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怎樣走專業化成長之路
——“未來教育家奠基工程”學員實踐基地學習感想之三
馬長澤
2009年12月4日,聆聽了實踐基地的第三講《教師專業化成長》,給我講課的是我的導師薊縣一中汪勁松校長,薊縣一中雖處于農村地區,但在汪校長的領導下,學校建設的各個方面都非常出色,特別是在新課程理念、新課程實施、素質教育等方面都非常有特色,這次汪校長親自講座,機會實在難得,下面談談我的感想。
通過汪校長的講解,結合我校實際使我對教師專業化成長的內涵、外延及途徑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理解。
一、教師專業化的內涵
所謂教師專業化,是指教師個人成為教學專業的成員并且在教學過程中具有越來越成熟的作用,這樣一個轉變的過程。它主要是從教師個體的層面出發,強調作為個體的教師的專業提升。
新課改要求把教師的職業看成專業,教師的專業化就是要求教師應成為更能勝任教育教學工作、具有普通人所不具備的那種專業素質的過程。其實,教師這種職業并不是人人都可勝任的。教師應具備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和專業態度等諸方面的素質,才符合從教的整體要求。
具體而言教師的專業化成長應包括以下幾點內容:
1、教師要具備豐富且扎實的專業知識。
較高的專業知識是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基礎。我這里講的專業知識不僅包括課本中的學科專業知識,還包括更高層次的本學科的前沿知識。在知識更新步伐加快、互聯網應用越來越廣泛的今天,在新課程改革的現在,教材、學生、教學過程都充滿著變數,這必然要求教師與時俱進,及時更新自己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努力汲取各個方面的文化知識,以提升自己的文化底蘊和知識內涵,不斷更新自己的專業知識結構,以適應新課程改革的需要。教師的專業知識越精深,越能高屋建瓴,深入淺出地傳播知識,引導學生學會求知,學會合作,學會做人。
2、教師應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
新課程改革對教師的教學技能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師要嚴格要求自己,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和專業水平。
教師的專業技能包括(1)課堂教學技能。主要指語言表達能力、板書設計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課堂組織管理能力。要求教師能用準確、生動、簡潔的語言進行課堂教學;用重點突出、詳略得當的板書設計清晰地反映課堂教學全貌;用縝密清晰的思維引導學生多方面、多層次地探索問題。要善于與學生溝通,善于調動學生積極性,善于營造和諧的教學氛圍,善于組織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2)應用現代信息技術的能力,包括運用信息工具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創造并使用信息等等。(3)開發課程資源的能力,包括課程資源的研究、選擇、開發、創新等等。
3、教師應擁有高尚的專業道德。
具備良好的師德修養是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前提。教師的職業道德就是要為人師表、敬業愛生、熱愛教育事業、關愛每一個學生(哪怕是后進生)。教師的職業對象與其它職業不同,是學生、是未成年人。教師不僅要傳授知識,更要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學高為師,德高為范”,教師的言行對學生良好人格的形成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要想培養學生優良的行為習慣,教師就必須首先嚴格要求自己,因為 “身教勝于言傳” 。簡單而言,在日常教學中,上課不遲到,下課不拖堂,課堂上與同學平等相待、尊重學生的意見,課堂下認真批閱同學的作業。生活中注意自身的穿著打扮,言談舉止,給學生樹立榜樣。用自己高尚的專業道德和人格魅力感染、影響學生。
二、教師專業化發展的意義
學校要發展,學生要發展,教師必須首先要發展,可以說,教師的專業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師專業發展的意義在于盡快結束長期以來的消極被動的“教書匠”角色,取而代之的是有著自己特定的知識和思想,有著理解能力、認識能力和思考能力的積極、主動的新型教師。教師專業發展的中心是教師的專業成長。這種專業成長是一個終身學習的過程,是教師的各種能力、情感等不斷成熟、不斷提升、不斷創新的過程,是教師的自信心增強、教育教學能力提高的過程。
那么,怎樣才能實現教師的專業化發展呢?
