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書的陪伴 生活才充裕有趣
文/劉振勛
在繁忙的工作之外,你愿意拿出多少時間,來品品書架上久放的書?或者愿意安靜的在圖書館坐坐,還是去附近的書店依然自得的逛逛。為了推動更多的人去閱讀、去寫作,1995年正式確定每年的4月23日為“世界圖書和版權日”,鼓勵更多的人去從閱讀中體驗人生的樂趣。小的時候,我們有那么一段時間是反感讀書的,那是因為,我們被灌輸了讀書與考試相互掛鉤的概念,一直以來,令我們感到疲憊的是應付考試,而不是讀書。從前覺得那種閑暇時光翻閱圖書是一件帶有那么一點矯情的事情,后來試著在陽光燦爛的周末,踩著細碎的陽光,花那么一整天的時間,讓自己泡在圖書館的小沙發里,沒有目的性的閱讀,是最令人心情舒暢的,亦或在自家陽臺曬曬暖陽,雨天就著淅瀝的雨聲,享受翻閱書籍的樂趣,周末也因為有書的陪伴顯得充裕而有趣。書在我們的生活中,扮演的是一種陪伴者的角色,在整個時代的大變遷中一直沒有被落下,但是隨著電子時代的到來,我們好像漸漸的失去了雙手翻閱紙質書籍的興趣。不知道現在的年輕人是否會有睡前閱讀的習慣,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現在的年輕人一定有著睡前捧著手機的習慣,手機漸漸成了一種根深蒂固的習慣,睡前最后看的是它,早晨醒來第一個看的也是它。或許就是電子信息的快速,讓我們忘記了停下來,擦一擦書面上的灰。也正是電子書籍的廣泛和電子信息對生活的全方位轟炸,現在的實體書店倒閉停業成風,書店生存問題的背后,是人們閱讀習慣的改變,我們在貪圖網絡閱讀帶來的方便的同時,不應該忘記紙質書籍的閱讀所能帶來的不可取代的感受,但我們必須承認電子書籍勢頭大過紙質書籍這種趨勢是不能避免的,這是信息化時代所帶來影響,當然也是一種文明的進步,也正是電子信息化的現在,我們更應該鼓勵閱讀,無論至紙質書籍還是電子書籍,只要他是健康的,都應該得到鼓勵,現在大大小小范圍內開展的各種讀書會從正面反應了整個社會對塑造讀書氛圍的重視,而線上和線下閱讀渠道的交叉也給了我們更多讀書的選擇,在組織性讀書活動之外,促進自己養成閱讀的好習慣才是重中之重,每天反問自己:“今天你讀書了嗎?”堅持養成閱讀的習慣,從書中吸收自己欠缺的東西,從閱讀中獲得放松和樂趣,得到鼓勵和信仰,找到目標和動力,這些都是書中的“顏如玉”,知識性的財富是讀書能給我們帶來的的最大收獲。“世界圖書日”的意義在于讓我們在特定時間想起讀書的重要性,從而燃起讀書的熱情,但是讀書更應該是一種自愿性、長期性的習慣,俗話說習慣成自然,當我們養成了閱讀的習慣,那么天天都是讀書紀念日。(本文系水緣文學(ID:sywxwk)原創首發,作者:劉振勛)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