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遷徙,同人類的歷史一樣久遠。在漫長的原始社會,遷徙是人類謀求生存的手段之一。那時候人類的始祖,一直以野果及植物的根莖果腹,或靠魚獵充饑,幾乎是居無定外。當原始農業出現后,人們的居處開始有所穩定,苗族這個人們共同體,由于政治和經濟的原因,在原始農業出現之后,仍進行著長時期、大幅度、遠距離的遷徙,其足跡遍及我國中原,中南、西南諸省,并跨出國界,進入東南亞半島,甚至時至今日仍在一些國家中繼續遷徙不止。國外苗族遷徙自不待說,國內苗族遷徙,有史料記載可查的,至少就進行了五次大遷徙。
第一次遷徙波
史籍記載,進入農業社會以后,苗族先民──九黎集團,生活于我國東部黃河下游和長江下游之間的平原地帶。曾與東下的炎黃部落集團發生戰爭,“逐鹿中原”,后九黎集團慘敗,蚩尤被殺,其部落集團被迫離開東部平原,向西南遷入長江中游地帶,并形成以“三苗”見諸于史冊的新的部落集團,這是苗族先民第一次大遷徙。
大約到四千多年前,據史書記載和傳說,當時由黃帝、炎帝、蚩尤所領導的各氏族部落聯盟已分別占據著不同的區域,而蚩尤就是占據以江淮地區為主的九黎部落集團大酋長,傳說蚩尤有三大發明,即:刑法、武器、宗教。兵器中有仗、刀、戟、大弩、已威震天下,是個強悍善戰的部落在發明了刑法、武器、宗教的同時也促進了飼養牲畜、種植植物的農業生產。當時黃帝領導的部落生產力發展也較快,已由采集、漁獵為主的母系社會轉入“治五氣”、“五種”的父系氏族社會了。這種進步,迫使當時的人們集團,拼命的尋找土地,尤其是適宜于飼養牲畜、種植植物的土地,很顯然,中國中部黃河流域,便是大家的理想之地。
我國著名史學家范文瀾先生說:“中國中部黃河南北,是平原肥沃的地區。住在周圍的各種族,都想遷徙進來。因此,成了各種族斗爭的舞臺,也成了不同文化相互影響的場所”①。當時環繞著黃河流域的部族,范文瀾先生說:“東部是夷、濟水流域,是夷族的根據地,大概從東北沿勃海岸入山東境,南下到淮水流域。南部蠻族為苗黎瑤,由長江流域,北進到黃河流域。西部是羌族,從西方侵入中原,與苗黎族雜居,北部狄族,在遠古傳說中,沒有顯示他們的跡象”②。
由此不難看出,占領黃河流域最早的,是羌族與苗族。羌族中之炎帝,及苗族中蚩尤所率領之一群,在當時及為活躍,范文瀾先生說:“炎帝據說姓羌,羌本西方種族,很早遷入中原地區”。“蠻族中九黎最強,大概是聯合九個部落,每個部落,各包含九個兄弟族,共八十一個兄弟族。蚩尤做大酋長,據說,八十一個酋長,生是獸身人語,吃沙石,耳上生硬毛,頭有角,餞角人”③。當時苗族先民是否全是獸身人語,吃沙石,耳上生硬毛,頭有角,能角人,年代久遠,頗難斷定,然而這部族之在當時,具有雄厚力量,卻是毫無疑義的。
正如王桐齡在《中國民族史》中說:“當時苗族文化,相當發達,第一發明刑法;第二發明武器;第三發明宗教。后來漢族所用之五刑,兵器及甲胄,而信奉之鬼神教,大抵皆苗所創,而漢族因襲者”。宋文炳在《中國民族史》一書中也寫到:“苗夷文化,在現代似無可稱述,惟于上古時期,極為發達,影響漢族亦很大。
