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思想與當代人生
—王德峰講座摘要
我?guī)磉@樣一個講題“中國思想與當代人生”,為什么要講中國思想呢?跟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直接關聯(lián)。
在看我看來,當今時代就這三個基本特征:一個是資本的金融化,與他伴隨的是貨幣戰(zhàn)爭;一個是經(jīng)濟的全球化,與之相伴隨的是恐怖主義國際化;一個信息互聯(lián)網(wǎng),與之相伴隨的是思想的荒蕪,精神的喪失,創(chuàng)造力的衰竭。這種狀況正應了古希臘哲人赫拉克利特那句著名的話:“上升的路和下降的路是同一條路。”
在這樣一個時代當中,中國思想再度受到普遍的關注,不光是今天的中國人,包括西方杰出的頭腦,能思維的頭腦,二十世紀最重要的西方思想家無一不關注中國思想。從西方引入的科學不能解決一切問題。我們中華民族,我們當下的中國社會所面臨的深刻的危機和困境,不是科學能夠幫助我們找到出入的,自然科學加上社會科學聯(lián)合起來的努力都不能幫助 我們找到出入,于是從基本的認識來了,要重返中國古代的思想和智慧。
我們在科學中不等于在思想中,我們在知識中不等于在智慧中。身處如此時代之中的人,如何尋找他的出路,重新返回古代的思想和智慧,舍此別無他路。我們可以把二十世紀乃至十九世紀下半葉成為一個科學的世紀,但二十一世紀不是科學的世紀,是哲學和宗教的世紀。
在如此的時代當中,我們每個人將如何自處呢?今天的每一個人都十分真切的面對這樣一個問題。在我們這個時代,人將如何安排好自己這個最難安排的生命。這個問題是中國哲學的主題:人生問題。西方的哲學,它的主題是知識。但是中國哲學的主題一開始就是人生。中國人認為知識的問題,要有待于人生問題的根本解決,才來討論知識的問題。正好跟西方哲學顛倒了,這關系的是顛倒的。我們看中國哲學有沒有道理。
今天我們來講中國本民族的思想,他的特征,他的境界如何。我們人的生命在現(xiàn)實中到處都是麻煩,佛學有四圣諦,苦、集、滅、道。佛學要講的第一個真理就是人生是苦,叫苦諦,生命到處都是麻煩,生命外部的麻煩容易對付,什么叫生命外部的麻煩呢?就是我們的生存環(huán)境。生命外部的麻煩解決了,生命內部的麻煩卻最難對付。征服世界容易,征服自己難??鬃釉凇墩撜Z》中有這樣一句話,“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約就是節(jié)約的約,在這里表示貧賤的生活處境;樂就是快樂的樂,在這里表示富貴的生活處境,什么叫不仁者呢?不要望文生義,不要以為這是指壞人,不仁者不是指壞人,而是指心中無人之常體,就是指心沒有安頓好的人,這樣的人你不管給他怎么樣的生活處境都沒用。我相信包括我王德峰在內的許多人恐怕都可以稱為不仁者,就心沒安頓好。
心為什么要安頓?
