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湖一柱 第1754期 德育專題】
假冒偽劣商品,不但坑人,更可能害人,人人得而誅之。
對于打假之人,人們都會給予敬佩和贊賞。而那些職業打假者則往往被人們稱之為英雄,比如山東青島的王海,還上過中央電視臺。
但是,打假是為了治假,是為人民服務,為大多數人謀福利,如果是別有用心、鉆法律的空子,甚至作為個人撈錢的工具,則不僅是壞了良心,沒了道德,更是對法律公平正義的褻瀆。
近日,重慶邵某的150份熟肉打假案,引發人們熱議。
據悉,打假人邵某從王女士處買了150份熟肉,后舉報其為“三無產品”,被法院判決退款加10倍賠償,共約5萬元。
此事經媒體報道后,網友質疑邵某是“釣魚打假”:明知是三無產品,卻惡意購買150份。這明擺著是沖著“賠償金”去的。
對此,有記者采訪邵某,邵某說150份肉自己吃了兩份,其他還未吃。除了“三無”并無其他問題,“很好吃”。邵某還說“不談道德,合法就行”。
而后續有報道顯示,舉報人邵某向法院提供的家庭住址則為假地址,地址真實業主發聲說:從不認識打假人。
道德是一定社會階段形成的通過輿論約束人們言行的準則和規范。
法律是由立法機關制定或認可,并由司法機關保證執行的行為規則。
從本質上來說,道德與法律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為維護社會公共秩序,規范人的行為。道德主要是靠個人自覺,不道德行為只能受到社會輿論譴責,而無法被強制;而法律則是由國家機關來維護,對違法行為,由國家機關強制執行。
但是,我們也當承認,現實社會里,人們有些行為是“模糊”的,存在、合理、對他人沒有危害,但細究起來卻可能“不合法”,比如這“三無”的150碗熟肉,對這樣的行為,要進行規范,要讓其合法運行;但同時,有些行為,比如像邵某的這種“打假”,就像其本人所稱的那樣,單從表面程序上來說,卻是“合法”的,但縱觀其整個過程,卻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事——是為了攫取個人利益的“惡意”行為,說得直白點,也就是“合法不合德”。
法律是保護人們合法權益的,對于違法行為要堅決制止和打擊,但對于有違道德,特別是鉆法律空子的行為更要實行零容忍。
對于假冒偽劣產品,一定要打。但像邵某那樣,買150碗肉,是買肉之意不為吃,只是借“打假”之名賺取賠償金的做法,顯然也是不合德、不合法的。而且,邵某向法院提供假住址,顯然也是對國家司法機關明目張膽的欺騙,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無論法院判決結果如何,邵某買150份熟肉"打假",都是撿芝麻微利丟西瓜良知,對其未來生活、對其家長和孩子影響,都是極不劃算的。
法律,鼓勵正義,理應為打假英雄作主;與此同時,法律更要讓那些無德的“假打假者”,無利可圖,受到應有懲罰,才更能彰顯法律的公平正義。
(作者:李玉柱,本文為 平湖一柱原創作品,歡迎指導,轉載或引用請注明作者和出處,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