闊別了多年的河南省博終于又來了。新開之后,前后去過兩次后,十分喜歡,特錄圖文于后,作簡單介紹。今天是第一部分《中原古代石刻藝術(shù)》,該展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 漢代畫像石刻
第二部分 陵墓石雕
第三部分 墓志
河南出土墓志數(shù)以萬計,以洛陽出土的北魏至唐代墓志最多,這些墓志或記載升平,或歌功頌德、或撰志記事,成為回望昔日最重要的材料。洛陽還有千唐志齋,值得一看。
第四部分 佛教造像
大海寺造像。主要存于鄭州博物館。鄭州博物館 | 昨日重現(xiàn)大海寺
邴法敬造像碑隋開皇二年(582年)滑縣出土
北魏孝昌元年彌勒造像碑 鄭州大海寺出土
此碑又稱之為:道晗造像碑,“北魏彌勒造像龕”、“賈思興百八十五人等造彌勒像龕”。
佛本生“釋迦誕生”,摩耶夫人左手攀扶樹枝,衣袖內(nèi)露一頭,有桃形背光。其妹大愛道侍立其旁,樹旁一童子高肉髻,赤裸上身立蓮座上。
“阿育王施土”
東漢支婁迦讖翻譯《雜譬喻經(jīng)“昔阿育王曾作小兒時,道遇佛,不勝歡喜,以少沙土至心奉佛,由此之福故得為圣王。” 西晉安息三藏安法欽譯《阿育王傳》云:“佛言:我若涅盤百年之后,此小兒者當(dāng)作轉(zhuǎn)輪圣王四分之一,于花氏城作政法王,號阿恕伽。分我舍利而作八萬四千寶塔,饒益眾生。”
“九龍浴太子”
題記內(nèi)容:
邑儀賈思興百八十五人等仰概父母,奉行六愿,節(jié)簡家珍,造石像一軀。前有彌勒大像,西有無量壽,北有緣覺釋迦,東有阿閦如來,菩薩金剛一切具有。以此妙像使見者起三千之念,睹者發(fā)悲德之心,因斯功德,愿諸邑儀,己身眷屬,俱赴彌勒三會,位登正覺。又愿國祚興隆,威靈遐布,致賢以禮,惠下以仁。法界眾生,盡發(fā)菩提心,一時成佛。
落款為“大魏孝昌元年歲在乙巳七月十日造訖聲愿永記。
東魏武定元年(543年)張永洛造像,原存新鄭市
北齊丁朗俊合家造像
碑陰刻造像題名,碑額處刻都邑主丁朗俊、丁思善等。
北齊天統(tǒng)四年(568年)張伏惠造像碑 襄城縣出土
王毛郎造像,又稱“山陽村造像”,石灰?guī)r雕造,為蓮瓣形背屏式一佛二菩薩造像。雕刻于北魏熙平二年,原存輝縣市吳村鄉(xiāng)山陽村。
閻勍之造像
本造像有題記:景明四年閻勍之率閻村邑子七十二人等為皇帝己身造石像一區(qū)
阿彌陀造像北魏(386-534年) 原存沁陽。
釋迦多寶造像北魏普太元年(531年) 原存沁陽市
趙安香造一佛二菩薩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