人心有兩個方面。一個有限的一面,一個無限的一面。有限的一面就是我們認知外部事物的能力。那么心的無限的一面是指什么呢?就是他有超越現(xiàn)實的一面,這才是人心之所以是人心之根本所在。人是時間性存在,我們或者就活在時間的維度里面。那么什么叫時間的維度?我們在每一個當下都對過去有回憶,對未來有展望有籌劃。我們是怎么樣活在每一個當下的,是以籌劃著未來的方式活在當下的。比方說我此刻講課,我正講出這句話來,其實我又在籌劃著下一句話呢。這就是我活在當下的方式。那么請問未來是什么?未來尚不存在,但我們卻要去籌劃它,這就告訴我們要去籌劃一個尚不存在的東西。也就是我們去籌劃一個超越現(xiàn)實的還不是事實的東西。這種籌劃未來的存在物叫人,可見他的心有超越現(xiàn)實的一面?;I劃未來就是提出生命的理想。
人心有提出生命理想的能力,表明了人心有無限的一面,請問這無限的一面如何安頓他呢?于是人生成了一個問題。解決我們無限心的安頓問題,我們只有一條路,超出現(xiàn)實世界。什么叫超出現(xiàn)實世界?“出世”。中國人在幾千年的中國發(fā)展中總結出一句非常簡單的話: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情。這話說得真對。第一步是出世,你先得出世,否則你心的無限的一面是無法安頓的。先出世而后入世。入世的前提是什么?出!你從未出過談什么入。你不就在世么?我們向來在世,但我們向來未出過世,這就是今天的狀況。先出而后再入,然不是停留在再,這非常重要,因為人心的安頓問題。
歐洲人如何出世的?走的是哲學的路嗎?不是,走的是宗教,基督教。阿拉伯世界主要是伊斯蘭教,也是用宗教來安排了一條出世的路。世界上只有一個民族才是真正的哲學民族,中華民族。哲學的修養(yǎng)是我們中國教育的核心,從孩提時代就應該有這些修養(yǎng)。后來知識分子專門為孩童編了哲學的啟蒙讀物,叫《三字經(jīng)》。我們中國人就是通過哲學來安頓我們這個無限心的。
中國哲學主要是六家: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陰陽家、名家。但后來人民生活選擇了儒家,定位道統(tǒng)了,道家沒有被遺忘。后來形成了儒道互補,互相補充的格局,其他學派都衰弱了。佛學從印度傳入中國,從兩漢之際到隋唐,經(jīng)過好幾個時代的中國知識分子的努力,翻譯、理解、消化、吸收佛經(jīng),到唐朝終于完成了一件偉大的事情,佛學中國化。儒、道、佛三家,構成了中國哲學的主干。儒道佛的合流是到宋明的時候完成的,最高成果王陽明心學。
先看儒家,儒家指點的那一條出世而后入世的路,概括為“無所為而為”。為是指做事情,人生在世就得做事。不做事的人生不能算人生,這確定無疑的。針對“有所為而為”,有目的有目標的做事。我們?yōu)槭裁匆鲞@樣的事情?是因為他本身應當被做,這個事情就是他自身的價值,所以不做是不應該的,它本該被做。假如我們只是關注這個事情帶來的結果對我有利還是不利,那么這件事情就是降格為手段了。比方說你投資辦一家民辦的醫(yī)院,從經(jīng)濟學的角度當然也有利潤的目標無可非議,但是你沒有忘記在你醫(yī)院的門診大廳的墻上書寫了四個字“生命至上”,這叫文化來了。又比方說讀書吧,從小學讀到中學,從初中再到高中再到大學,我們今天這樣的一個教育和他的實施方式和制度,讓我們小孩子年輕的一代把讀書看成達到另外一個目的的手段。儒家告訴我們,做任何事情只問這件事情該不該做,如果它本該被做就去做它,結果不在我關心的范圍里面,堅持這個儒家的精神,我們的人生將永不失敗,哪有失敗的人生。
道家指點我們一條出世而后入世的路,也用一句話來概括,“無為而不為”,也講一個為字,也是說人生在世就得做事。老子說無為針對的是人為,主張無為就是主張不要人為?!叭藶椤笔莾蓚€漢字,合起來又是個漢字“偽”。偽就是造作,來自認為的因素一定造作。中國哲學有一個共同的出發(fā)點,叫天人合一。中國思想從不主張征服世界改造世界的,主張?zhí)烊撕弦?,這是中國思想的根本特征。
