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智慧 第830期】
2019年高考已經結束,但接下來,考生卻還要答好另一張試卷——志愿填報。俗話說“考得好不如填得巧”,同樣的分數,如何選擇一個理想的大學,是每位考生和家長最大的心愿。
當下,考試分數雖然未下,但無論多少分的考生,要想志愿“填得巧”“填得好”,當先答好以下四道題:
一、什么是高考志愿?
二、你有自己的志向嗎?
三、你知道大學有多少嗎?
四、你知道平行志愿是怎樣錄取的嗎?
先說第一題:什么是高考志愿?
“志愿就是選學校唄,有啥好說?”不少人這樣認為。不得不說,持這種觀點的人,還真是沒有理解志愿的真正含義。
“志愿”是什么?顧名思義是志向和愿望。志向承載的是一個人的人生理想,一生發展的方向;愿望是自己希望通過什么樣的方式或道路去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
“高考志愿”從狹義上來說是后一種含義,即考生選擇實現自己人生理想的道路。從某種意義上說,選擇不同的大學,就會有不同的人生道路。上的大學越好,你的志向、理想、愿望實現的速度就可能越快。
明白了“高考志愿”的意義,考生就當明白,高考志愿的填報,并非是一個簡單的大學選擇,而是一個人一生事業(職業)的人生選擇。因此,填報高考志愿,不是對著分數找大學,而是按照自己的志向,根據高考分數選擇最適合于自己的大學和專業。
就像人穿鞋,其目的不在于鞋而是為了走路更快。因此,選的鞋就應該與自己的腳相適合,否則,選的鞋價格再昂貴,樣式再新穎,穿到腳上再好看,卻與自己的腳不合:不是太大不跟腳,就是太小夾痛了腳,穿這樣的鞋,不但不能快走,反而誤事。
所以,上大學,報志愿,不是光看大學的知名度,更非是為了體面榮光,應該看是否適合于自己的“事業”發展,是否有利于自己人生理想的實現,是否能在現有的考分下,找一個最能實現自己人生志向的大學和專業。
再說第二題:你有自己的志向嗎?
如第一題所言,選擇志愿,先要確定志向。一個人的志向不是空想,大多緣于自身的興趣、愛好和特長,最鮮明的如愛好樂器的想當演奏家,愛好數學的想當數學家,愛好寫字的想當書法家,愛好寫作的想當作家等等。
因此,一個人確定自己的理想、志向,就當先了解自己的興趣和愛好,沒有興趣做基礎,再好的志向也是空想。
2013年,遼寧高考文科狀元劉丁寧,志愿選擇了香港大學,但一段時間后,卻因為“專業興趣”“生活環境”等不適,而棄學復讀。劉丁寧自己稱,她“酷愛中國古典文學”,但填報志愿時,卻聽從了家人的“勸說”去接受“70多萬港元的獎學金”及“與國際接軌”的優越環境。也就是說,狀元劉丁寧的志愿,沒有聽從自己“內心興趣的召喚”,而是“聽了家長的話”。但可喜的是,劉丁寧沒有將“聽話”進行到底,成為“聽話”的犧牲品,在一番思考與“斗爭”之后,終于還是讓自己的興趣和志向戰勝了“聽話”,重新回到了自己的人生軌道上來!2014年高考,劉丁寧終于如意以償,進入了北大中文系。
劉丁寧的求學之路雖然遇到了坎坷,但畢竟她還了解自己,知曉自己的興趣所在,有堅定的理想和志向,而即將填報志愿的考生同學,捫心自問,你了解自己的興趣和愛好嗎?確定下了你的遠大理想和偉大志向了嗎?答案如果是否定的話,那你在填報志愿時,只能自己的志愿他人做主——聽家長的話或是任所謂專家的擺布了!
然后說一下第三題:你知道大學有多少嗎?
這里有一個真實的案例。我的一個親戚,高考成績不錯,想做教師,12個平行志愿,他報山東師范大學、曲阜師范大學、泰山學院,濟寧學院,然后就不知道再報哪里了。我說,“想上師范學校啊,太多了,有部屬的、省屬的、更有市屬的,每個省、每個市都有幾多啊,幾百所任你選,天南海北,你想上哪里去上都可以啊!”“這么多啊!”我的親戚驚呼道。
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這些年,考生們“兩耳不問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只知道學習,只知道考大學,卻不知道哪里有大學?大學在哪里?大學有多少?大學里都能學什么(專業)?因而,現在面對志愿,腦子當然想得就是自己“身邊”屈指可數的幾所學校了,這樣選擇的余地當然就太狹窄了。
在信息如此暢通、便捷的今天,想了解大學的多少并不難。所有正規大學——教育部批準的大學,在教育部官方網站上都是可以查詢到的。教育部公布的全國高等學校共計2914所,其中:普通高等學校2631所(含獨立學院265所),成人高等學校283所。這些大學分布在全國的大江南北,專業涉及上千種,無論你的考分是多少,我都強烈建議,在填報志愿前,把所有都學校瀏覽一遍。
而實際上,每位考生手中,現在都會有兩書,一本是《XX省2019年普通高等學校報考及填報志愿指南》,一本是《XX省2019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專業目錄》,全國所有的正規大學都一個不落地全在這里,而且2019年各學校的招生計劃數也列在這里。在高考成績下發前的這段日子里,每位考生當先開闊一下眼界,知曉大學有多少,知道的越多,選擇的余地就越大,與你分數、志向相適切的學校就越多,你就越不會浪費你的分數,選擇到你最心儀的大學和專業。
最后說一下第四題:你知道平行志愿是怎樣錄取的嗎?
近年來,各省實行的都是平行志愿,不少考生和家長朋友認為,平行志愿就是考生所填報的志愿學校無論多少(比如山東是12個學校,每校有6個專業)都是第一志愿,不分先后。
我們這里有個理科考生某年考了565分,本來可以上個不錯的大學,如山東財經之類,可是,這個同學卻被一個市屬學院錄取,而那個學院的最低分數線,多年來一直徘徊在480分左右。這是怎么一回事呢?原來啊,這個同學把那個市屬學院填在了志愿序號1位置上。而平行志愿的錄規則是“分數優先,遵循志愿”,這個規則的大前提是所有學校同時一次性錄取,由計算機按“分數和志愿”進行檢索投檔。
在這里“分數優先”含義是對錄取學校來說的,即不管學生填的志愿順序號是幾,只要填報過這個學校,都按分數從高到低依次錄取;“遵循志愿”的含義針對考生來說的,就是錄取時,先檢索你的順序1志愿投檔,如果不中,再檢索順序2志愿,依次類推。前面的那個同學,上來就填了某學院,自然一投就中,只不過,有可能是那個學院當年錄取的最高分罷了。
考生選擇學校很重要,理解透錄取規則也很關鍵,只有弄清錄取的規則和程序,所謂的“沖一沖”“穩一穩”“保一保”的志愿填報法才會發揮作用,做到“分盡其用”,讓自己辛辛苦苦考來的分數發揮最大效能!
分享教子心經
成就精彩人生
敬請掃碼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