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11——持續了13年的“神話”,好像要...
雙11——持續了13年的“神話”,好像要被打破了?
說起這個話題,肯定會有人反駁。雙11的神話沒有被打破,今年雙11,僅天貓成交額就有5,403億,遠超2020年的4,982億。雖然成交額增長了,但是我們要透過現象看本質,如今的雙11,消費者的熱情已經退卻。
往年,零點一過,各種喜報鋪天蓋地。如幾秒內成交額破億,幾十分鐘內成交額破100億。各種實時數據,在大屏上滾動。今年的雙11,實時數據沒有了,直到第2天,成交額才姍姍來遲。
往年,進入11月才是雙11。今年,雙11從10月20號就開始了。不僅如此,消費者的熱情也大打折扣,從原來的“買到就是賺到”,到如今的“羊毛難薅”。甚至有網友發現,雙11當天的價格比平時還要貴。
從這些變化能夠看出來,雙11的狂歡正在落下帷幕,消費者也不再“唯雙11論”。當然,這并不是說雙11一無是處。今年的雙11,還是有不少新的變化。
第一,國貨崛起,國風當潮。與往年相比,像方回春堂、回力鞋和片仔癀等國貨品牌擁有比較亮眼的數據,不少老字號直播間的成交額都突破了百萬元。隨著國貨品牌的出圈,“國風和國潮”成為了年輕人的新寵兒。
第二,消費市場下沉,縣域青年的消費力量不可忽視。根據購物APP發布的淘特尖貨熱榜顯示,今年雙11,縣域級小鎮青年的消費熱情有了明顯的提升。這其中,家居類和個人消費品的需求增長最為明顯。
#看得見的縣域消費升級# 第三,大數據提前預測雙11。很多人都說大數據厲害,就是不知道厲害在哪,雙11就是個例子。利用大數據,工廠可以預測未來流行的服裝面料、顏色和款式。產品還沒生產出來,就能知道這件服裝會賣給誰,能賣到哪里。
與此同時,數字化的參與,還深深的影響了雙11的模式,讓一大批產業帶工廠從“幕后”走到“臺前”。以淘特為例,今年雙11,近1000個產業帶工廠,200萬名賣家,直連了2億縣域級消費者。依托著淘特的直供模式,產業帶工廠也像一線品牌一樣,在直播間售賣起了商品。
#五環外的消費者都在買什么# 如今的雙11,雖然輝煌不在,增長速度也在逐年下滑,但是我們不能忘記雙11對拉動消費增長帶來的幫助。從2008到2021,雙11走過了13個年頭,成交額在逐年增長的同時,增長速率的下降是必然的結果。
我們應該記住那句話——上山的人,沒有資格嘲笑下山的神。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