焙火工藝
圖解武夷巖茶炭焙工藝
焙火工藝
如果想讓武夷巖茶(大紅袍)制成的茶有股火香,溫性一點,可拿來用火烘焙。焙火輕重也會造成不同的風味,焙火輕者喝來感覺比較生,焙火重者喝來感覺比較熟。
我們從武夷巖茶外觀上也能看出焙火的輕重:焙火輕者,顏色較亮;焙火重者,顏色較暗,這顏色包括茶干的顏色與沖泡后茶湯的顏色。在發酵時:發酵愈輕,顏色愈綠,發酵愈重,顏色愈紅。焙火所影響的是顏色的深淺,也就是明度的高低,焙火愈重,明度愈低,焙火愈輕,明度愈高。
在品飲的口感上,喝輕焙火的武夷巖茶有如吃清蒸清炒的菜,喝重焙火的茶有如吃紅燒的。對身體的效應也有所不同,喝不焙火的茶比較寒,喝焙火的茶就不寒,茶是性寒的食物,焙火可以讓它不那么寒,但不致于產生熱的效果。
一般我們所謂的生茶與熟茶,主要是指焙火而言,但茶青采得愈成熟,揉捻愈重發酵愈多,也是偏熟的幾個因素,茶青愈嫩、揉捻愈輕、發酵愈少,則是偏生的幾個因素。所以要判別那一種茶比較熟,就分析焙火、茶青、揉捻與發酵四個因素,偏熟因素多者就是較熟。
直到目前為止,中高檔武夷巖茶基本上還是采用傳統的古法炭焙技術,就目前各大的茶種的焙火技術而言,確實還沒有那種茶的焙火技術能超過福建武夷山的武夷巖茶,《本草綱目拾遺》對武夷巖茶的評價是:“諸茶皆性寒,胃弱食之多停飲,惟武夷茶性溫不傷胃,凡茶癖停飲者宜之。”。武夷巖茶大紅袍炭焙烘焙加工工藝是武夷巖茶的獨特工藝,列入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碳焙對武夷巖茶大紅袍的作用。
中國茶的制作歷來重視陰陽五行之道,“以火助水舒枯木,生水走脈展茶性”這一類的描繪似乎蘊含著諸多道家的精神,又有著濃厚的傳統。或許,當初的煉丹與焙茶存在著莫大的關系。
何為炭焙
很多茶友對烘、焙、烤常常弄不清楚,在作茶的過程中,烘焙的學問太大了。根據字意的解釋,“烘”是用火或熱氣烘干濕物,例如烘干衣服;“焙”是用微火烘烤東西,例如焙茶;“烤”則指用火燒熟食物,例如各類燒烤等。
炭焙,顧名思義,指利用上等好炭的余火持續焙茶。炭焙時,焙籠中的溫度約在120度左右。
一戶茶農家里,沿用傳統炭焙工藝的話,平均一天只能焙上幾十斤的茶葉,而電焙的效率就高得多了。所以出于效率與成本的考慮,炭焙茶變得少了,很多人只把好的頂級的茶拿去炭焙,而一般的茶就用電焙。只是我們相信,“文火慢燉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