三、教師專業化發展的途徑
教師專業化的內涵隨著教育改革發展而不斷豐富。教師專業化發展的途徑和方式也比較靈活多樣,我們學校在實踐中,總結提出了實現教師專業化發展的三部曲:學習、研究、實踐。具體可分為以下幾種活動或工作。
1、在讀書中思考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中說:“要天天看書,終生以書籍為友”……“它充實著思想江河,讀書不是為了明天上課,而是出自本能的需要,出自對知識的渴求”。在一定意義上說,我們通過博覽群書,拜讀古今中外教育名著,可以與大師對話,與大師心靈相通。“行萬里路,讀萬卷書”,教師只有在持之以恒的專心閱讀中,才能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只有知識淵博的教師才能培養出愛讀書的學生。對于教師,讀書是提高文化內涵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徑。讀書的熱情、讀書的習慣和讀書的需要直接決定學校的文化品位,決定學校的未來發展方向。
近幾年,為拓寬老師們的知識面,提高大家的理論水平,豐富大家的精神食糧,使老師們擁有必有的理性和深度,學校每年都要選購圖書、充實資源,并舉辦讀書活動。我們的讀書活動已經舉辦了兩屆,讀一本好書,寫一篇教育隨筆,老師們積極閱讀、思考并撰寫讀后感,讀書的氛圍越來越濃厚,思考的氛圍也越開越濃厚,書香校園已初步形成。
2、在研討中成長
為了使教師特別是年輕教師盡快進入課改角色,少走彎路。我們竭盡可能地請一些專家為我們講課,充實理論、積累經驗;我們注重發揮骨干教師的典型引路作用,實施“青藍”工程,以老幫新、以新促老;我們注重優化課堂教學過程,開展備課組內公開課活動,同課異構、激發創新;我們注意新老教師相互促進,新教師的優秀課,老教師的示范課,使學校的教學有源頭活水汩汩流出;我們更注重課后及時組織聽課老師進行說課、評課活動,使教師們在研討中,總結經驗、吸取教訓,不斷進步。
3、在交流中學習
有這樣一個例子,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梨,如果你我都固守住自己的不放,那么最終都只能吃到一種水果;而如果我們將自己的分一半給對方,那么,我們就都能品嘗到兩種水果的香甜。這就是交流與分享的作用。
人與人的交流可以溝通理解,人與人的交流可以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沒有交流就沒有互補,沒有交流就沒有創新,沒有交流也就沒有進步。
為提高青年教師的理論水平,讓他們能快速成長,我們舉辦了青年教師培訓活動,每周一次,請經驗豐富的老教師進行授課,每學期評選一次優秀學員,并進行論文答辯。我們舉辦讀書活動,評選優秀論文并進行交流。老師們通過交流,彼此的了解加深了,自己的思想豐富了,理論水平也提高了。也許有的老師會說:我們交流的機會太少了。我想跟大家說,我們的一中月報、一中校園網都是大家交流思想、展示自我、促進自我發展的最好平臺。另外還有教育博客(blog),目前它正在逐漸成為新課程背景下教師專業發展進程中的重要技術力量和人文環境,是實現教師專業發展重要途徑。在博客上,老師們可以十分方便地記載每天教學中發生的故事,及時積累、研究需要的各種信息。在學習與交流中獲得知識、在經驗和智慧上得到提升。所以我鼓勵教師建立自己的教育博客,記錄自己每天的教育足跡,收獲教育思想的成熟。
4、在合作中進步
校本教研是指以學校為基地,以教育教學實踐中的實際問題為研究內容,以學校管理人員和教師為研究主體,以促進師生共同發展為研究目的,所開展的教育教學研究活動。現階段,在教師專業發展的過程中,校本教研無疑是一種既實用又有效的研究形式。
學校是學生成才的地方,也是教師成長的地方。它應該成為教師不斷成熟的訓練場和展示才華的舞臺。學校應該建立有利教師教研的相應制度,營造一個和諧、合作、尊重、探討的研究氛圍。
在新課程改造下,我們不但要想方設法請專家來為我們上課,還要積極地把教師送出去進行教研培訓,更要激發基層教師的教研意識,不斷鼓勵教師創新、改革。利用骨干教師、有經驗的教師,切實把校級教研搞好。這樣,營造了互幫互助、團結合作的教研氛圍,那進步就不是一個教師的進步,而是一個團體、一個學校的進步。
此外,教師還應參與教本課程的開發,這不僅可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學能力,更可促進教師之間的相互幫助、相互合作,以培養教師的集體主義和團隊意識。
5、在反思中提高