既然都有了天人合一怎么還會有儒家和道家的區(qū)分呢?因為重點的不同。同樣主張?zhí)烊撕弦?,儒家的重點在于人,道家的重點在于天,道家認為人類生活的幸福都來自天,人類生活的麻煩和痛苦都來自人自己,這是道家的出發(fā)點了,從道家的這個基本出發(fā)點我們就可以判斷,道家的學說一定叫我們做減法的,盡可能減去人為的因素。列子說過這樣一句話:“生非貴之所能存”,“生”是指生命的生,不因為我們百般的貴重他,他就能存在。第二句話“身非愛之所能厚”,這個身是指我們肉體,身體并不能因為我們百般的呵護他,他就能厚起來。假如我們把道家的原則應用到我們吃飯這件事情上,我相信道家一定是這樣兩句話““以饑方食,未飽先制”。
老子道德經(jīng)第一句話“道可道非常道”,道可以去言說他,叫道可道,第二個道是動詞表示說,但一說出來就不是那個道,非常道。換句話老子告訴我們道不可言說,就不可正面的說他,這有道理。
為什么還說五千言呢?從來沒正面告訴我們道是什么。老子道德經(jīng)五千言統(tǒng)統(tǒng)說的道不是什么,你無法正面說道是什么,要讓我們領會到道不是這個也不是那個,這是教我們的唯一方法。
那么《道德經(jīng)》里五千言在說什么?什么不是道。為什么要告訴我們道不是什么呢?就是叫我們做減法。一部老子是教我們做減法的,一部莊子也是教我們做減法的。減法都不是天生就會的,要被教的。這就是我們閱讀《道德經(jīng)》和閱讀《莊子》的任務和目標,因為我們在做減法這件事應該被教。當我們把人為的因素拿干凈了之后,我們所做的事情,是自然順應了天道。這是中國人很寶貴的智慧。
下面再來看佛家。中國化的佛學,最高成果禪宗,他怎么教我們出世而后入世呢?也用一句話:“無心而為”。佛學教我們活得更好,就是要做事情,但做事情的前提是無心。我們來到人世間都帶著“業(yè)歷”來了,是什么意思呢?我現(xiàn)在開始宣揚迷信啊。我們千萬別以為,我們這一次來到這個世界上來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佛家告訴我們,我們投身于如此這個雙親的家庭,我們的父母生養(yǎng)了我們,這叫借胎而來,都有來歷。別以為我們前世在前世曾經(jīng)來到這世界上,然后做完的事情,做完了就結束了,真結束了,但并不是什么都沒留下來,留下了業(yè)歷。你攜帶著這個業(yè)歷,這一世又來了。各位不相信這一點,用我們科學的時代怎么會相信這一點,我們請佛家拿科學證據(jù)來啊。這跟科學沒關系,他也不可能用科學的角度拿任何證據(jù),全憑我們的悟性對人生的感悟。所以佛家告訴我們,人生在世其實就是為了一件事情就是“消業(yè)”,你帶著業(yè)歷來你得消。事情總有結果,你一定要讓這個結果與你無關,什么叫與你無關,你的心沒到結果上去,這叫無心而為。
于是我們看到了中國哲學,儒道佛三家指點我們出世而后入世的路徑?!盁o所為而為”——儒家;“無為而無不為”——道家;“無心而為”——佛家,三者合起來就是中國思想,與我們中國人人生密切關聯(lián)。
中國哲學,儒道佛三家就是人生哲學。解決一個根本的問題,人如何安排好自己這個最難安排的生命。
最后再說一個意思,那么儒道佛三家各自的關系是什么?儒家的思想讓中國人站在大地上,這大地就是親情,以及親情傳遞給我們的責任,這個親情推而廣之就是親盡天下關懷,于是儒家說“無所為而為”。佛家是藥,用來治病的。有了病中國人有萬應妙藥,就是佛家的思想,藥到病除,但人不可能靠著吃藥過日子的,要靠五谷的,儒家就是五谷,是糧食,人食五谷哪有不生病的,生病就要有藥,佛學。人吃五谷還要津津有味,那叫藝術。道家讓我們對這個世界采取了審美的態(tài)度、藝術的態(tài)度。
中國哲學說人生哲學,他的最高峰就是宋明心學,不是心理學,是心靈的心,最后體系化的成果就是王陽明心學。他簡要的表達就是中國哲學是養(yǎng)心的。人生就是修行,修行就是修心,儒道佛三家一起修,修到一個這樣的境界,“無形便是宇宙,宇宙便是無形”,就是心和天一樣大。
【走近大家】欄目——不止是心靈雞湯,愿與您一起,閱讀越快樂。
欄目編輯:繆廣霞 尹靜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