化碳合成蛋白質;中老鐵路建成通車;新款新冠特藥獲批……科學家每研究一項科技成果,為祖國科學事業付出全部的心血,有時甚至需要幾代人的不懈努力。諸如中國科學家錢學森、袁隆平、屠呦呦、鄧稼先、錢三強、楊振寧、南仁東等為了實現建設創新型國家這一偉大目標鞠躬盡瘁,接續奮斗,不懈努力,深刻凝結出愛國、創新、求實、奉獻、協調、育人的科學家精神……喊破嗓子,不如甩開膀子;說得再好,不如實際效果!科學家是中國的脊梁,我們學習科學家精神,就要學習他們自強不息,艱辛創業;鞠躬盡瘁,赤膽忠心;愛國之情,報國之志;無怨無悔,以誠報國的精神……社會各個階層應該做好自己的份內工作,學生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老師要做好園丁,愛生如子……做好自己份內的工作就是對國家的最好貢獻。我們要把愛國之情、報國之志融入到祖國科學事業上。從我做起,從本職工作做起,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貴獻智慧和力量,喜迎二十大再立新功!(本文系水緣文學(ID:sywxwk)原創首發,作者:吳秉信)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