要想實現自己的專業發展,還要養成反思的習慣。孔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荀子在《勸學》中也說“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智明而行無過矣”,可見自我反省的重要。可以說,未經省察的人生,是沒有意義的人生。同樣,未經反思的工作是無價值的工作。唯有通過反思,找到自己的不足,發現自己的優點,才能揚長避短,取長補短。
波斯納(posner)認為:沒有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至多只能是膚淺的知識,他提出了教師成長的公式:成長=經驗+反思。教學反思是教師對教學過程中出現的教學事件和現象的再思考,是教師的教學理論和教學實踐的對話,而不斷的教學反思則會促進教師教學能力及水平的提高,使教師在自覺不自覺地實現了對理論認識的提升,找到了自己教學實踐的理論基礎,促進自己向研究型、專家型教師轉變。
“一課一反思”是我校教學常規要求。教師備課時在備課本上預留空白,上課之后即刻將教學得失記錄于教案之后,可以寫出教學過程中成功的做法和經驗;可以寫出自己當時教學體驗;可以寫出自己教學中的不足;也可以寫出自己對教學的靈感和思考。總之,教學反思不僅可促進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更可促進教師理性的升華,使教師逐漸走向用腦思考,用心教學,以適應新課改的要求。
6、在展示中錘煉
公開課是一種寶貴的校本研修教學資源,是開展教學反思、同伴互助、專業引領的寶貴素材,一堂高質量的公開課是一種民主學習交流的教研文化,它會使所有的參與者都受益。
首先,對執教者是一次鍛煉和提升的機會,眾多的名師正是在一次次公開課教學實踐中得到鍛煉、成長,走向成功的。課前的反復琢磨、深度解讀教材以及課后眾人幫助的反思,可以深入并多視角地回顧教學流程、審視教學行為,使執教者在展示中得以錘煉、提高。
其次,觀課者也能從公開課的教學研討中獲得教學專業能力的提升。一方面,借觀課之機,感受上課教師的魅力風采,學習借鑒上課教師的成功經驗,獲得教育教學成功的啟示。另一方面,有效的研討互動,能“逼”著每一位觀課者設身處地,置于教學場景,反思比較,尋找組織課堂教學的最佳形式、最佳方案,并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不斷改進,使教學活動得以高效實施。
公開課,特別是備課組內開展的同課異構課,通過上同一節課,展示不同的教師對教材理解的不同,設計的理念不同,處理的細節不同,從而發現自己的不足,尋找自己的差距,感悟教學能力的欠缺。
而公開課之后的說課、評課活動更是對教師能力的一種提升。
7、在研究中提升
教師進行課題研究是教師專業成長的需要。教育發展到今天,由于社會需求的變化、學生個體身心狀態的變化以及新課程改革的推進等,出現了形形色色的新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就需要教師從事教育科研活動,借助研究找到解決問題的新途徑、新方法。教師借助課題研究開展教育科研活動具有解決學校的實際問題,提升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促進學校的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作用。
新課程改革要求老師由“經驗型”向 “科研型”轉變。一線教師在教育教學上積極參與教科研實踐,不斷更新教育觀念,以科研帶教研,以教研促教改,對提高教師自身的素質大有裨益。
我們學校有國家級“十一五”課題“三元教學模式” ,也有各學科組和教師們申請的針對自己所教學科的小課題。不論是哪種課題,都需要老師們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不盲目臆斷,也不紙上談兵。一方面注意多讀書,充實自己的理論知識,另一方面注意學以致用,將所學理論運用到實際的教學工作中。如此,堅持不懈,我們教師的專業化水平會不斷提高,而“成為專家型教師”也就不再是一句套話、空話。
教師專業化發展是教師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而學校的教育實踐活動是教師專業素質形成和發展的土壤,教師不僅是教育教學實踐的主體,也是教育改革與發展的主體,教師的發展是學校發展、教育發展的內在動力和源泉。因此,學校將努力以各種方式,充分激發和調動教師的主觀能動性,促進教師的專業化發展,以教師的發展促進學生的進步,從而實現學校教育的大發展。