簡單敘述,約分為:一、刑法,書呂刑‘苗民弗用靈,制以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爰為劓刵椓鯨越茲皕刑’。是刑法為苗族所發明。漢族沿襲其用。二、兵器、史稱‘蚩尤好兵作亂,作刀戟大弩’。又管子《地數篇》‘蚩尤受金作兵’。蚩尤在黃帝時,為苗族酋長,是兵器亦為苗族所發明。三、宗教、楚語;‘少皞之衰,九黎亂德、民神雜揉,不可方物,夫人作享,家為巫史,無有要質,民匱于祀’。兵器乃自衛武器,刑法宗教,亦維持社會治安不可缺少的東西。此三件,均為苗族發明,有裨益于漢族甚大”。從上述資料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出,在中華民族的文明序列中,苗族先民曾經處于領先的地位。
在炎帝(羌族)和蚩尤(苗族)占據黃河中下游的時候,當時黃帝部落還在陜西一帶。羌苗兩族雜居相處,雖沒表現什么合作,但也沒有引起什么沖突。一直到“炎這衰微”、“政失常軌”的時候,才發生了羌苗兩族的戰爭,大家都是為了爭奪黃河流域一塊肥沃的土地。從史料記載來看,兩族之爭,蚩尤獲勝,炎帝在向西撤退時,遇上向東推進的黃帝,《史記》說:“軒轅叫熊羆、貔、貅、貙、虎,以與炎帝戰于阪泉之野,三戰后得其志”黃帝打敗炎帝,或炎帝歸順黃帝之后,接著繼續向東推進向九黎之君蚩尤挑戰。但蚩尤沒有勢臨“衰微”,而且“威震天下”。黃帝向他進攻,并非容易得手。蚩尤兵使用刀、戟、大弩,黃帝僅“剝林木以為兵”。
《太平御覽》載:“黃帝與蚩尤九戰九不勝”。可見兩族爭奪之激烈,又據陳安仁在《中華民族抗戰史》中說:“黃帝與蚩尤先后大戰三次。第一次于阪泉,第二次于涿鹿,第三次于中冀。最后勝利,則在中冀也”。按照當時的情況,蚩尤是有可能取勝的,正如夏曾佑在《中國古代史》中說:“銅木之間,利鈍殊焉,蚩尤勝而黃帝敗,殆無疑義”。但蚩尤最后還是失敗了。對蚩尤的死,夏曾佑說:“或云黃帝使應龍殺蚩尤,或云黃帝使女魃殺蚩尤,或云黃帝受玄女之兵符殺蚩尤。”擁有先進武器而又被稱為“戰神”的蚩尤,是戰死,是謀殺,或是另有別的原因,現在是難以考證了。總之,黃帝與蚩尤“逐鹿中原”,蚩尤是失敗了。
黃帝戰勝蚩尤,并把蚩在中冀殺紫以后,而蚩尤率領的九黎集團,當然,有些隨著他的首領犧牲了,有些做了黃帝的俘虜,當了奴隸。可是沒有犧牲和被俘的人,也不在少數。這些人,在當時的打算,除了另推首領,收拾殘部,作卷土重來之計外,只有退出黃河流域,轉入別的有利地帶。
前個辦法,似一時不易做到;后一個辦法,或許可能行得通。究竟往哪里走呢?東進有夷(指東夷),北進有狄,西進有氏羌。當這殘敗之余,怎能夠和他們交手?最好,迅速脫離敵人的追擊,向著長江流域撤退。當時由黃河流域到長江流域,沿途都有蚩尤的余部。而所謂“銅頭鐵額,吃沙石,耳生硬毛,頭有角,能角人”的八十一個兄弟,除了戰死者外,他們還能夠有力量,掃除沿途的一切障。他們到了長江中游,便定居下來,經過四百多年的發展,他們便在那里建立了一個新興的國家。這國家,就是后來的三苗國,這就是苗族歷史上的第一次遷徙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